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貞素

秦貞素

良玉上其狀,擢民屏參將,翼明、拱明守備。 七年二月,賊陷夔州,圍太平,良玉至乃走。 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潰。

生平簡介

秦良玉(1574~1648) ,字貞素。明朝末期女帥,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駐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上記載到:良玉為人驍勇膽智,兼騎射,料敵如神,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瀋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封為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去世後諡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

秦良玉鴛鴦袖裡握兵符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這位確有其實的巾幗英雄的事跡,卻被歲月的洪流淹沒不傳了。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的家族雖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卻仍保持著苗族強悍崇武的特點。明神宗萬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裡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依漢族大家的風範,教良玉詩書字畫,也不忘苗家傳統,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與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於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定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馬千乘並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韜武略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婚後,夫唱婦隨,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岭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象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涌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班師凱旋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內監邱乘雲,被邱乘雲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並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廷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乾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桿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末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遼東情勢危急,朝廷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桿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桿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熹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瀋陽,勢頭更加猖獗,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 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將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於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熹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桿兵眾將士。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於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時,正赴上永寧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廷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 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朝廷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鍊得愈加英姿颯爽。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將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生,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幾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占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桿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賠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機,由蒙古人作嚮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
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據說,至今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附《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秦良玉傳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撫使馬千乘。萬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從
征播州,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與副將周國柱扼賊鄧坎。明年正月二日,
賊乘官軍宴,夜襲。良玉夫婦首擊敗之,追入賊境,連破金築等七寨。已,偕酉
陽諸軍直取桑木關,大敗賊眾,為南川路戰功第一。賊平,良玉不言功。其後,
千乘為部民所訟,瘐死雲陽獄,良玉代領其職。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
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
所憚。
泰昌時,征其兵援遼。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數千人往。朝命賜良玉三
品服,授邦屏都司僉書,民屏守備。天啟元年,邦屏渡渾河戰死,民屏突圍出。
良玉自統精卒三千赴之,所過秋毫無犯。詔加二品服,即予封誥。子祥麟授指揮
使。良玉陳邦屏死狀,請優恤。因言:“臣自征播以來,所建之功,不滿讒妒口,
貝錦高張,忠誠孰表。”帝優詔報之。兵部尚書張鶴鳴言:“渾河血戰,首功數
千,實石砫、酉陽二土司功。邦屏既歿,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
分給殘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關。上急公家難,下復私門仇,氣甚壯。宜錄邦
屏子,進民屏官。”乃贈邦屏都督僉事,錫世蔭,與陳策等合祠;民屏進都司僉
書。
部議再徵兵二千。良玉與民屏馳還,抵家甫一日,而奢崇明黨樊龍反重慶,
齎金帛結援。良玉斬其使,即發兵率民屏及邦屏子翼明、拱明溯流西上,度渝城,
奄至重慶南坪關,扼賊歸路。伏兵襲兩河,焚其舟。分兵守忠州,馳檄夔州,令
急防翟塘上下。賊出戰,即敗歸。良玉上其狀,擢民屏參將,翼明、拱明守備。”
已而奢崇明圍成都急,巡撫朱燮元檄良玉討。時諸土司皆貪賊賂,逗遛不進。
獨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長驅抵成都,賊遂解圍去。良玉乃還軍攻二郎關,民
屏先登,已,克佛圖關,復重慶。良玉初舉兵,即以疏聞。命封夫人,錫誥命,
至是復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命祥麟為宜慰使,民屏進副總兵,翼明、拱明進
參將。良玉益感奮,先後攻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諸大巢,蜀賊底定。復以
援貴州功,數賚金幣。
三年六月,良玉上言:“臣率翼明、拱明提兵裹糧,累奏紅崖墩諸捷。乃行
間諸將,未睹賊面,攘臂誇張,及乎對壘,聞風先遁。敗於賊者,唯恐人之勝;
怯於賊者,唯恐人之強。如總兵李維新,渡河一戰,敗衄歸營,反閉門拒臣,不
容一見。以六尺軀鬚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帝優詔報
之,命文武大吏皆以禮待,不得疑忌。
是年,民屏從巡撫王三善抵陸廣,兵敗先遁。其冬,從戰大方,屢捷。明年
正月,退師。賊來襲,戰死。二子佐明、祚明得脫,皆重傷。良玉請恤,贈都督
同知,立祠賜祭,官二子。而是時翼明、拱明皆進官至副總兵。
崇禎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與翼明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莊烈帝優詔
褒美,召見平台,賜良玉彩幣羊酒,賦四詩旌其功。會四城復,乃命良玉歸,而
翼明駐近畿。明年築大凌河城。翼明以萬人護築,城成,命撤兵還鎮。七年,流
賊陷河南,加翼明總兵官,督軍赴討。明年,鄧玘死,以所部皆蜀人,命翼明將
之,連破賊於青崖河、吳家堰、袁家坪,扼賊走鄖西路。翼明性恇怯,部將連
敗,不以實聞,革都督銜,貶二秩辦賊。已,從盧象升逐賊谷城。賊走均州,翼
明敗之青石鋪。賊入山自保,翼明攻破之。連破賊界山、三道河、花園溝,擒黑
煞神、飛山虎。賊出沒鄖、襄間,撫治鄖陽苗胙土遣使招降,翼明贊其事,為賊
所紿,卒不絳。翼明、胙土皆被劾。已而賊犯襄陽,翼明連戰得利,屯兵廟灘,
以扼漢江之淺。而羅汝才、劉國能自深水以渡,遂大擾蘄、黃間。帝以鄖、襄屬
邑盡殘,罷胙土,切責翼明,尋亦被劾解官。而良玉自京師還,不復援剿,專辦
蜀賊。
七年二月,賊陷夔州,圍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扼羅汝才於巫山。汝才
犯夔州,良玉師至乃去。已,邀之馬家寨,斬首六百,追敗之留馬埡,斬其魁東
山虎。複合他將大敗之譚家坪北山,又破之仙寺嶺。良玉奪汝才大纛,擒其渠副
塌天,賊勢漸衰。
當是時,督師楊嗣昌盡驅賊入川。川撫邵捷春提弱卒二萬守重慶,所倚惟良
玉及張令二軍。綿州知州陸遜之罷官歸,捷春使按營壘。見良玉軍整,心異之。
良玉為置酒。語遜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婦人,受國恩,誼應死,獨恨與邵
公同死耳。”遜之問故,良玉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駐重慶僅三四十里,而
遣張令守黃泥窪,殊失地利。賊據歸、巫萬山巔,俯瞰吾營。鐵騎建瓴下,張令
必破。令破及我,我敗尚能救重慶急乎?且督師以蜀為壑,無愚智知之。邵公不
以此時爭山奪險,令賊無敢即我,而坐以設防,此敗道也。”遜之深然之。已而
捷春移營大昌,監軍萬元吉亦進屯巫山,與相應援。其年十月,張獻忠連破官軍
於觀音岩、三黃嶺,遂從上馬渡過軍。良玉偕張令急扼之竹{?囷}坪,挫其鋒。
會令為賊所殪,良玉趨救不克,轉斗復敗,所部三萬人略盡。乃單騎見捷春請曰:
“事急矣,盡發吾溪峒卒,可得二萬。我自廩其半,半餼之官,猶足辦賊。”捷
春見嗣昌與己左,而倉無見糧,謝其計不用。良玉乃嘆息歸。時搖、黃十三家賊
橫蜀中。有秦纘勛者,良玉族人也,為賊耳目,被擒,殺獄卒遁去。良玉捕執以
獻,無脫者。
張獻忠盡陷楚地,將復入蜀。良玉圖全蜀形勢上之巡撫陳士奇,請益兵守十
三隘,士奇不能用。復上之巡按劉之勃,之勃許之,而無兵可發。十七年春,獻
忠遂長驅犯夔州。良玉馳援,眾寡不敵,潰。及全蜀盡陷,良玉慷慨語其眾曰:
“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餘年事
逆賊哉!”悉召所部約曰:“有從賊者,族無赦!”乃分兵守四境。賊遍招土司,
獨無敢至石砫者。後獻忠死,良玉竟以壽終。
翼明既罷,崇禎十六年冬,起四川總兵官。道梗,命不達。而拱明值普名聲
之亂,與賊斗死,贈恤如制。
贊曰:馬世龍等值邊陲多事,奮其勇略,著績戎行,或捐軀力戰,身膏原野,
可謂無忝爪牙之任矣。夫摧鋒陷敵,宿將猶難,而秦良玉一土舍婦人,提兵裹糧,
崎嶇轉斗,其急公赴義有足多者。彼仗鉞臨戎,縮朒觀望者,視此能無愧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