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拆遷

科研拆遷

“科研拆遷”是指存在於學術界裡的一種類似房屋“拆遷”運動的現象,蔓延在科研工作中的“拆遷”現象,正在撼動科技創新的地基,阻礙科技創新之樹紮根成長。

簡介

科研拆遷科研拆遷

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為了進行舊區改造,各地不同程度地上演著房屋“拆遷”運動。在學術界,也有這樣一種類似的現象,人們暫且稱之為“科技創新拆遷”現象,簡稱為“科研拆遷”。

如房屋拆遷一樣,“科研拆遷”也存在“推倒重來”、“異地重建”的現象。一些科研工作人員脫離研究第一線,在巨額立項資助的“誘惑下”,不管是不是有前期成果、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研究專長,拿出一副“大小通吃”的架勢,不惜放棄以前的研究積累,轉而投入到一個陌生的領域。

出現原因

一、科研評價的“唯數量化”

由於歷史上形成的國家主導科研經費體制,促使能否承擔“國家項目”、進入“國家隊”、獲得國家獎,能否獲得大額的資助立項,成為衡量一個學科、一個團隊、一個科研人員水平的“硬條件”,大多數學校將承擔高級別的課題視為評職稱、發獎金的必備條件。為了職稱和待遇,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們不得不圍繞這個“指揮棒”,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跑項目”、“拉關係”上,很多情況下項目能上則做,上不了就尋找其他的突破口,因而很難在一個方向上深挖下去。
二、鼓勵科研的“薪酬導向”

在中國,科研人員的待遇並不高,很多“985”高校和較好的學校,從教授到一般的青年教師,每年到手的基本工資從三萬元到五六萬元不等,與他們自身的社會地位、科研需求十分不符。自20世紀80年代末,為了鼓勵科研創新和提高科研人員待遇,一些地方和科研院所,開始以課題經費提成來提高工作人員待遇,並且從科研項目中提5%—10%不等的經費,用作管理費提高學校收入。在這種“雙重激勵”機制下,能不能獲得項目成為學校尤其是科研人員創收的重要手段。在工資基本不增長、待遇基本不提高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只能眼睛盯著項目跑,因而很容易造成“跑項目、搞提成”的科研功利現象,在這樣的薪酬導向體系下,“科研拆遷”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決辦法

一、理順和調整現有科研體制,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接軌的科研結構。比如,爭取儘早形成國家科研機構研究和運行經費實行全額支持的結構,保障國家研究機構的創新自主權和科研人員的創新自由;在完善和創新舉國體制大力支持基礎創新和尖端技術創新的同時,構建多元的資金投入體系,國家重點支持基礎領域創新,調動社會資源支持經濟效益性創新;壓縮科研經費投入方面的權力尋租空間,引入第三方監管和評價機制。
二、改革科技創新工作評價體制,全程監督和管理科研工作。適時考慮科技經費分配與評價職能相分離,建立一個獨立的評估和監督機制。在評價機制上,從注重“立項評價”轉向“過程評價”,更加重視科技創新人員在具體科研工作中的貢獻,鼓勵產出大成果和長期研究;在寬容科研失敗的基礎上,建立面向結果的追蹤問責機制,對於投入產出效益較差的項目,要實行資金追回和追究負責人責任的措施。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為科研工作創造寬鬆的環境。“幹事不如拉關係”、“堅守不如換陣地”,這些不合理現象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給予科研人員合理的薪酬報償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為科研人員提供陽光化、充足化的“年薪制”,逐步取消科研提成,解決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為其長期獻身科研工作。

影響作用

蔓延在科研工作中的“拆遷”現象,正在撼動科技創新的地基,阻礙科技創新之樹紮根成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