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絲核菌立枯病

在陰濕而通風的條件下,在病株或土表的菌絲體上,偶而產生有性世代。 氣溫在21℃以下時,此菌生長較慢。 當氣溫高達26.5-30℃,同時有飽和相對濕度時,此菌生長迅速。

症狀

草地發生此病後,出現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淡褐色枯草區,邊緣有 1.5-6.0厘米寬的紫色“暈環”,在清晨容易見到,天氣乾熱時不清晰。最終使整片草地枯萎。病株葉片初為水漬狀,深紫綠色至黑綠色,很快就枯萎,變為淡褐色,死葉保持直立狀態。刈後可以再生,但新草變得稀疏。也能引起葉鞠腐爛,使葉脫落。根和根頸、根莖、匍匍莖均可被侵染,變為褐色並腐爛。病葉有時出現水漬狀,形狀不定的病斑,中央淡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深色邊緣。

病原菌

主要由半知菌亞門的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引致。有性世代為絲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據文獻報導,玉蜀黍絲核 菌(R. zeae Voorh.)也可引致此病。菌絲體粗大,淡黃褐色至褐色,直徑 4-15微米, 分枝呈直角形,隔膜處縫縮。菌核深褐色,直徑1-10毫米,由桶狀細胞組成,外表呈松絲狀,常癒合成塊,形狀不一。在陰濕而通風的條件下,在病株或土表的菌絲體上,偶而產生有性世代。深褐色菌絲體上產生灰色菌絲叢,其上再產生子實層。子實層內有倒棒狀擔子,直徑6-13微米,擔子頂端生出小梗,其上產生單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細胞,卵圓形、橢圓形,大小 8-13微米×4-7微米。

寄主範圍

禾本科中以下各屬植物:冰草屬、剪股穎屬、燕麥草屬、燕麥屬、格蘭馬草屬、雀麥屬、野牛草屬、拂子茅屬、狗牙根屬扁芒草屬、鴨茅屬、發草屬、馬唐屬、稗屬、蟋蟀草屬、披鹼草屬、畫眉草屬、香茅屬、絨毛草屬、羊茅屬、大麥屬、洽草屬黑麥草屬亂子草屬、黍屬、�草屬、貓尾草屬、早熟禾屬、甘庶屬、狗尾草屬、細坦麥屬、高粱屬、小麥屬、玉蜀黍屬、結縷草屬均有發生此病的報導。

發生規律

絲核菌以微菌核在土壤表層4-5厘米深處的殘體中、死草上越過逆境。這種結構的抗冷、熱、乾燥的能力很強,可在土壤的殘體中生存多年。絲核菌也以菌絲體在活的寄主和殘體中越冬。此菌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並侵染根部,形成黑色病痕。當土溫為21-24℃和足夠潮濕時,微菌核就萌發出菌絲體,並在枯草和土表迅速孳生蔓延。菌絲體由氣孔侵入寄主,也可以直接穿透侵入。刈傷、蟲傷等也是其侵人的途徑。接觸地表和枯草的老一些的下層葉片首先受侵染,侵入後菌絲向上擴展到上層葉和葉鞘。當結露或植株有吐水現象時,菌絲體可在植株之間蔓延。葉尖分泌的液體中的胺基酸和糖,可剌激菌絲體迅速生長。氣溫在21℃以下時,此菌生長較慢。當氣溫高達26.5-30℃,同時有飽和相對濕度時,此菌生長迅速。當氣溫在32℃以上時,生長停止,並不再能侵染寄主。此病雖也可以在低濕條件下發生,但飽和大氣濕度下才能迅速發展。夜間灌水,大量施用速效氮肥都能增加嚴重度。增施磷肥,特別是餌肥,可以增強抗病力。

分布與危害

禾草絲核菌立枯病(褐枯病)侵染許多種禾本科牧草和作物,還侵染豆科、茄科其他許多科植物。在潮濕、溫暖、長期陰霾的氣候下,能在短時間內毀滅大片草地,是南方草坪業的重要病害。

防治方法

1.合理排灌 為防止草地澇害或高濕,應及時排澇,適量灌溉,尤其是高溫季節更不宜過濕。2.刈牧適當 不在草地潮濕時刈牧,適當減少刈牧頻率,以減少傷口侵入機會。3.防止土壤酸性 土壤pH值低於6時,應適度施石灰,使pH 值保持在6-7之間。4.種子處理 播前用種子重量0.2% 的 50% 福美雙粉劑拌種。或用種子重的0.5%退菌特的50% 粉劑拌種。或用20% 萎銹靈按種子重0.8% 拌種。5. 田間藥劑處理 以下藥物均有較好防效。①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 ②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③20%稻腳青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④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噴霧次數視病情而定,一般2-3次,間隔7-10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