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

抗日戰爭爆發後,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於1938年從南京遷到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鳳凰山(現雲南天文台台址)。抗戰勝利後,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遷回南京,但由於昆明的天文觀測條件好於南京,在鳳凰山留下一個工作站繼續開展工作。後隸屬關係幾經變更。1972年經國家計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2001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以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工作站、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和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為單元,整合為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保留原級別,並具有法人資格。

人員狀況

2002年底全台職工220人,科技人員為162人;進入創新試點人數64人;在科技人員中院士1人、研究員23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45人;現有在學博士生30人,碩士生33人,在站博士後1人。

機構設定和學科方向

國家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博士後流動站。設8個研究團組和2個觀測站,包括星系物理研究組、恆星演化研究組、恆星理論研究組、太陽光譜研究組、太陽射電研究組、人造衛星觀測與研究組、子午天文研究組、光電實驗室、麗江天文觀測站、澄江太陽觀測站,與國內天文單位共建中國科學院聯合光學開放實驗室。主要學科方向包括:我國南方天文觀測基地建設、活動星系核、恆星演化、變星和雙星、太陽活動區物理、天體精密定位、子午天體測量,天文新技術方法等。

重大項目

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支持的重大重點項目12項。例如國家科技部、雲南省和中科院共同支持重大項目2米級天文望遠鏡建設、973子項目1米真空紅外太陽望遠鏡研製、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等。

成果

謝光中研究員承擔的《γ射線暴及緻密天體中的高能輻射機制的研究》項目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韓占文首席研究員承擔的《大樣本恆星演化》項目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劉忠總工等承擔的《隨機大氣系統對圖像信號的影響及白日視寧度測量方法研究》獲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共發表研究論文85篇,其中:SCI45篇;EI5篇;國內重要刊物35篇。發表論文被SCI引用45次。

學術刊物

中國科技類期刊、天文核心刊物《雲南天文台台刊》自1976年創辦至今共發行95期,發表文章1150篇。圖書館藏圖書、文獻56189冊。雲南天文台是雲南省天文會掛靠單位。

交流與合作

與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美國國立天文台、德國馬普學會、日本國立天文台等許多國內外著名天文研究機構,在天文學觀測與研究、望遠鏡及其終端設備研製、天文新技術與方法等方面有廣泛合作,包括合作研究、共同運行望遠鏡、共同研製和開發新型終端設備,還同雲南省各級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與交流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