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乎納人

科乎納人是指20世紀20年代,從澳大利亞墨累河開渠時,在科乎納地方發掘出的一個古人類頭骨化石。

介紹

科乎納人是20世紀20年代,從墨累河開渠時,在科乎納地方又發掘出一個頭骨化石,在類型上與塔爾蓋頭骨相近,石化度也很大,據此可以斷出相對年代來。科乎納人頭骨的特徵是:骨體粗重,頜部突出,眉工粗大,頭骨很長,穹窿卻很低,臼齒很大。這說明科乎納人已比塔爾蓋人的時代更近了一步,但仍具有原始人的某些特徵。科乎納人和今澳洲黑人相比,共同特徵就更多了,如頭骨度較小,臉形不長,寬鼻,突頜,等等。第三次重大考古發現是1943年在墨爾本近郊凱洛爾地方發掘出的頭骨,稱凱洛爾人。其特徵是:腦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齒較長,齶突出部分較小,幾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樣。

特徵

腦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齒較長, 齶突出部分較小,幾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樣。 這樣,我們看出今澳洲黑人的發展過程:塔爾蓋人→科乎納人→凱洛爾 人→今澳洲黑人。在澳洲黑人祖先的種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澳史家羅·華德根據人類學資料指出:“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即土著,其皮膚雖為棕色偏黑,近黑色,但從體格外貌上看,他們像高加索人種,而不像尼格羅人種或蒙古人種。例如,他們的頭髮一般長得濃密,但是既不像蒙古人的頭髮那樣細長垂直,也不像尼格羅人那樣捲曲,而像歐洲人的波狀髮型;嬰兒的頭髮為金黃色。”①阿比教授根據考古資料認為,“原始高加索人種”是澳洲黑人的早期祖先。他指出,“原始高加索人種”在兩萬年以前居住在中亞一帶,後來向外擴散,向西擴散便成為“雅利安人”,向南擴散便成為印度人錫蘭人和維達人(亦譯“吠陀人”),向東北擴散便成為日本的阿伊努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