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促進發展

科技促進發展是由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的期刊。

基本信息

雜誌簡介

刊名: 科技促進發展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主辦: 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大16開
ISSN: 1672-996X
CN: 11-5286/G3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科技促進發展
創刊時間:2004

二、歷史淵源

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簡稱:高促會)是由國家計委、原國家科委、原國防科工委、原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簡稱:四委兩院)的有關單位共同發起的國家級公益性社團組織,經原國家科委、民政部批准,於1993年5月在北京正式成立。行政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業務主管為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佛松任理事長。高促會的成立是由集會發展為結社的。1987年,由原國家科委朱麗蘭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聶力副主任和中科院胡啟恆副院長共同主持了第一屆“全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研討會”。會議達成了應立即建立一個由國家主管部門牽頭實施的高技術產業計畫的共識。它在理論上為1988年國家火炬計畫的誕生作了重要鋪墊,並為火炬計畫的實施框架提供了決策依據。1988年,由原國家科委李緒鄂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懷國莫副主任以及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中科院和中國社科院即“四委兩院”主要負責領導共同主持的第二屆“全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研討會”,會議產生了應迅速建立適應高技術管理產業發展的高技術園區和孵化器的主體思想。這一思想很快被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和各地方政府採納,為各地開發區的建設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 此後,“全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研討會”每二年召開一次,形成了一支活躍在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產、學、研結合的隊伍。在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決策諮詢,溝通企業與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理解與聯繫,廣泛宣傳高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意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92年,在第四屆“全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研討會”上,由“四委兩院”主要領導倡議成立“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高促會成立時期的基礎力量為國家政府各部門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各相關高技術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及部分企業界代表。自1993年以來,高促會已在通信、醫藥生物技術、海洋生物技術、先進制造、醫學生物工程等高技術領域與有關各界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聯繫。根據中國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高促會多年來始終圍繞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政策研究與決策諮詢、技術需求與成果轉化、國際合作與信息交流等主題,結合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巨觀管理和基層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需求,通過各種組織形式,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主辦方背景

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會(簡稱:高促會)是由國家計委、原國家科委、原國防科工委、原國家教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簡稱:四委兩院)有關單位共同發起的民間社團組織,經原國家科委、民政部批准於1993年5月在北京正式成立,隸屬於國家科學技術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是高促會的託管單位。現任理事長為中國科學院國投控股集團董事長(原中科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楊柏齡,副理事長有梁桂(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穆榮平(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汪同三(中國社科院技術經濟與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元(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建聰(教育部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興華(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中華(遼寧省科技廳副廳長)、張志華(本會常務副理事長)。
高促會成立時期的基礎力量為國家政府各部門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各相關高技術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及部分企業界代表。為中國政府、國家有關部門與地區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觀決策和我國科研機構、高技術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諮詢服務。曾為國家火炬計畫、高技術園區和孵化器的產生起到重大推動作用。高促會是全國範圍的公益性社團組織,多年來,始終圍繞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中的政策研究與決策諮詢,技術需求與成果轉化,國際合作與信息交流等主題,結合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巨觀管理和基層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的需求,通過各種組織形式,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近年來,高促會工作重點已從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為特點的軟科學研究和相關諮詢活動,逐步發展為以構建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公共信息平台,結合國家發展戰略與技術政策、技術市場需求與供給、高技術創新與創業、風險投資與資本市場、消費熱點與新經濟成長點、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與知識管理等重大問題研究,組織專家論壇、企業家培訓與境外實地考察,為國家有關政府部門和地區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觀決策和我國科研機構、高技術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諮詢服務。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發展戰略、發展和改革政策、公共管理和科技管理以及相關學科前沿理論方法研究。現任所長為穆榮平,副所長、黨委書記張京芳,副所長王毅。研究所為國家巨觀管理部門、中國科學院、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高水平的研究諮詢服務,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獎勵42項。研究所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點,“技術經濟及管理”二級學科碩士學位培養點,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以及北京市“管理科學與工程”重點學科。並具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在職碩士學位授予資格。研究所與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系統與創新研究所、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學院、英國坎特大學商學院、日本京都大學、印度國家科學技術與發展研究所等多個機構簽署了長期交流合作協定,與英國坎特大學商學院共建了商業與管理績效研究中心。

四、欄目設定

科技創新:市政建設、電子技術、檔案、圖書館、信息科學、生態與環境、醫療衛生等理論研究文章;
經營管理:主要刊登質量管理、現場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績效評價、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項目管理、交通規劃、公共秩序、市場行銷、品牌建設、競爭情報等方面的研究理論和調查報告;
金融財務:選登資本運作、財務管理、內部審計、證券市場、期貨交易、企業理財、利率、貨幣政策、政府採購、金融監管等優秀論著;
建築工程:橋樑、公路、鐵路、礦井等行業和領域的管理、研究類學術著作;
思政研究:刊發馬列主義研究、思政、黨史研究等思想領域的學術文章
法治視野:選登刑法、訴訟法、行政法等法律與社會問題的優秀研究成果;
社會科學:關於社會科學的優秀理論分析文章;
改革探索:主要刊登領導與改革戰略相關的政策研究理論文章;
國防建設:國防教育、軍隊建設、軍事訓練、武警問題研究等方面理論文章;
教育科研:教育行業理論性文章;
文化藝術:選登漢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美學、音樂、體育、歷史、文物保護、民風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著述。

雜誌要求

徵文要求:
1、文稿應思想健康、主題鮮明、立論新穎、論述清晰、體例規範、富有新意。文字一般不少於2600字為宜。
2、題名(文章標題)應簡明、確切、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過20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名。文末標明作者單位及聯繫地址、郵編、電話、傳真、電子信箱。如為基金資助項目應加以註明,並提供項目編號。
3、2600字以上文稿請附300字以內的文章摘要和3—6個關鍵字。
4、參考文獻在正文的引文處以方括弧加序號的方式上角標註。文末依次排列參考文獻時,按作者、書刊名或出版社、出版年(期)、起訖頁順序標註。
5、來稿請首選E-mail,如條件受限,可郵寄,使用A4紙列印。
6、來稿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7、本刊對稿件有刪改權,不同意刪改者請附聲明。因人力有限,恕不退稿。
8、稿件刊登後,贈與當期雜誌1冊。

雜誌目錄

關注中國
(4)淺論如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田建春
(6)淺談行業類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建設——以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 慈海鑫 齊大凱 劉增堂
(9)國內食品重金屬安全事件的解析與控制對策 格桑玉珍 貢嘎 旦增 布多
環球視野
(12)歐洲網路智慧財產權保護陷入分歧,騰訊、百度、優酷等公司亟需建立風險隔離機制——《保護智慧財產權法案》、《阻止網路盜版法案》、打擊“百萬上傳”網站引發史無前例抗議運動 無
(15)進入2012年,蘋果、Android、微軟-諾基亞等五大陣營的專利戰繼續升級 無
管理世界
(17)供電企業加強信息安全的策略 丁倩
(18)供電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路徑探索 楊玉志 張玉明
(19)企業如何推進5S活動,最佳化現場管理 楊英慧
(21)黑龍江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服務能實踐與思考 許崇著
(25)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及對策探析 於曉東 鄒淑
(28)科學化管理城市公園構想 陳豐
(30)論城建檔案信息化建設 秦貞雲
(32)航空初始學員駕駛艙交流障礙分析 包航
(34)高校電子健康檔案(EHR)系統的建設探析 陳夢 李冠龍 馬賢 原一帆
(38)強化科學管理,推進高職科研可持續發展 殷雋
(40)企業安全意識管理的探析 黃新明 段曉強 買提努爾 秦江文
(43)現代建築技術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楊宏傑
(45)中國宜能荒地資源的調查與評價 羅輔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