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紋枯病

禾草紋枯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銷,也侵染莖部,嚴重時全株枯死。

病名

禾草紋枯病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銷,也侵染莖部,嚴重時全株枯死。葉及葉鞘病斑初為小形,水漬狀,暗綠色小斑點。後漸擴大成橢圓形或雲紋形大斑,中央黃色或灰白色,邊緣暗綠色,病斑可匯合成不規則的雲紋大斑,上生許多芝麻大小的黃褐色菌核,葉片多枯死。莖部病斑形狀與葉斑相似,後期呈黃褐色,病莖易折斷。影響抽穗和結實。
病原菌 為擔子菌亞門的佐佐木伏革菌(Cortcium sasakii(Shiral)Matsum)=佐佐木薄膜革菌(紋枯病菌)(Pellicularia sasakii(Shiral) Ito)。幼嫩菌絲無色,後變為黃褐色,直徑8-12微米。分枝處呈銳角,明顯縫縮,距分枝不遠處有一隔膜,細胞內有顆粒狀內含物。菌核褐色,扁平,扁圓形、腎形,表面粗糙,下面有時凹陷,菌核有時為不規則形,大小2-3毫米,培養條件下可達5-6毫米。子實層灰褐色,內為擔子及擔孢子。擔子無色,倒棍棒形,單胞,大小為8-13微米×6-9微米,頂端生有2-4個小梗,梗上各生1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倒卵形,6-12微米×7微米。

寄主範圍

侵染水稻扁穗雀麥、無芒雀麥、日本雀麥、疏花雀麥、狗牙根鴨茅、紫馬唐和其他馬唐、旱稗、蟋蟀草李氏禾五節芒鋪地黍水生黍,以及大翼豆山螞蝗等豆科植物上。

發生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核和菌絲體在野生寄主上越冬。次年菌核萌發侵染寄主。高溫、高濕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分布與危害

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也為害雀麥屬、黑麥草屬等多種禾本科牧草,甚至還侵染山螞蝗、大翼豆等豆科牧草。在我國江浙、廣東、廣西和台灣等南方地區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

可用甲基胂酸鋅、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農藥進行防治。注意科學施肥,以增強禾草抗病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