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

穆旦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

“穆旦之謎”:問題的發生 “舊詩人”與“新詩人”:歷史的糾葛 “魯迅的雜文”:歷史的動力

圖書信息

作 者: 易彬 著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00491118

出版時間:2010-12-01 版 次:1 頁 數:437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文學理論

內容簡介

縱觀穆旦研究,非常突出的一個現象是:思想闡釋過多,歷史性研究明顯不足。這雖極大地強化了穆旦的形象,卻也使得穆旦研究逐步陷入某種瓶頸狀況,缺乏持續的動力。穆旦這一個案所透現出的情狀,比較典型地反映了當下新詩研究的狀況。《穆旦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強調新詩研究的歷史性,並非以考據為是,也並非以“歷史”來標桿價值,而是藉助各種歷史因素來深入認識對象。具體到穆旦,《穆旦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既對穆旦個人的寫作歷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又通過不同時代的各種歷史因素,既看取穆旦之於新詩歷史的效應,也考察不同時代對於穆旦的反應,最終則試圖將穆旦這一個體的問題提升到文學史的實際進程之中加以衡量,以進一步凸顯穆旦的創作實績,豐富並強化其歷史形象,使穆旦研究獲得一個更為穩定可靠的基點,也使新詩研究獲得堅實的經驗資源。

作者簡介

易彬,1976年生於湖南長沙,文學博士,先後畢業於湖南師大(1998)、南京大學(2001)、華東師大(2007)。現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主要在做中國新詩,特別是穆旦的研究,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讀書》、《新文學史料》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目錄


導論 從“歷史”中尋求新詩研究的動力
第一編 穆旦詩歌藝術精神
概述
第一章 穆旦的社會文化身份
一 “個人的生命”歷程
二 不安穩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
三 小職員:20世紀40年代穆旦的現實身份
餘論
第二章 穆旦詩歌的主題
一 早期寫作:初步自覺的藝術選擇
二 中期寫作:“新的抒情”與“帶血的歌”
三 後期寫作:“平衡把我變成了一棵樹”
四 晚期寫作:“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
結語
第三章 穆旦詩歌的藝術法則與抒情體式
一 “防空洞裡的抒情詩”:“反省的距離”
二 《五月》式反諷:“在混亂的街上走”
三 “詩劇體”的寫作試驗與戲劇化手法的運用
四 “純粹的抒情”
結語
第四章 穆旦的翻譯行為
引言 最初的與最後的:連貫的卻未及展開的翻譯圖景
一 “獻禮”的熱情
二 從“注釋”到“譯介文字”:複雜歷史語境的呈現
三 丘特切夫的翻譯:擺脫“影子”的糾纏
四 “文藝復興”的夢想衝動
結語
第五章 穆旦的其他文學創作
一 閱讀與寫作:從“興趣”到“良心”
二“記游”與“還鄉”:人生與現實問題的糾結
三 書信寫作:個人與歷史的複雜關聯(一)
四 日記寫作:個人與歷史的複雜關聯(二)
結語
第六章 穆旦的詩歌修改行為
一 基本情況說明
二 主要修改類型分析
三 大致結論
第七章 穆旦詩歌藝術精神
一 實有的核心要素
二 虛有的品質
三 穆旦詩歌藝術精神
第二編 穆旦詩歌藝術精神與中國新詩的歷史建構
概述
第一章 大學教育、西學資源與本土經驗——以穆旦與西南聯大詩人群為中心的討論
引言 “穆旦之謎”:問題的發生
一 “大學教育”與西方詩學資源的潛入
二 教師的課堂訓誡與寫作示範
三 西南聯大詩人群的“創製”
四 從“穆旦”到“新詩”
第二章 “主要是精神上的問題”:古典詩學資源傳承的新局勢——以穆旦為中心的討論
引言 “舊詩人”與“新詩人”:歷史的糾葛
一 一個中國“新詩人”
二 “贈衛八處士”與“歸園田居”:內心圖景的潛現
三 中國知識分子的質詢與“非中國化”的表達
四 古典血液的復活與藝術化人生的追尋
結語
第三章 雜文精神、黑暗鬼影與死火世界——魯迅與穆旦的比較併兼及新文學傳統的話題
引言 新文學的精神譜系建構
一 “魯迅的雜文”:歷史的動力
二 “破落戶子弟”:原初經驗的分途
三 “夢境”與“時感”
四 “鬼影”與“黑暗”
五 “敬奠”與“默念”
六 “死火”與“死的火”
七 新文學傳統:那隱秘的一面
第四章 新詩的散文化與語言質感——以馮至、穆旦、昌耀為中心的討論
引言 “詩的散文美”:一個歷史問題
上篇 “十四行集”與“詩八首”:“散”的辯證
下篇 新詩的語言質感——從穆旦到昌耀
結語
第五章 新詩中的“土地”敘述主題——以艾青、穆旦為中心的討論-
引言 “雪”與“寒冷”彌散的“土地”
一 躁動的“雪”與靜止的“寒冷”
二 土地:一種起乎所有之上的終極信仰
三 沿著歷史的歧路向下墜落:’20世紀40年代艾青的土地詩篇
四 “土地”的不同風貌:20世紀4lO年代其他詩人的土地詩篇
強熾的省思與憤慨:20世紀40年代穆旦的土地詩篇
六 樂觀的歷史預言家與敏感的時代心靈
七 持續呈現的歷史差異
結語
第三編 穆旦的傳播歷程
概述
第一章 20世紀40年代穆旦批評空間的生成
引言
一 新文學史序列:沈、朱的批評
二 “一個中國新詩人”:王、周的批評
三 “新詩現代化”:袁、陳的批評
四 “搏求者穆旦”:唐浞的批評
五 還“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詩的效果”:吳、李的批評
六 “選本”:未知的或被誇大的批評事件
七 “人民之敵”:批判者的聲音
八 從相對複雜的刊物空間純化為圈子化程度較高的批評空間
九 20世紀40年代後期時代語境的效應
十 自我的態度:沉默且決絕的回應
第二章 “查良錚”與“穆旦”在20世紀50年代的浮沉
引言 “私底下”的穆旦形象-
一 警惕、放鬆與鼓勵
二 “穆旦”批判(一)
三 “穆旦”批判(二)
四 “查良錚”與“穆旦”的分離局面
結語
第三章 新時期以來穆旦傳播的考察(一)——以1979—1987年間穆旦研究狀況為對象
一 歷史當事人的回憶(一)
二 “九葉”:一個追加的整體視角
三 歷史當事人的回憶(二)
四 明確帶有文學史意識的最初研究
五 文學史著的最初討論
六 友人的再塑造與穆旦詩歌藝術的討論
第四章 新時期以來穆旦傳播的考察(二)——以1987—1997年間穆旦研究狀況為對象
一 “九葉”研究的新視野
二 占主導地位的思想闡釋類研究
三 文學史著:“九葉詩派”框架與簡化處理
四 “大師事件”及其前因後果
五 全集、詩文集與紀念文集的出版
六 友人、家屬的“穆旦塑造”再辨析
結語
第五章 新時期以來穆旦傳播的考察(三)——以1997年以來穆旦研究狀況為對象
一 資料整理狀況考察
二 “生平與寫作”研究的考察
三 詩學命題探討
四 文學史著考察
五 穆旦“翻譯與寫作”命題的考察
結語
第六章 新時期以來穆旦傳播的考察(四)——以1979年以來相關選本為對象
一 個人詩集選本
二 “九葉詩派”類選本
三 文學史作品選類選本
四 文學教育類選本
五 其他類型選本
六 個案分析:作為選家的謝冕
七 經典的生成:對於入選篇目的分析
結語
餘論 關於“穆旦”敘述的其他路徑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