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之七

/這句的“未”字,值得特別注意,它的用法相當於“否”,義表詢問,與前一句的“何”相呼應。 末聯的“獨悵望”,“衰颯”和“摧顏”情感色彩更加濃深。 ②《杜詩鏡銓》評前四句道:“山多故無風而雲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臨關,二句寫出邊境蒼涼景象”。

通篇大意

①視野里只見茫無際涯的萬重山攢成一片,秦州城就被孤零零圍定在這千山萬谷之間。/莽莽,這裡狀群山連天接地,茫無際涯的空闊遼遠感。
②這兩句承萬重山寫景,因山高多雲,故雖無風,雲自出塞;因山高視遠,故不待夜臨,月早自臨關。/這裡“關、塞”為泛指,意為要隘山口。
③這一聯承上聯的“塞”、“關”兩字聯想現實的軍事,懷想史上的能者:出塞北使匈奴的“典屬國”蘇武,被扣於北,持漢節牧羊十九年始得歸漢,故曰“歸何晚”;西出關的傅介子,奉漢昭帝命,持節至樓蘭(西域古國)斬其王而還。/這句的“未”字,值得特別注意,它的用法相當於“否”,義表詢問,與前一句的“何”相呼應。標點的運用,也應在“晚”後用逗號,在“還”字後用問號。這裡的“未歸”,實為歸未,即回來否?明知故問,增強關切意。未字的用法如“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此生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過劍門”(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
④詩人在一派風塵雲煙里獨自悵望著蒼茫的關山,想著悠悠的往事,憂國的愁緒裹著衰颯的秋風,正摧磨著人心顏面俱老。/悵,若失抱憾的心態;衰颯,衰敗,衰落,這裡喻敗時的秋風和頹敗的時勢。

賞讀感悟

這是一首望關塞而感史傷時的雜詩。情感上的悲戚氣氛尤其濃烈。首聯寫眼前之景:群山萬重,壯闊茫遠;州城環山,孤踞山谷。點染出山河壯隘,州城孤閉的地域特色。第二聯緊承山的壯隘,寫塞雲、關月之既新且異的特點:“無風雲出塞”寫活了雲塞動態之變,“不夜月臨關”寫出了山高月早的關月獨異風采。為山河之壯,再增秀美之色,至此,蓄足了祖國可愛的底蘊,以為再感史傷時張目。
三聯轉而感史,其內蘊既富且深,一句“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有對忠節之士的關切與敬佩,有對這種良臣的難得與多遭悲遇的抱憾,有企盼時代良臣為國再建功業的關切與熱望。社稷危而思良將,從這本屬於皇上的邏輯里,我們讀出了杜甫關心社稷的傷時之慨。末聯的“獨悵望”,“衰颯”和“摧顏”情感色彩更加濃深。身心交瘁的杜甫,懷著不被理解的孤獨,悵望著時代良將得用,還不知能否挽回戰局敗勢?詩人常常是自作多情的。因此,他迅速衰老的顏面,只能鑑證他心底的忠憤,而讓後世的讀者,鑑識這么一位不同凡響的悲遇者從而更愛他的詩,更敬重他的人,這也許是悲劇的價值吧。

讀杜集萃

①《讀杜心解》評此詩云:“憂吐蕃之不庭也”按,不庭,背叛不來王庭。
②《杜詩鏡銓》評前四句道:“山多故無風而雲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臨關,二句寫出邊境蒼涼景象”。
③《杜詩詳註》評前四句說:“七章,詠使臣未還也。…………二句寫出陰雲慘澹,月色淒涼景象,下則有感於時事也,往屬國者未歸,豈為欲斬樓蘭乎。故西望而憂形於色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