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聊齋志異篇目]

秦檜[聊齋志異篇目]
秦檜[聊齋志異篇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檜》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人們對於秦檜的看法。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我國小說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作品原文

青州馮中堂家[1],殺一豕,燖去毛鬣[2],肉內有字云:“秦檜七世身[3]。”烹而啖之,其肉臭惡,因投諸犬。嗚呼!檜之肉,恐犬亦不當食之矣! 聞益都說[4]:中堂之祖,前身在宋朝為檜所害,故生乎最敬岳武穆[5]。

於青州城北通衢旁建岳王殿,秦檜、万俟卨 1 伏跪地下[6]。往來行人瞻禮岳 王,則投石儈、卨,香火不絕。後大兵征於七之年[7],馮氏子孫毀岳王像。 數里外,有俗祠“子孫娘娘”,因舁檜、卨其中,使朝跪焉。百世下,必有 仕十姨、伍髭鬚之誤[8],甚可笑也。

又青州城內,舊有澹臺子羽祠[9]。當魏璫炬赫時[10],世家中有媚之者,

秦檜[《聊齋志異》篇目] 秦檜[《聊齋志異》篇目]

就子羽毀冠去須,改作魏監。此亦駭人聽聞者也。

注釋譯文

原文注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1]馮中堂:馮溥,字孔博,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當時屬青州府)人。 順治進士,宮至文華殿大學士。見光緒《山東通志·人物誌》。中堂。宰相 的別稱,明清時以之稱呼內閣大學士。

[2]燖(qián 潛):燒燙。拔脫其毛。

[3]秦檜:宋代奸臣。字會之,江寧(今南京市)人。政和進士。北來未 任御史中丞,南宋紹興年間任參知政事、右相兼知樞密院事。反對抗擊金人, 力主投降。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抗金英雄岳飛。故遺臭後世,為人們 所不齒。

[4]益都:明清時為青州府府治所在地。

[5]岳武穆,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著名民族 英雄,南宋抗金將領。紹興十一年(1141)被秦儈殺害。至十宗趙擴時得以 昭雪,迫封鄂王,謚武穆。

[6]万俟卨:南來初年奸臣,字元忠,開封陽武(今河 南省原陽縣)人。政和大學生,歷任樞密院編修。秦檜為相時,任用為監察 御史。紹興十一年,與秦檜相勾結,誣陷、殺害岳飛。

[7]大兵:指清兵。於七:清初抗清義軍首領,山東棲霞人。詳見《公孫 九娘》注。

[8]杜十姨、伍髭鬚:比喻傳說訛誤。杭州有杜拾遺廟,以祀杜甫,有村 學究竟誤為杜十姨,遂作女像,以配劉伶,見《琅琊代醉編·神仙》。伍髭 須,浙西吳風村有伍子胥廟,襯人訛傳為“伍髭鬚”,因塑其像,須分五處。 見呂湛恩注引《國憲家猷》。

[9]澹臺子羽:春秋時魯國武城(令山東省武城縣)人。澹臺滅明,字子 羽。孔子弟子,貌醜而有行。見《論語·雍也》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0]魏璫:指魏忠賢。明朝宦官,曾為司禮太監。勾結熹宗之乳母客氏, 結黨行奸,排除異己,干預朝政。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被治罪,自縊死。璫, 冠前金飾,附以金蟬。東漢光武以後,專任宦者,右貂金孬。後因以為宦官的代稱。

白話譯文

青州的馮中堂家,殺了一頭豬。拔去豬毛,見肉上寫著一行字:“秦檜七世身”。將豬肉烹了一嘗,味道惡臭,不能下咽,只得扔給狗吃了。唉!秦檜的臭肉,恐怕狗也不願吃啊!

聽益都人說,馮中堂的祖先,是在宋朝時被秦檜害死的,所以後代最敬岳飛。在青州城北大街旁建了座“岳王殿”,又塑了秦檜、万俟卨兩人,跪在岳飛像前。來往行人每去瞻拜岳王殿時,都用石塊投打秦、萬二人,殿內香火不絕。後來,朝廷大軍征伐於七,馮家子弟毀了岳王像。將秦檜、万俟卨二人的塑像搬到幾里外的“子孫娘娘廟”中,讓他們跪起娘娘來。恐怕百年以後,必定又有“杜十姨”“伍髭鬚”之類的訛誤出現,(伍髭鬚、杜十姨:浙西有伍子胥廟,老百姓不知伍為何人,訛傳為“伍髭鬚”,為他塑的像上有五溜長須。又有“杜拾遺祠”。即杜甫祠。又訛傳為“杜十姨祠”,還一塊商量將“杜十姨”嫁給“伍髭鬚”)真是太可笑了。

又:青州城內,原有座“澹臺子羽祠”,當魏仲賢顯赫時,有個世家中人諂媚他。將子羽的塑像毀掉了帽子,打落了鬍子,改成魏忠賢的模樣,這也算是駭人聽聞的一件醜事了!

後世影響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在我國小說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據介紹,《聊齋》的創作,前後歷四十餘年之久,貫穿了蒲松齡的大半生。蒲松齡在寶應一年的“幕賓生涯”,對他的創作具有非常大的意義。焦偉告訴記者,“在這裡,他認清了官場的腐朽,了解了民間疾苦,為創作《聊齋》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寶應收集的大量資料,又是《聊齋》內容的故事核心。”

志書記載,蒲松齡在寶應與好友孫蕙一起,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實事。“寶應城南有一處20畝專供官員宴請及饋贈往來賓客和達官貴人的魚塘,孫蕙採納了蒲松齡的建議改為‘放生池’,蒲松齡還寫了《放生池碑記》。”據焦偉介紹,揚州寶應是蒲松齡一生中到過最遠的地方,這篇《放生池碑記》就是他在寶應的代表作。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