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藝術

稻作藝術,是利用田間自然結構構造出的一些圖案。

人類的力量巧奪天工,可以以傳承幾千年來的優良智慧為地球和人們提供有機豐饒的食物,但是也可能因為轉基因污染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讓生態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今年泰國稻米豐收,綠色和平開展“稻作藝術”,選用了兩種葉片顏色不同的傳統水稻品種,採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把它們種植在泰國中部平原,種植面積達16,000平方米,展現出農民頭戴草帽用鐮刀收穫水稻的傳統水稻耕作場景。今年泰國稻米豐收,綠色和平開展“稻作藝術”,選用了兩種葉片顏色不同的傳統水稻品種,採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把它們種植在泰國中部平原,種植面積達16,000平方米,展現出農民頭戴草帽用鐮刀收穫水稻的傳統水稻耕作場景。

泰國中部平原的田間巨幅稻作藝術

眼前的畫面是不是似曾相識?仿佛梅爾·吉普森的《天兆》再現。不過這並非“天兆”,而是泰國田間藝術的巨幅有機稻作。人類的力量巧奪天工,可以以傳承幾千年來的優良智慧為地球和人們提供有機豐饒的食物,但是也可能因為轉基因的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讓生態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今年泰國稻米豐收,綠色和平開展“稻作藝術”,選用了兩種葉片顏色不同的傳統水稻品種,採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把它們種植在泰國中部平原,種植面積達16,000平方米,展現出農民頭戴草帽用鐮刀收穫水稻的傳統水稻耕作場景。今年泰國稻米豐收,綠色和平開展“稻作藝術”,選用了兩種葉片顏色不同的傳統水稻品種,採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把它們種植在泰國中部平原,種植面積達16,000平方米,展現出農民頭戴草帽用鐮刀收穫水稻的傳統水稻耕作場景。

在泰國的Rachaburi,綠色和平揭開了巨幅有機稻作田間藝術的神秘面紗。這次的“稻作藝術”選用了兩種葉片顏色不同的傳統水稻品種(一種為綠色,另一種為黑色),採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把它們種植在亞洲東南部最為富饒的水稻生產區域—泰國中部平原。“稻作藝術”的種植面積達16,000平方米,展現出農民頭戴草帽用鐮刀收穫水稻的傳統水稻耕作場景。

水稻就是生命

水稻與東南亞人民日常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關,傳統的水稻品種和耕作方式都應該作為農業遺產得到保護和傳承。要保護我們的水稻遺產,就需要遠離轉基因和化學農業的危害,真正實現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
中國當然也不例外。其實,中國是水稻的發源地,稻米是中國人一日三餐的主食,有數億的農民已種植水稻為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稻國,產量占世界稻米總產的1/3;同時,中國也具有悠久燦爛的稻文化,悠久的稻作歷史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史共同發展。在物產豐饒的雲南,一直就保存著豐富的稻作文化,農民們利用生物多樣性,採用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水稻生產。而在很多省份的稻田養鴨生態模式,即環境友好,又保證了糧食生產和農民的生計。

生態農業是出路

但是近幾十年來,大量依賴化肥和農藥的農業生產方式,對我們國家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套用,加劇了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風險,對我國水稻的起源地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深入,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也將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的影響。而中國的農業也是氣候變化影響最敏感的領域之一。我們在最新的《氣候變化和中國糧食安全》的報告中已經指出,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綜合的、系統的、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其它方式相比能夠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此外,綜合的生態農業體系具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農業固碳,綜合防治病蟲害,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民生計多樣化的作用,
因此,我們希望,國家在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生產的審批上必須慎之又慎,同時能從資金上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從政策上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扶持,保護我國的傳統的稻作文化和悠久歷史。重視生態農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提高農民生計方面的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