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郡

秦郡

秦朝的行政規劃體制,其全國共分為三十六郡。

秦郡

秦朝政區。郡縣制形成於戰國時代﹐以郡統縣﹐郡直屬於國君。但戰國時各國領土只有一部分是郡縣的轄境﹐另秦郡一部分則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廢除封邑制﹐才將郡縣制普遍推行於全國。
《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但沒有列舉三十六郡的名目。《秦始皇本紀》又提到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指五嶺以南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但《史記》沒有一處講到秦末共有多少郡。因此﹐關於秦郡的設定經過和郡的名目﹐長期以來史學界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說法。
《漢書·地理志》在京兆尹下注曰“故秦內史”﹐在各郡國下注稱“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的﹐有如下三十六郡﹕
河東太原上黨三川東郡
潁川南陽南郡九江泗水
鉅鹿齊郡琅邪會稽漢中
蜀郡巴郡隴西北地上郡
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
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南海
桂林象郡邯鄲碭郡薛郡
長沙在後序里又說:“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開置。”可見班固認為管轄京師及其附近地區的內史是不在三十六郡之內的﹔三十六郡是秦一代的郡數﹐包括始皇三十三年所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在內﹐到漢興以後才有所增置。
漢晉時《說文》﹑《風俗通》﹑《呂氏春秋》﹑《淮南子》的高誘注和《帝王世紀》等書﹐都說秦分三十六郡﹐不提另有他郡﹐與《漢志》同﹔但他們都沒有列出三十六郡的名目。
《續漢書·郡國志》後序也說漢“承秦三十六郡”﹐與《漢志》同﹔但它在各郡國下的注文里卻比《漢志》多出現了黔中﹑鄣兩個秦郡﹐開始突破了《漢志》的說法。繼而《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列舉三十六郡名目﹐其中三十三郡與《漢志》相同﹐此外即採用了《續志》的黔中﹑鄣二郡﹐又把內史也算一郡﹐湊足三十六郡﹐而不列見於《漢志》的南海﹑桂林﹑象三郡。這就明確否定了《漢志》的說法﹐認為三十六是始皇二十六年的郡數﹐南海等三郡後置﹐應排除在外﹐秦一代的郡數不止三十六。
《晉書·地理志》在序文里繼承《史記集解》之說而又加以發展﹐其所舉秦初並天下三十六郡的名目與《集解》同﹐又說在此後南平南越﹐增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四郡﹐合計秦凡四十郡
自此以後直到清初﹐杜佑《通典》﹑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胡三省《通鑑注》﹑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書都採用了《晉志》的說法﹐無異說。
清代考據學興起後直到近現代﹐對秦郡問題作過考證的學者不下數十家﹐大致可分三家之說﹕
一些人認為秦一代只有《漢志》所列舉三十六郡﹐《史記》之所以系三十六郡於始皇二十六年下﹐是由於“史公紀事﹐言其大者”。這一年罷“封建”﹐天下悉為郡縣﹐“此秦變古之一大端”﹐所以把秦一代所置郡包括此前所置二十餘郡﹐此後所置三郡﹐都記在這一年下。這也是一句總攝之言﹐“非謂三十六郡盡置於是年”。此說創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廿二史考異》﹐錢坫《新注地理志集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等從之。
另一些人仍信從《晉志》的說法﹐可以楊守敬《嬴秦郡縣圖》為代表。
以上兩家都是少數。
多數人則認為《漢志》﹑《晉志》都有脫漏﹔三十六是秦初並天下時的郡數﹐其後續有增置。但初並天下時是哪三十六郡﹖後來又增加了哪些郡﹖秦末共有哪些郡﹖則諸家之說又各不相同﹐在此不遑備舉。諸說中以清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近人王國維《觀堂集林·秦郡考》兩家影響較大﹐他們都認為南海﹑桂林﹑象﹑九原四郡不應在初並天下時三十六郡之內。全祖望以黔中﹑廣陽﹑東海﹑楚郡補足三十六郡﹐合後置的南海﹑桂林﹑象﹑閩中﹑九原共得四十一郡﹐而內史不在內。王國維以黔中﹑閩中﹑陶﹑河間補足三十六郡﹐以廣陽﹑膠東﹑膠西﹑濟北﹑博陽﹑城陽﹑南海﹑桂林﹑象郡﹑九原﹑陳郡﹑東海十二郡為後置郡﹐共得四十八郡﹐內史亦不在內。
1948年譚其驤發表《秦郡新考》﹐核實內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其中三十二郡名見《漢志》﹐為秦初並天下時所有﹐它們是﹕
上郡巴郡漢中蜀郡河東
隴西北地南郡南陽上黨
三川太原東郡雲中雁門
潁川邯鄲鉅鹿上谷漁陽
右北平遼西碭郡泗水薛郡
九江遼東代郡會稽長沙
齊郡琅邪
黔中﹑廣陽﹑陳郡﹑閩中四郡補《漢志》之缺﹐連上合得三十六郡﹐《史記》謂始皇二十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即此。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郡名見《漢志》﹐始皇三十三年開胡﹑越所置。東海﹑常山﹑濟北﹑膠東﹑河內﹑衡山六郡﹐《漢志》缺﹐始皇二十六年後析內郡所置。作者系根據《史》﹑《漢》紀傳將上述四十六郡斷為秦郡﹐但又說﹕這不等於說秦郡一定就限於這四十六個﹐因為《史記》既沒有為秦郡縣作志﹐秦一代的郡不見得能全部見於紀傳。鄣郡見於《漢書·高帝紀》六年而《續漢志》以為秦郡﹐《水經贛水注》以南昌為秦廬江南部﹐故鄣與廬江都有可能也是秦郡。據此﹐可見譚說也承認秦末可能有四十八郡﹐與王國維的推論符合﹔唯兩家的四十八郡郡目則有所不同﹐王說有陶﹑河間﹑膠西﹑博陽﹑城陽﹐為譚說所無﹐譚說有常山﹑河內﹑衡山﹑鄣﹑廬江﹐為王說所無。近年來﹐史學界講到秦郡時有的採用譚其驤說﹐有的仍用《晉志》或王國維說。至於譚說四十六郡的轄境﹕見其《秦郡界地考》一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