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類比方法

科學類比方法是在科學研究中依據兩種事物在某些屬性上的相似性(或相同性)推出其他方面的屬性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創造性科學思維方法。早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曾研究過,後來,黑格爾也研究過這種方法。尤其20世紀以來,該法有了很大發展,已形成一個具有多種類比形式的方法群,其中包括:單因素類比法、簡單共存類比法、因果類比法、協變類比法、對稱類比法、突變類比法、模型類比法、綜合類比法等。

類比推理所依據的是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共性,但由於事物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性,所以,其依據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另外,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性還取決於類比屬性與推理屬性之間的聯繫程度,所以,該類方法都帶有一定的或然性。但由於該法的創造性特點,它在科學研究中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提出科學假說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盧瑟福(E.Rutherford)創立的原子模型,哈維(W.Harvey)發現血液循環,德布羅意(L.de Broglie)提出物質波理論等,都是通過類比法提出來的;其次,促進了科學方法的移植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如維納(N.Wiener)的功能模擬法,貝塔朗菲(L. Bertalanffy)研究生物機體系統的方法,薛丁格開創的“分子生物學”,把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學結合起來,等等,都是運用科學類比法所獲得的成果;第三,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套用,如飛機、雷達、機器人等技術的產生與推廣套用,都與類比法有關;第四,可使人們啟發思路、提供新線索,以已有的科研成果為依據,通過類比開闢新領域,不斷走向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