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形態

內容介紹

《歐亞歷史文化文庫-空間與形態:三至七世紀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研究》,本書講述:首先,子城是衙署所在,亦當是城市中官員的住地,其中居住者的身份當高於一般居民無疑,這也形成了城市內居民身份的差異。不過官員不完全等同於城市居民,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時期,官員的流動性很強,來源龐雜,那么不同背景、利益以及流動性會使得他們難以凝聚在一起形成長期穩定的群體,這種條件下子城的興築或長期維護也難以進行。因此只有當地方官員的構成相對穩定,成員單一,可以形成長期穩定的位於一般百姓之上的群體時,才有可能在地方城市中興建用於保護這種特殊城市居民,棄一般城市居民於不顧的子城。

作品目錄

1緒論1.1研究綜述1.2選題意義1.3研究方法1.4篇目結構23—7世紀地方城市空間分布格局的演變2.1史料的局限2.2本研究的數據來源及所使用的方法2.3城市空間分布演變的時空特點2.4新設、遷建城市的選址特點2.5區域城市空間分布變化的個案介紹2.6總結33—7世紀地方城市形態的演變3.1地方城市的城牆3.2子城與各種“城中之城”3.3地方城市中的街道格局——對棋盤格街道布局的討論4里坊制的產生及其演變4.1問題的提出4.2坊產生的原因以及里坊制度的演變4.3“坊正”產生的時間以及與里正之間職能上的差異4.4里、坊替代使用的問題4.5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4.6總結53—7世紀地方城市個案簡析5.1 北方邊地的軍事城鎮5.2西域地區的唐代城址5.3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山城5.4內地的行政治所城市63—7世紀都城城市形態的演變6.1秦漢時期都城的城市形態6.2重要都城城市形態的復原6.3對以往研究方法的評述6.4總結7結論附表1魏晉南北朝隋墓誌所里坊名稱附表2唐代前中期墓誌所見里坊名稱參考文獻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