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

秫米

本品為禾植物粟(一說為谷)的乾燥種子。在我國北方俗稱高粱米。秫米——指辦事不利索,好事辦瞎了,還含有不懂事,說話不當之意思;或運氣不好,遇事不順利。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前者,常與半夏煎湯服(即《黃帝內經》的半夏秫米湯);後者,可單用研末或煮稀粥食。對於秫米的解釋,今人多依張介賓、李時珍及日人丹波元簡之說,謂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黃糯”,也就是黃黏米。

基本信息

秫米介紹

【藥用】本品為禾植物粟(一說為谷)的乾燥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大腸經。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胃失

秫米秫米
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處方用名】北秫米(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包煎。

【方劑舉例】半夏秫米湯《內經》:半夏、秫米。

【附方】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

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食療價值

粟米之中粘糯者。又稱黃米、糯秫、糯粟、黃糯。我國山東、河北及東北各地栽培最多。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微寒。能益脾和胃、安神、止瀉。用於胃氣不和,夜不得眠,或脾胃虛弱,久瀉不止。前者,常與半夏煎湯服(即《黃帝內經》的半夏秫米湯);後者,可單用研末或煮稀粥食。本品性極粘滯,不宜常食。

對於秫米的解釋,今人多依張介賓、李時珍及日人丹波元簡之說,謂秫米即“糯小米”、“黏粟”、“糯粟”、“黃糯”,也就是黃黏米。但秫為黏粟說之外,有醫家認為秫米是指黏高粱米或高粱米。如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引《圖經》云:“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許,有節如蘆,莖中有瓤,類通脫木而小白,葉長一二尺,實生莖端作穗。江南謂之粟,北土所謂萄萄者是也。然有二種,其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粟,但可作糜食耳”。通過上述植物特徵的描述,可知秫米當為黏高粱米,而該書的插圖正是高粱。既是官修本草,則非一人之見解,至少是著錄本書的眾醫家中大部分人的認識;而從其文獻來源看,這並非明代醫家的新認識,至少著錄《圖經》的醫家蘇頌、掌禹錫等人也是這樣認識秫米的。此外,清·吳鞠通及民國時期張錫純均明確提及秫米就是高粱米。

濟南方言

秫米——指辦事不利索,好事辦瞎了,還含有不懂事,說話不當之意思;或運氣不好,遇事不順利。

實例 如:我今天把錢包丟計程車上了,真秫米啊!

秫米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