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演義

秦良玉演義

文公直,1898年生,號萍水若翁,江西萍鄉人,同盟會之健者,民初曾任軍職,參加過“討袁”、“護法”諸役,官拜陸軍少將。1922年被誣入獄,得閱描述于謙故事的《千古奇冤》深受感動。獲就出獄後受聘《太平洋午報》編輯。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作者 文公直著

1898年生,號萍水若翁,江西萍鄉人,同盟會之健者,民初曾任軍職,參加過“討袁”、“護法”諸役,官拜陸軍少將。

1922年被誣入獄,得閱描述于謙故事的《千古奇冤》深受感動。獲釋出獄後受聘《太平洋午報》編輯。

1928年賦閒執筆《碧血丹心大俠傳》,於1930年出版,至1933年,又相繼出版《碧血丹心於公傳》、《碧血丹心平藩傳》。計畫中尚有《碧血丹心衛國傳》未能完成。

文公直家學淵源深湛,五歲開始就讀經史。其母博古通今,曾注《道德經》,著《明史正誤》,她啟迪文公直說:“兒習史,當於二十四史以外求之。

”文公直從此拓開了史學眼界,接觸野史、歷史小說,走上了寫歷史章回小說的創作道路。文公直十三歲時離開家鄉北上,考入軍校,有機會縱覽歐洲及日本名著以及世界史。

軍校畢業後,在軍中任職。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年間,參加了討袁、護法戰爭。

後來直升至少將,足跡遍及東北和西南各省。一九二一年,在湘軍中任職。

一九二二年,在湘鄂軍閥戰爭中,被系軍獄,在獄中讀到寫于謙事跡的《千古奇冤》手抄殘本,深受啟發。一年後出獄,重返舊部,因軍事失利,隻身赴上海。受《太平洋午報》之聘,任編輯。從此,潛心寫作。文公直共著武俠小說七部,其中以《碧血丹心》三部曲最為出色。

1928年賦閒執筆的《碧血丹心大俠傳》,於1930年出版,至1933年,又相繼出版《碧血丹心於公傳》、《碧血丹心平藩傳》。計畫中尚有《碧血丹心衛國傳》未能完成。

《碧血丹心大俠傳》,原擬名《碧血丹心》,其友姜俠魂讀過初稿後,提議書名題為“忠俠傳”,並闡說道:“‘忠’者孫中山《三民主義講演》中所解釋之義也;‘俠’者,太史公《遊俠傳》所昌明之義也。”但是,作者考慮書中人物,未可盡以“忠俠”概括之,於是題為“大俠傳”。這樣,突出了主要人物匡扶正義、愛國救民的思想。書成之後,作者的好友洞庭秦來甫(復元)、吳縣沈碩生(異塵)及姜俠魂為之批、校、評點;作者的兄長文公毅為之標點;古堇袁秀堂、南通陳飛南為之繡像,杭縣王振麟為之逐筆繪圖。書前有于右任寫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的序,肯定了這部小說“敘述忠肅故事,體雖演義,而文則詳於正史”,而且說“信夫揚先烈之光,作民族之氣,小說之力,較正史為大。

忠肅死,而淪浹血氣,耿耿忠烈之精神則不死.然則兩君(指文公直和《精忠傳》的作者褚人獲)之力亦偉矣哉!”崇揚這部小說與《精忠傳》具有同樣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又得民國元老柳亞子為之題詞,從來武俠小說之刊行,無此鄭重其事者。《碧血丹心》三部曲是作者的代表作品。此後又有《女俠秦良玉演義》、《江湖異俠傳》、《劍俠奇緣》、《赤膽忠心》、《關山遊俠傳》等作品問世。

文公直的武俠小說創作多是有感而發,藉手中之筆倡導發微某種理想,表現出較為嚴肅的創作態度。在藝術描寫上,文公直深受《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的影響,呈現出陽剛之風,文體多採用章回體,小說雖然人物繁多,結構卻井然有序,敘事狀物跌宕有致,精彩傳神,頗見功力。

相關圖書

《秦良玉演義》的相關圖書:

>>明清演義

>>新華春夢記楊塵因 著

>>中國歷史婦女演義 姚舜生 著

>>神秘的上海張恂九 著

>>反三國志演義 周大荒 著

>>明史演義蔡東藩 著

>>清史演義蔡東藩 著

>>大湘西演義李康學撰文

>>明史通俗演義蔡東藩 (1877~1945) 著

>>清史通俗演義蔡東藩 (1877~1945) 著

>>美國通史演義曹德謙(1923~) 著

>>洪憲宮闈艷史演義 天懺生 著

>>西太后艷史演義 李伯通 著

>>宋遼夏演義 牛復奎 (文學) 著

>>滿清十三皇朝[海外中文圖書] . 壹, 鷹揚天下 / 許嘯天著 ; 風雲工作小組改編 許嘯天 (1886~1946) 著

>>滿清十三皇朝 [海外中文圖書] . 貳,盛世風雲/ 許嘯天著 ; 風雲工作小組改編 許嘯天 (1886~1946) 著

>>洪憲宮闈秘史

>>金陵春夢. 第三集, 八年抗戰 唐人 著

>>滿清十三皇朝. 叄, 帝國夕陽 [海外中文圖書] / 許嘯天原著 ; 風雲工作小組改編 許嘯天 (1886~1946) 原著

>>滿清十三皇朝. 肆, 日落西山 [海外中文圖書] / 許嘯天原著 ; 風雲工作小組改編 許嘯天 (1886~1946) 原著

秦良玉自傳

秦良玉(1574一1648),明末女將,四川忠州(屬今四川忠縣)人。石駐宣撫使馬千乘妻。驍勇膽智,兼騎射,通詞翰,常為男子裝。夫死,代領其職,所部號“白桿兵”。

明神宗萬曆元年,當時的四川民風強悍,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裡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於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教良玉詩書字畫,也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與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於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離秦良玉的娘家不遠,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韜武略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婚後,夫唱婦隨,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今貴州省遵義一帶)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共同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岭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裡,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準備一舉吞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桿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敵軍潮水般湧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象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後,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桿兵乘勝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後,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桿兵頭上,限於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與丈夫馬千乘雙騎並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桿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後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涌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並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幾千白桿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勝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機,其他白桿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桿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後,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克了叛軍據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桿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班師凱鏇的路上,由於天氣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後,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內監邱乘雲,被邱乘雲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馬千乘死後,朝廷覺得他並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延鑒於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乾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桿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萬曆未年,滿人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明神宗調集八萬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桿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兼程北上衛邊。

萬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桿兵已與滿清軍隊打了幾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氣。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前後幾個月時間,換了幾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瀋陽,勢頭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自率領百名白桿兵,渡河殺入重圍,拚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屍體。其後,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兒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將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於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嘉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並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桿兵眾將士。

後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擾邊境的舉措,而西南地區卻發生了一系列的武裝叛亂,奢崇明自稱“大梁王“,相繼攻陷重慶、瀘州等四川許多地區,圍困成都,“全川鼎沸“。秦良玉親率六千白桿兵千里跋涉返回石柱。返回途中,奢崇明的黨羽樊龍占據了重慶,聽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長江西上趕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趕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後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幾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秦良玉又回師川東,一舉拔掉奢崇明在川東的據點,再立大功。朝延聞報後,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桿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湧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鍊得愈加英姿颯爽。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氣宇軒昂,一派大將風範,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與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隻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驚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生,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離開了席位。

幾年之後,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占據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桿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秦良玉弟弟秦民屏戰死。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永平四城失守,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各方將領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獨秦良玉慷慨誓眾,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聽到捷報後,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並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明思宗感慨萬千,寫下了四首詩,誇讚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讚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聖恩後,班師回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桿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然而,由於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湧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勝。秦玉良萬般無奈,只有退守石柱。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於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與張獻忠軍作戰,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軍攻占北京,大舉南下之時,秦良玉已七十四歲高齡,還毅然接受南明隆武政權賜封的“太子太保忠貞候“封號和隆武政權賜予的銅質“太子太保總鎮關防“官印,繼續高舉扶明抗清的旗幟,清軍入川後,狼煙四起,遍地干戈,廣大人民備受蹂躪,唯秦良玉不屈,以萬壽山的萬壽寨為據點,堅持鬥爭, 最終保持了抗清的晚節。

秦良玉死後,四川白桿軍餘部繼續在川東與清軍堅持戰爭十多年。

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