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黑穗病

穀子黑穗病

病原中文名: crameri稱穀子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在較低的溫度下,穀子萌發與出苗緩慢,拉長了病原菌侵染的時間,發病就較重。

基本信息

穀子黑穗病
中文名: 粟(穀子)粒黑穗病
病原中文名: 粟黑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 Ustilago crameri Korn.
病原分類地位: 擔子菌亞門真菌
病害類型: 真菌

分布為害

中國各穀子產區均有發生,東北、華北地區發生較重。

症狀

主要為害穗部,通常一穗上只有少數籽粒受害,抽穗後表現症狀。病穗剛抽出時,因孢子堆外有子房壁及穎片掩蓋不易發現。病穗短,直立,大部分或全部子房被冬孢子取代。當孢子堆成熟後全部變黑才顯症,初為灰綠色,後變為灰色。病粒較健粒略大,穎片破裂、子房壁膜破裂散出黑粉,即病原菌冬孢子。

病原

Ustilago crameri稱穀子黑粉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孢子堆球形至卵圓形。冬孢子紅褐色至欖褐色,球形或近球形至多角形,表面平滑。發生規律該病屬芽期侵染的系統性病害。以冬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帶菌種子萌發時,病菌從幼苗的胚芽鞘侵入,並擴展到生長點區域的細胞內和細胞間隙,隨植株生長而系統侵染,直至進入子房,破壞子房,最後侵入穗部,破壞子房,致病穗上籽粒變成黑粉粒。粒黑穗病菌的冬孢子能長期存活,沒有休眠現象,只要條件適宜就可萌發。在溫暖濕潤地區,散落於土壤的冬孢子,多於當年萌發而失效,不能成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低溫乾燥地區,可能有部分散落田間的冬孢子,當年不萌發,成為下~季穀子發病的初侵染菌源。穀子播種後的土壤溫濕狀況對侵染髮病影響很大。病原菌侵染幼苗的適宜土壤溫度為12~25℃,超過25 0C則侵染受到抑制。在較低的溫度下,穀子萌發與出苗緩慢,拉長了病原菌侵染的時間,發病就較重。土壤含水量在30%~50%適於病菌侵染,土壤乾旱或水分飽和都不利於病原菌侵染。種子帶菌率高,土壤溫度低,墒情差,覆土厚,幼芽滯留土壤中的時間延長,則發病加重。穀子品種間抗病性有明顯差異。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搞好種子繁育田的防治,由無病地留種。不使用來源於發病地區和發病田塊的種子。嚴格選種,剔除病穗並銷毀。種子處理,可用下列藥劑:40%拌種雙粉劑按種子量0.2%~0.3%拌種;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2%拌種;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3%拌種;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三唑醇乾拌種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等,皆以種子重量0.2%~0.3%的藥量拌種;0.25%公主嶺黴素可濕性粉劑50倍浸泡12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