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想史指南

科學哲學和自然哲學的研究首先應從科學思想史中找到根據,脫離了科學史的科學哲學和自然哲學必定是僵化和淺薄的。 就科學史而言,職業科學史家的出現只是學科建立的外在表現,而自主的科學史編史綱領的出現則是學科成熟的內在標準。 自從有了科學,並且有了對科學的歷史意識,科學史的編史工作就開始了。

內容介紹

《科學思想史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本“編者前言”,以“走向科學思想史研究”為題先行發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年第2期

如何發展我國的自然辯證法研究事業,長期是自然辯證法界青年同仁熱烈談論的主題。我曾在“自然辯證法辨”[1]一文中提出了一些看法,我認為,“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四大學科應逐步在自然辯證法研究事業中突出出來,進而成為我們事業的主體學科,這應是自然辯證法基本建設的主要內容。”問題不在於發展所謂自然辯證法學科,因為根本不存在這樣一門學科,而在於建設尚不存在或尚不完善的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諸學科。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自然辯證法界實際上已形成了兩個群體,一個是研究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哲學群體,另一個是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係的社會學群體,兩個群體間存在著一種事實上的分工:哲學群體大體關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問題,而社會學群體則大體關注科學社會史、科學社會學以及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問題。作為哲學群體中的一員,我們願意為建設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三個學科略盡綿薄之力。
學術事業是在積累中獲得進步的。現在看來,那種一味熱衷於發現新規律、創造新概念、追趕新思潮,熱衷於批判、革命、突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實際上使學術事業長期處於緋徊和停滯不前狀態。但是學術的漸進積累並不是實證主義意義上無先入之見、無邊無際的積累,恰恰相反,任何積累都是在一個相對穩定不變的背景框架即範式中進行的,範式的出現標誌著學科的建立和學科建設的開始。
應當承認,甚至在我們自然辯證法界的哲學群體中也相當程度上缺乏學術規範,比如,我們甚至可能就本領域的某一篇文章是不是一篇學術論文達成不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再如,各大學自然辯證法專業的研究生們連共同的名著選讀課也沒有,學術背景相當不一。自然辯證法教學和科研上範式的缺如,導致學術交流往往因缺乏共同背景和共同語言而流於空泛,無法深入的討論問題。
學術規範不是憑空創造的,它有它的歷史繼承性。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三大學科在西方都有或長或短的發展歷史,它們學派林立、傳統淵源流長。為儘早進入範式,我們必須學習。這就是我們不揣冒昧,著手翻譯和編寫系列《指南》的基本動因。

在自然哲學、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三個學科中,科學思想史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歷史所展現出來的無比豐富性和複雜性是一切哲學思考的源泉和動力,多大程度上深入歷史,哲學就有多大程度的深刻性。科學哲學和自然哲學的研究首先應從科學思想史中找到根據,脫離了科學史的科學哲學和自然哲學必定是僵化和淺薄的。
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歷史。在自然哲學領域中,普遍認為只有建立範疇體系才算是唯一真正的理論建樹,人們相信通過純粹的概念演繹就可以獲得對自然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但事實上我們看到,除了以曲折的方式傳達了一些科普知識外,許多範疇體系很少比概念遊戲更多真知卓見。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整理和傳達思想,但它本身並不能提供新知。真正獨到的自然哲學思想不一定以範疇體系的方式表達,而一個形式上完善的範疇體系很可能是完全空洞無物的。
在科學哲學領域中,大家最感興趣的是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希望一旦找到科學方法、找到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家就會事半功倍。實際上,近幾十年來科學哲學的研究揭示出,根本不存在一種普遍有效的科學方法和永恆正確的科學推理程式,任何方法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對方法的崇拜既反映了邏輯主義科學哲學的影響,也反映了在科學研究中的急功近利:把方法論當作點金術,以為有了新方法就有了新科學、新歷史和新哲學。把科學研究看作方法與材料的結合,就如同把語言看成語法與單詞的結合一樣,必定忽略了許多有機成分,這些有機成分是歷史的、非邏輯的,但卻是更本質的。
近十多年來,我們大規模介紹引進了科學哲學在西方特別是當代的研究進展,打開了一扇改革開放的學術視窗,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我國自己獨到有影響的科學哲學思想體系始終沒有出現。原因很多,其中之一與我們不注重科學思想史的研究有關,不熟悉科學思想的歷史,就無法洞悉科學的本質,就提不出自己有說服力的案例分析,當然就談不上構造獨到的科學結構和科學動力學理論。
與科學哲學著作的翻譯出版相比,對科學思想史的忽視極為驚人,比如,已翻譯出版了不少科學哲學名著,而科學思想史名著極少被介紹,科學思想史學派的領袖人物亞里山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e)在我國甚至鮮為人知;再比如,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庫恩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實際上來自他對《哥白尼革命》的研究,而後一本書還不為中國學者所熟悉。
問題還不只是自然哲學界和科學哲學界對科學思想史的無知,在科學史界,“科學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或history of scientific ideas)作為一種重要的編史綱領也很少為人提及。在國內刊物上不常見到的一篇專門論及科學史的學科體系及其研究方法的論文中[2],作者把科學史學科的發展劃分為學科史、綜合史和社會史三個階段,完全忽略了作為學科成熟標誌的思想史這一關鍵環節。與此相應的另一方面,“思想史”這一特定概念又遭到莫名其妙的濫用,一本題為《科學社會史》的書[3]的作者把科學思想史分為科學思想內史和科學思想外史,並且把科學社會史列為科學思想外史之列,表明完全不清楚作為與“社會史”綱領相對立的“思想史”綱領的真正含義。
因此,不僅為了改變當前自然哲學和科學哲學領域中的無歷史局面,也為了讓我國科學史界全面了解國際上科學史學科的發展狀況,有必要系統回顧科學史編史方法的歷史發展,特別是象介紹科學哲學那樣,把西方科學思想史研究已取得的優秀成果介紹進來。

科學史作為一門學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與科學史的編史工作形成了哪些編史傳統和特徵性的編史方法、編史綱領,是兩個密切相關的問題。一門學科之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需要滿足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的條件。外在條件指的是該學科的社會建制,一般來說,在它有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刊物、成立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團體、經常召開專門性的學術會議,特別是有獨立的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大學裡設教席和專職教員、設學位招收學生之後,這門學科才算成了一門學科。內在條件指的是該領域研究課題的基本固定、研究方法的基本形成和成熟以及學術自主性的出現。就科學史而言,職業科學史家的出現只是學科建立的外在表現,而自主的科學史編史綱領的出現則是學科成熟的內在標準。
科學史學科的史前時期,大致說來既沒有職業科學史家,也沒有獨到而且有效的編史綱領,但確實有編史工作出現。自從有了科學,並且有了對科學的歷史意識,科學史的編史工作就開始了。早期的科學史編史工作從屬於兩大陣營,一是科學家陣營,一是哲學家-歷史學家陣營,從而形成了從屬於各自陣營的兩大編史傳統。科學家為了教學的方便,很自然的在教科書的開頭,回顧本學科的歷史發展;年邁的科學家在自己的回憶錄里也自然要追憶那“激動人心的年代”。科學家所寫的科學史,主要是專科史,而且,它的興趣焦點、價值意向和編史原則從屬於該門學科的需要,這種編史工作即使在科學史已經專業化後也還在繼續,形成了所謂“ 科學史家的科學史”與“科學家的科學史”之間的對照。
哲學家-歷史學家帶著他們強烈的哲學傾向進入科學的歷史之中,他們堅信科學史能夠更好的支持他們的哲學,當然,他們所編寫的科學史也正體現著他們的哲學信念。這一編史傳統可以追溯到弗蘭西斯·培根,早在17世紀早期,培根就不僅提倡新工具,主張廣泛收集材料,而且強調匯集直到當時人類已經取得的自然知識有著重要意義。到18世紀,自然知識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類別,法國啟蒙運動者很重視科學思想史,因為在他們看來理性標準可以建立在對自然知識的歷史發展的考察之上。19世紀以來,在德國,有奧斯特瓦爾德的形上學的編史學、馬赫的批判的實證的編史學以及丹尼曼的重要的編史工作;在法國,有孔德的實證主義的編史學。孔德的編史學影響很大,它促成了1892年法蘭西學院中科學史席位的設立,並且在孔德的旗幟下雲集了一大批科學史家,注重從發生學的角度,帶有哲學眼光的撰寫科學史,彭加勒、迪昂和坦納里的工作最為突出;在英國,休厄爾的《歸納科學的歷史》(1837)是最早的綜合史著作。
從屬於科學家陣營和從屬於哲學家-歷史學家陣營的人們不是職業科學史家,他們分別編寫出的專科史和綜合史也沒有獨立的編史目標和編史方法,此時,編史本身還不是目的,只是實現各自領域某種目的(或為了教學,或為了哲學論證)的一種手段。科學史成為一門專業性學科,是二十世紀的事情。
科學史的學科化首先是在社會建制方面實現的,以薩頓為標誌。比利時科學家喬治·薩頓(1884-1956)所用的編史方法並不是新的,他繼承的是孔德的實證主義編史學傳統;實踐證明也不是十分有效的,他的未完成著作是無法完成的。但他在科學史學科的基本建設方面付出了畢生心血,為學科的建制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10年他立志畢生從事科學史的研究事業,1912年獨自創辦國際性科學史雜誌Isis,1915年因一次世界大戰逃難到美國,把科學史的研究基地也移到了美國,從1916年開始,薩頓在哈佛大學開設科學史課程。直到1956年去世,薩頓以他非凡的毅力、滿腔的熱情、頑強執著地為將科學史建設成為一門學科而不懈努力。1941年,他終於被哈佛任命為科學史教授,使哈佛成為世界性的科學史研究中心,他擔任主編近四十年的Isis雜誌已成為國際科學史界最權威的雜誌,源源不斷地提供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955年,國際科學史學會以薩頓的名字設立了該學科的最高榮譽獎章,而薩頓本人獲得了首次薩頓獎章。薩頓以他無私的獻身精神,堅韌不拔的創業歷程,贏得了科學史學科的奠基人稱號。
我國學術界對薩頓已不陌生[4]。在我看來,他對科學史學科的創建貢獻有二:第一,他在各種的場合反覆論證了科學史的獨立價值,他以公理的方式闡述的著名論斷是:“科學史是唯一能夠說明人類進步的歷史”,既然這樣,科學史在所有的歷史中就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因此是最有價值的;第二,他以淵博的學識、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和對文獻不辭勞苦的積累,為科學史的研究作出了極為重要的奠基性工作,他未完成的巨著《科學史導論》、他親手創辦的雜誌Isis是他對科學史學科建設的重要貢獻。不難看出,薩頓是從前述的哲學家-歷史學家陣營中脫胎出來的,因為,他是從他的新人文主義的哲學觀點去說明科學史的價值的,也是從人類文明的統一性信念中強調科學通史的重要性的。
直到薩頓的全部編史學傳統,無論是科學家的專科史,還是有哲學傾向的綜合通史,都沒有脫離傳統的編年史方法,它把科學史看作是最新理論在過去漸次出現的大事年表,是運用某種最近被確定為正確的科學方法,對過去的真理和謬誤所作的不斷檢閱,是真理不斷戰勝謬誤的過程。這種編年史除了它非常初級,未對歷史提供進一步的理解之外,還很可能是歪曲了的、不真實的,因為一個今日成為時代主題的理論不一定是過去時代的主題,一個過去的理論雖從表面語句看來與今天相近,但其實表達的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意思。編年史方法首先無法有充分的理由選擇歷史材料,只能得到雜亂無章的不得要領的歷史。薩頓的實證主義編史方法,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當他把他的視野進一步擴大,把科學作為一個整體放在一個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考察時,面對的歷史材料簡直浩如煙海,除非有非凡的能力,要想在這種編史綱領下完成任何一點工作都是不可能的,薩頓本人窮畢生精力寫作《科學史導論》,也只寫到了14世紀,“魚形”的結構(薩頓語)使任何想繼續薩頓工作的人都不能不望洋興嘆。
編年史的方法為邏輯實證主義所支持,它把科學的歷史看成一系列新發現的出現以及對既有觀察材料的歸納總結過程,新理論之所以出現,或者是因為舊理論具有內有邏輯缺陷,或者是因為舊理論不能解釋新現象。新理論的出現似乎是充滿邏輯和理性的過程,但科學史總是告訴我們,這些新理論實際上是科學家從很多個可能理論中偶然引入的,這樣一來,科學的發展反而變成了莫名其妙的孤立的過程。
有自己獨特目標的現代科學史編史傳統來源於19世紀末新康德主義的哲學史方法,他們主張研究原始文獻,不是研究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而是研究作者當時想的是什麼;他們重視概念的發展演化,把哲學史主要當作哲學概念演化史(如著名哲學史家、新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教程》[5]。朗格和卡西爾把這種哲學史方法帶到了科學史領域[6],伯特的《近代物理科學的形上學基礎》(1925)[7]和拉夫喬伊的《偉大的存在之鏈》(1936)最早把哲學史研究中對概念的發生學分析技術帶進了科學史研究之中,成為科學思想史研究中的經典著作。懷特海的《科學與近代世界》[8]與柯林武德的《自然的觀念》[9]也促進了科學思想史綱領的貫徹。
正當薩頓在美國進行大規模的實證主義研究時,在歐洲正興起了對近代科學起源的研究,迪昂對中世紀宇宙論的研究著作的相繼出版,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了近代早期。俄裔法國科學史家亞歷山大·柯瓦雷1939年發表了著名的《伽利略研究》,揭示了伽利略與新柏拉圖主義的關係,通過對大量歷史文獻的解釋,發現導致伽利略新物理學與新天文學誕生的,不是新事實的發現,而是新觀念的出現,實驗甚至只是為了論證這種新理論。柯瓦雷的著作顯示了一種新的編史學方法論,這種方法認為,科學本質上是對真理的理論探求,科學的進步體現在概念的進化上,它有著內在的和自主的發展邏輯。劍橋大學的巴特菲爾德的《近代科學的起源》(1949)[10]也呼應了這種新的編史學方法論,他在該書的導論中寫道,如果我們停留在編制發明創造或航海發現的目錄,那么我們的科學史就是無生命的,考察科學家的失敗和科學史上的謬誤對理解科學史也許是更為有益的。
柯瓦雷1892年生於俄羅斯的塔岡羅格,1908年至1911年在哥庭根師從胡塞爾學習現象學,師從希爾伯特學習數學,後來到了巴黎,追隨柏格森和布倫希維奇研究哲學。柯瓦雷的早期研究工作主要是哲學史和神學史,1934年他受命翻譯和注釋哥白尼的《天球的鏇轉》(即一般所謂《天體運行論》),從此開始了他在科學史領域的工作,1939年發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伽利略研究》。正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薩頓帶到了美國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將柯瓦雷帶給了美國科學史界,《伽利略研究》鏇即引起廣泛的注意和仿效。戰後,柯瓦雷往來於美國與法國之間,循回講學,1964年在巴黎去世。
非常遺憾的是,柯瓦雷作為開現代科學史編史綱領之先河的大師在我國學術界毫無影響,幾乎看不到介紹他的文字,他的科學史著作《伽利略研究》、《牛頓研究》、《天文學革命》、《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形上學與測量》在我國既無翻譯又無介紹。這也是與我國對科學思想史的嚴重忽視相適應的。
與實證主義的編年史方法以及思想史學派的概念分析方法並列,在本世紀科學史編史工作中起著支配作用的第三種方法是社會史方法。社會史方法有兩個思想來源,一是馬克思主義傳統,二是德國社會學傳統。這兩個傳統都支持對科學的發展作一種外在的、社會學的理解。1931年,蘇聯科學史家黑森在第二次國際科學史大會上發表了題為“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的文章,宣告了馬克思主義者特有的編史綱領的出現,黑森的文章在劍橋引起了反響,一批左派科學史家追隨其後,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以及社會對科學的決定性作用,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11]就是其中較為傑出的著作。
與黑森及貝爾納的科學社會史來源不同,但目標類似的另一派編史工作是科學社會學家的科學史研究,它的始作蛹者是羅伯特·默頓,開創性著作即發表於1938年的《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2],它試圖用清教倫理和當時英格蘭工業發展的需要,解釋英格蘭的科學為什麼在十七世紀特別地突飛猛進。
相比于思想史方法而言,社會史方法對我國科學史界並不陌生,經典著作許多已經翻譯出版(黑森的名篇“牛頓《原理》的社會經濟根源”例外),80年代以來,更是有一大批科學社會學著作的中譯本問世,這加強了科學社會史傳統在我國科學史界和學術界的影響。
思想史和社會史方法作為對科學發展的兩種解釋,有它們各自獨到的地方,但也都有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雖已被廣泛而且深入的討論過,但是一種新的對內史和外史的更高層次的綜合尚未出現,也許,以新的綜合取代它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許在理解科學的發展方面,它們都享有基礎地位,唯有兩者的互補才能構成一部完整的科學史。
鑒於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部分最優秀的科學史著作都屬於思想史範式,也鑒於我國學術界對科學思想史格外的陌生,本書在對科學史學科的發展情況有一般了解的基礎上特別介紹思想史學派的編史綱領和編史成就是十分必要的。

本書由九篇在國際科學史界極有影響的文章組成,作者都是著名的科學史家。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科學史概論”,介紹科學史學科的發展以及編史方法的演變,第二部分“思想史的編史綱領”,特別介紹思想史學派的編史綱領。通過第一部分的文章,讀者可以對科學史的全貌有一個概要的了解,豐富的文獻目錄對想進一步鑽研者可能特別有用;通過第二部分的文章,讀者可以領會到思想史學派的編史方法以及它與社會史方法的不同之處。
本書起初還構想有第三部分,即對如下30部科學思想史名著的分析導讀:
1,伯特《近代物理科學的形上學基礎》
2,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有中譯本)
3,拉夫喬伊《偉大的存在之鏈》
4,蘭德爾《近代心靈的營造》
5,柯林武德《自然的觀念》(有中譯本)
6,巴特菲爾德《近代科學的起源》(有中譯本)
7,迪克斯特惠斯《世界圖景的機械化》
8,柯瓦雷《伽利略研究》
9,柯瓦雷《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
10,柯瓦雷《牛頓研究》
11,克拉傑特《古代希臘科學》
12,薩姆波斯基《希臘人的物理世界》
13,格蘭特《中世紀的物理科學》
14,克倫比《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的科學》
15,吉里斯皮《客觀性的邊緣》
16,科恩《牛頓革命》
17,科恩《新物理學的誕生》
18,韋斯特佛《近代科學的建構》
19,霍爾頓《科學思想的主旨起源》
20,庫恩《哥白尼革命》
21,霍爾《科學革命》
22,波亞絲《機械論哲學的建立》
23,德布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與自然》(有中譯本)
24,圖爾敏《時間的發現》
25,赫絲《力與場》
26,雅默《量子力學的概念發展》
27,科爾曼《19世紀的生物學》
28,艾倫《20世紀的生命科學》(有中譯本)
29,鮑勒《進化觀念史》
30,邁爾《生物學思想史》(有中譯本)
由於時間緊迫,這一部分來不及完成。不過,隨著中譯本的不斷出現,讀者將越來越熟悉這些著作的論題和方法,這樣的導讀的迫切性也就不太顯著了。

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 科學史概論
一.庫恩:科學史
1.該領域的發展
2.內部史
3.外部史
4.默頓命題
5.內部史與外部史
6.科學史的關聯
7.參考文獻
二.薩克雷:科學史
導論
A.自然的用處 B.旨趣、價值與科學的過去 C.本文的結構
1.科學史的編史學
A.前史 B. 19世紀歐洲 C. 美國 D. 3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者 E. 觀念論綱領 F. 新的折衷
2.科學史中的某些中心領域
A.科學的社會根源和科學社會史 B. 科學革命 C. 古代與中世紀 D. 非西方文化中的科學 E. 國別研究 F. 專科史 G. 科學與宗教 H. 科學、醫學與技術 I. 科學哲學、科學心理學與科學社會學 J.偉人研究
3.科學史編史學再回顧
文獻導論
A.檔案 B. 文獻目錄 C. 辭典與百科全書 D. 刊物 E. 博物館 F. 原始資料 G.入門教科書 H. 經典著作 I. 帶有豐富原始材料的參考書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思想史的編史綱領
一.柯瓦雷:研究方向與規劃
二.柯瓦雷:哲學傾向對制定科學理論的影響
三.柯瓦雷:伽利略與17世紀科學革命
四.巴特菲爾德:科學史與歷史研究
五.霍爾:再談默頓
1.科學與清教倫理
2.科學與技術
3.觀念的支配性
六.霍爾:科學史可以是歷史嗎?
七.布拉什:科學史應該被定為X級嗎?
1.對科學行為的通常描述
2.在科學教學中的歷史
3.科學史起破壞作用的方面
4.理論和實驗:附加的歷史事例
5.作為輝格式歷史學家的科學教師
6.省卻客觀性和寵壞學生?
7.結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