空首布

空首布

中國早期的金屬鑄幣,屬於布幣的一種,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後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廢止。

簡介

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左圖)平肩弧足空首布(右圖)

空首布屬於布幣的一種,是中國早期的金屬鑄幣,有聳肩和平肩兩種,大小不一。空首布是春秋戰國時期周、晉、鄭、衛等國鑄行的一種金屬貨幣。也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錢系之一布幣體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鑄,春秋晚期以後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廢止。

由來

空首布,屬於布幣的一種,古代錢幣的一種。它取相農鏟,其首中空,故稱。形似鏟,故又稱鏟布。空首布是模仿古代一種農具鏟而來的,古代鏟土的農具帶有一個把兒,為了插把兒,有一個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錐,錢幣學上稱為“銎”。

定義

李佐賢 《古泉匯·空首布》:“布形類鏟,故俗呼鏟布,其首中空。”
彭信威 《中國貨幣史》:“布幣的發展,經過兩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鏟形,首空可以納柄,所以稱為空首布。”

歷史

(圖)空首布山西侯馬出土田字空首布

春秋楚國銀制空首布公元前六世紀後期,“貝幣”已完全不能適應市場交換的需要了,買更貴重的東西,攜帶“貝幣”的數量恐怕要肩挑,車推才能支付,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亂。到東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鑄造大錢——布幣。

春秋末期,商業空前繁榮,商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古老的經商民族似乎已蛻變為不以血緣為基礎的工商集團,而且一般士大夫也多有棄政從商的。甚至有些領有封邑,持有政權的封君卿士們也涉足商業,他們對鑄錢事業特別有興趣,各自在其管轄範圍內起爐鑄造,為了促進其流通,並準予以法律作為保障。這對空首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但空首布在流通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它那方形中空的首部及尖銳的肩和足,既容易傷人,又不便於大量攜帶和存放,當其普遍流通時不利的因素也越發突出,後來,布的體型逐漸變小,而且有文字出現,“布幣”正面鑄有一個至兩個文字,有數字、有乾支、以及地名等等,有了這種大面額的貨幣,交易起來就方便多了。周王朝屬下的各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到了戰國時期,一些主要諸侯國如:韓、魏、趙、燕、楚等都鑄行“布幣”。
後來空首布的體型逐漸變小是為了便於攜帶,與後世錢幣的減重不同,在那時減重不影響作價,所以,空首布的體型可以自由的改進變得多姿多彩。
空首布現在發現的不多,大概在當時就有很多被熔毀改鑄器皿或重鑄錢幣。它的體型大,厚度薄,出土時曾被大量損壞。現存的初期“空首布”中無文大布非常少,連體的尤其難得一見就更少了。空首布中以盧氏大布較多,這已經是春秋時期的產品了,無文大布的古樸風格已被完全拋棄了,中期空首布以“武”字“松”字“田”字“宋”字布為最多,其他尚有紀數、紀乾支,或天象、事物、城邑名的,此外一些鑄有尚不能確定其意的文字元號的布也不少,其中以兩面有文字的較為珍貴,晚期小布存世不多就更十分珍貴了。空首布的發現區域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中南部和河南地區,也就是當時主要的農業區,可見錢幣的產生和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形制

空首布分原始、特大、大、中、小五型,百克以上原始布既是農具又充當稱量貨幣。產生於春秋中期的特大布比原始布輕,已失去生產功能並脫胎於稱量貨幣,它是中國最早的一種高值大錢,可同布帛等實物貨幣和貝幣等低值小錢並用,直接進行等價交換。同時,它也是向早期定型的空首大布演變的過渡形態。特大布之後的空首布也可稱廣泛套用型空首布,它們各自兼容了特大布形制的部分特點,已向平肩、聳肩、斜肩三類布分化,逐漸由大變小,由重變輕,形制趨於固定,鑄量漸多,流通變廣。平首布支系、圓首布支系皆由空首布演變而成。
在形制上,原始布與農具鏟根本區別在於其部(布錢首部)向下延至鏟身中部處多出一道隆脊。特大布與原始布根本區別在於其銎部已上縮到銎與錢身相接處,面背始鑄三條垂直豎線,未見鑄有文字或其他紋飾。特大布布首多為六棱銎,有長有短,有寬有窄,變化迥異。肩部或稍聳、或微聳、或平直,布的周邊有隱廓,足與襠之間由原始布平直狀逐步發展成內凹外尖呈弧狀且深淺不一。由於特大布小異多,重量不等,故應屬未定型一類空首布。一般通長14厘米至15厘米、肩距6厘米至7厘米、足距7厘米至8厘米,重約50克至80克。特大布以後的三類空首布,面背都有三條線,開始出現文字,包括數、地名等210餘種。

類型

(圖)聳肩尖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

空首布,根據形制,大致分為三種:

聳肩尖足空首布

聳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幣的兩肩向上聳起,並與幣身中線成一定的斜角,下端尖銳,頭部又有一個空腔,所以叫聳肩尖足空首布。一般分為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的特徵:空首、長銎、有穿孔、因銎有范塞而不透,聳肩、尖足,背有三條豎紋,體形薄而博大,長約16厘米左右,肩距6厘米左右,厚約0.07—0.1厘米,一般重35.3—37克,絕大多數無文字,所以舊譜稱為“無文大布”。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形狀與大型相同,長約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約0.05厘米,重約25.3—30.7克,面無直紋,背平素,頗為罕見。

(圖)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

平肩弧足空首布

平肩又稱“方肩”指布幣的兩肩為平直狀,弧足指布幣下端呈圓弧狀,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為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的特點為:空首、平肩、弧足、長銎、銎有孔,面背均有三直紋,長約8—10厘米、足寬4.6—5.3厘米、厚0.1—0.12 厘米、重約33.1—44克,多數重量在39克左右,錢文多為一字個別的有兩字或四字,多半是地名。小型的特徵形狀與大型的相同,長約6.3—7.4厘米,足距3.7—4.3厘米,厚0.08—0.10厘米,重約18克左右,其文字已發現並著錄的有:東周、安周、安臧、邵丘等十種。

(圖)斜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

斜肩弧足空首布指布幣的兩肩部向外傾斜與幣身中線呈現一定的夾角,弧足指布幣下端呈圓弧狀,所以叫“斜肩弧足空首布”。其體型也有大小兩種。大型的特徵是空首、斜肩、弧足而銎較短,面有二斜紋,文字在二斜紋之間,背有一直二斜紋,長約7.3—8.1厘米,足距4.6—4.8厘米,厚約0.12厘米,重約22—27.1克,面文有盧氏、三川釿、武、武安、函陽等。小型的特徵是,體形近大型而小,長約7厘米、足距4.2—4.4厘米、厚0.1厘米,重18.5—24克左右,面文有武、武安、武、武釿等。

1956年山西省侯馬出土的聳肩尖足空首布,形體較大,一般通高為13~15厘米左右,每件重量(含布首泥芯)在34~44克之間,這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平肩空首布一般體形稍小,有的上面鑄有地名。金屬鑄幣的出現反映了當時商業交換的發展,而商業交換的一般發展途徑是從實物交換經一般等價物再形成為金屬鑄幣作中介的,故中國這種最初的鑄幣形式多取自生產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農業工具鎛的形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