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禮嘉鎮地處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長江三角洲中部,位於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南側,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常澄高速公路、232省道、武進大道、青洋路等交通幹線貫穿境內,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 455個村民小組。帶著滄桑古韻,透著時代氣息,4.7萬禮嘉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帶領下,正在58.23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傳承千年文明,開創現代偉業。

基本信息

鄉鎮概括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鎮域以禮嘉冠名的時間雖不足200年,但先祖們早就在這裡開發生息,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積澱。境內禹城墩傳說是夏禹治水留下的足跡,前墩則是春秋時期小型屯兵城池遺址,初建於唐代多次毀修的大劉寺古剎是朝代興衰治亂交替的見證,省級文保單位古戲樓彰顯了中華戲曲文化的源遠流長。禮嘉,人才輩出,歷史上孫覿、邵長蘅、呂思勉、錢振鍠等一大批名人雅士在這裡成長生活。禮嘉,崇文重教,南宋淳熙年間(1182年左右),常州郡守楊萬里在永勝東鄉創建城南書院。明清時期,私塾遍及鄉村。清末,停科舉辦學校,至民國元年境內已有8所國小。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經濟發達,轉型升級步伐加快。2014全鎮分別完成工業總產值205億元和銷售200億元;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10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5家。農業裝備、製冷器材、電子電器、輕工塑膠、遊艇、新型建造材料等產業特色鮮明,“百興”房地產享譽長三角,“常發”單缸柴油機和手扶拖拉機雙雙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禮嘉是國內二類工業品(製冷器材和箱包包裝面料)的最大生產基地。積極鼓勵科技創新,成為全區第一個市級“專利示範鄉鎮”。

夯實基礎,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紮實推進“萬頃良田工程”建設,完成龐家、華渡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建設任務。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葡萄、水蜜桃等果品和特種水產品初具市場優勢。統籌發展,鎮村建設穩步推進,成功完成“三星級康居示範村”以及一類整治村和二類整治村的創建。富民惠民,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行低保城鄉一體化,做到應保盡保。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市場秩序規範有序。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今日之禮嘉,工業發達,商貿繁榮,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社會事業欣欣向榮,人民生活節節攀升。先後創成“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衛生鎮”、“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鄉村道路管養及安保工程示範鎮”;近年來先後獲得了 “常州市新型小城鎮”、“常州市農業十強鄉鎮”、“常州市外向型經濟十強鄉鎮”、 “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鄉鎮”、“江蘇省體育強鎮”、“江蘇省教育先進鎮” 等榮譽稱號;武陽村創建成為國家級生態村,14個行政村均創建成省級衛生村,10個村創建成為省級生態村。

地理位置

禮嘉鎮位於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東鄰洛陽,南接雪堰、前黃,西依武進高新區,北靠湖塘、遙觀。 禮嘉鎮呈不規則狹長地形,東西寬8.6 公里,南北長13.3 公里。境內河塘稠密,屬太滆水網平原。周邊有采菱港、小留河、錫溧漕河、永安河等分界河道,境內有禮嘉河、武南河、周陳河、貝莊河、禹城河、走馬塘河等縱橫交錯。河流、坑塘、養殖水面面積865.61 公頃,約占全鎮總面積的15%。全鎮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地面高程一般在吳淞零上6 米左右,最高點在前橋村茶亭下附近(高程7.75 米),最低點在蒲岸圩內(高程2.45 米)。共有圩區9 個,集水面積1096.54 公頃。

鎮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境內土壤分為6 個土種。其中,白土分布最廣,占全鎮土地面積的41%;其次為黃泥土,占38%;其餘依次為旱地黃泥土、旱地白土、烏底黃泥土和烏柵土。土壤地力總體為中等偏上。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適宜動植物生長、繁衍,物產豐饒,漁牧興旺,素稱“魚米之鄉”。

歷史沿革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橋 源自集鎮內架設於禮嘉河上的一座老橋,原名李家橋,據傳為明嘉靖後期(1560 年左右)由定居在小村上(今上頭巷東村)的李姓所建。後來,周陳橋王氏和孫第橋孫氏先後遷居李家橋之東、西。清雍正七年(1729 年),李家橋年久失修,孫氏後人孫竹獨資重建此橋,易木為石。橋成,孫氏欲以祖籍郡名“樂安”取代“李家”橋名,因遭橋東王氏的反對而作罷,雙方因此結怨。清嘉慶十八年(1813 年),孫氏再次修橋時,孫、王兩姓釋嫌修好,共同商定橋名取“李家”之諧音為“禮嘉橋”,意在嘉許禮讓和睦之美德。

禮嘉地區從宋代至民國初期分屬永勝東鄉(後改名升東鄉)、永勝西鄉(後改名升西鄉)、安尚鄉和從政鄉管轄,區劃長期不變。民國18 年(1929 年),境內分設禮嘉橋鎮等2 鎮14 鄉,禮嘉首次成為鄉鎮冠名。此後,鄉鎮區劃變動頻繁。1961 ~ 1999 年,穩定為禮嘉、坂上、政平三鄉鎮。1999 年11 月和2007 年3 月,區劃兩度調整後,形成今之禮嘉鎮。

坂 上 原稱阪上。“坂”與“阪”音、義皆同。“阪”是斜坡,坂上所處地勢西高東低,略微傾斜,形如大坡,因以得名。

走馬塘原名中興鎮,與架於永定河( 今名走馬塘河)上的中興橋同名。後常州至宜興築官道經過中興鎮,過往人員常駐馬於此,馬跡遍地,因此得名。又據民間傳說,明末清初,水渠村有個錢姓武狀元,經常帶領家丁在中興鎮騎馬練武,往來馳騁,馬蹄踏出凹陷的泥塘,有人說了句“中興鎮變成了走馬塘”,一時在百姓中傳播開來,走馬塘之名始傳。

名勝古蹟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龍泉亭 茶亭 二井亭 東嶽廟 青門草堂 邵康節先生祠 節孝坊 節孝坊 中沙禮嘉橋周陳王氏宗祠 五橋遺蹟 文昌閣 孫覿墓

禮嘉鎮的歷史和傑出人物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自古以來人文薈萃。梁湘州刺史何之元好學有才思,著有《梁典》30 卷;宋代翰林學士、兩部尚書孫覿才華橫溢,詩文雄冠一時,著作和手跡入編《四庫全書》和《三希堂法帖》;明末探花管紹寧,因誓不事清,慘遭滅門之災,生為人傑,死亦鬼雄;清代文學家邵長蘅學識淵博,工山水,通音韻,古文與侯朝宗、魏叔子齊名,述著卷帙浩繁;清漕運總督管幹貞,為官鯁直無私,幹練公允,恤丁愛民,諳詩文,精史學,善繪花鳥,得常州畫派真傳;清末民初管鳳和學識宏博,才幹過人,主政縣、府,造福一方,操辦實務,業績卓著。自宋代以降,境內產生進士14 人、舉人30 人。現代禮嘉更是人才濟濟,燦若群星。全鎮副處級及以上黨政幹部118 人,省部級及以上先進模範人物54 人、副高級職稱及以上科技教育界人士280 人(其中含研究員、教授7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24 人)。其中有:醫術精湛、享有盛譽的香港中國國醫學院教授莊育民,為護理事業奉獻畢生心血和全部情感的“南丁格爾獎”獲得者孫靜霞,曾11 次進入核試驗場區執行任務、為研製“二彈一星”作出傑出貢獻的孫培荃,在海水提鈾的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毛官欣,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構造動力成礦理論的創立者、著名地質構造——區域成礦學家周濟元,親自施行開顱手術超萬例、獲1998 世界華人傑出英才獎的唐鎮生,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陳偉烈,曾參加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氫彈研究、中國氚工藝研究的領跑人孫穎,國家保密技術研究所所長、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董光,長期從事海軍艦艇電子系統總體技術研究的國防科技工業突出貢獻專家范國平,填補中國空氣動力彈性研究領域空白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路波,先後參與或主持杭州灣跨海大橋、澳門西灣大橋等數十座重點橋樑設計的莊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政經雜誌之一《南風窗》總編朱學東,艱苦創業、善於創業、躋身國內民營企業200 強的企業家茹伯興、黃小平,忠誠教育事業、潛心鑽研語文教學的全國三八紅旗手、特級教師蔣純,致力於農村幼兒藝術教育的求索、武進區十大傑出女性之一王惠萍。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不愧為禮嘉人民的優秀兒女。禮嘉歷史積澱深厚。相傳夏禹曾在此治水拓荒、授先民以農耕之術;境內華渡村前墩經考古發掘被確認為春秋中晚期小型屯兵城池遺址;隋開皇九年(589 年),原梁湘州刺史何之元遷居永勝東鄉,成為禮嘉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外來移民;初建於唐鹹通年間(860 ~ 873 年)的慈福寺(俗稱大劉寺),屢經毀修,至今殿宇猶存;歷經三百七十多年風雨滄桑的周陳王氏宗祠保存完好,堪稱常武地區祠堂建築之經典;禮嘉古戲樓後台尚存晚清崑劇瀛鳳班等戲班演出時的題壁劇目,足證戲劇在鄉村民間的深遠影響。全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 處、百年以上古橋10 座。

革命烈士

(一)禮嘉籍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中,為國捐軀的禮嘉籍烈士有73 名。

劉海大(1921—1940) 又名文化,震聲村牌樓下人。民國29 年(1940 年)3 月,參加新四軍,4 月,在湟里鎮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毛久如(1919—1941) 毛家村西儀莊人。民國28 年(1939 年)12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0 年入伍,任新四軍十六旅某連班長。同年,在溧陽塘馬戰鬥中犧牲。

毛 忠(1921—1941) 又名祖法,毛家村西儀莊人。民國30 年(1941 年)參加新四軍,7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新四軍十六旅教導隊某連班長,是年在溧陽塘馬戰鬥中犧牲。

莊桂大(1919—1941.08) 震聲村謝公岸人。民國28 年(1939 年)春參加“江抗”第二路軍,任獨立二團副班長。民國30 年8 月25 日,在圻舍橋附近對日軍作戰中頭部負重傷後犧牲。

周仲錫(1919—1941) 又名仁年,龐家街村周家塘人。民國29 年(1940 年)參加革命,任通訊員,後任小漕通訊站站長。翌年8 月,因漢奸告密被捕,途經港橋西謝墅村時,趁敵不備走脫,敵發覺後開槍追趕,中彈犧牲。

施祖壽(1914—1941) 新辰村灘壩上人。民國29 年(1940 年)參加新四軍,翌年隨部隊往馬山轉移,途經潘家橋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沈志大(1912—1942) 又名志銀,震聲村沈家塘人。民國31 年(1942 年)參加新四軍獨立二團,同年10 月在靈台堰橋頭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林惠甫(1927—1942) 陸莊村毛家頭人。民國30 年(1941 年)入伍,翌年12 月在邵家塘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毛祖興(1916—1943) 又名斌,毛家村西儀莊人。民國28 年(1939 年)12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0 年初調寨橋地區任游擊小組組長,同年6 月調新四軍第六師十六旅教導隊學習,民國31 年分配到抗日民主政權武南二大隊任指導員。後調任錫西交通聯絡總站站長。民國32 年8 月,在日軍掃蕩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常州慘遭殺害。

劉金大(1923—1943) 震聲朱家村人。民國28 年(1939 年)參加新四軍,後調武南二支隊,任中隊長秦兆文的勤務兵。民國32 年3 月,部隊在南宅鵓鴣山附近被日軍包圍,突圍時身馱不會鳧水的秦兆文渡河,不幸犧牲。

莊錫炳(1925—1943) 震聲村前巷人。民國30 年(1941 年)參加運村王坤生部隊。民國31 年隨軍編為新四軍武宜支隊第二大隊。民國32 年2 月,在周橋盧家橋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秦兆大(1912—1943) 前橋村秦家塘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民國31 年(1942 年)9 月,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二大隊一中隊隊長。民國32 年3 月,日軍發動大規模清鄉,在周橋東溝西村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錢泉林(1919—1943) 前橋村水渠上人。民國27 年(1938 年)9 月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二大隊一中隊事務長。民國32 年3 月,在周橋東溝西村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謝全金(1926—1943) 西楊墅村謝家頭人。民國31 年(1942 年)2 月,參加新四軍,同年隨部隊進入天目山。民國32 年5 月在草明山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蔣其清(1900—1943) 大路村蔣家塘人。民國30 年(1941 年)12 月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二大隊一中隊排長。民國32 年3 月在周橋東溝西村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王長根(1918—1944) 貝莊村蘆莊漕人。民國33 年(1944 年)10 月參加革命,任武南縣警衛連通訊員。同年11 月被日偽軍逮捕,殺害於戚墅堰。

王煥光(1925—1944) 禮嘉村魚池上人。民國32 年(1943 年)11 月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獨立二團二連二排四班班長。民國33 年9 月在廣德牛頭山與國民黨頑軍作戰中犧牲。

陸永金(1926—1944) 龐家街村大漕上人。民國31 年(1942 年)參加新四軍,在警衛連當戰士。民國33 年3 月,在前黃西莊村犧牲。

張興法(1925—1944) 震聲村張五房人。民國32 年(1943 年)投身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禮嘉區公所通訊員。民國33 年6 月,奉命送信到廟橋沈家塘地下交通站,途中被馬杭橋偽軍中隊逮捕。嚴刑拷打,堅貞不屈。同年10 月,被槍殺在馬杭橋南巷上東北的黃家墳上。

陸忠岐(1904—1944) 原名炳坤,陸莊村陸莊人。民國32 年(1943 年)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西橋稅務所主任。翌年日軍清鄉時被捕,殺害於洛陽岑村三擺渡。

張愛寶(1910—1944) 陸莊村伍家橋人。民國30 年(1941 年)參加新四軍,民國33 年在天目山戰鬥中犧牲。

徐漢培(1918—1944) 又名徐良,震聲升東徐家村人。民國29 年(194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2 年3 月赴茅山新四軍根據地學習,同年12 月回鄉任抗日民主政權禮嘉區大隊副大隊長,率領區大隊轉戰武南地區。歷經戰鬥數十次,曾以一發子彈奪取偽軍兩支步槍,並率區大隊兩次配合新四軍主力,夜襲馬杭橋偽軍據點。民國33 年6月11 日,率區大隊在錫西活動,轉移到東王村(今屬建設村地域)宿營,熟睡中被叛徒胡晉生等殺害。

錢惠祖(1924—1944) 原名祖大,秦巷村大塘里人。民國29 年(194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0 年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禮嘉區大隊某班班長。民國33 年6 月7日在廟橋鄉梅樹下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衛春元(1914—1945) 毛家橋新街人。民國34 年(1945 年)入伍,為華東野戰軍七縱隊某連戰士。同年12 月,在高郵戰鬥中犧牲。

馬炳林(1899—1945) 禮嘉集鎮人。民國30 年(1941 年)3 月參加革命,任游擊小組組長。他原為鐵匠,參加革命後,在部隊製造土炮打擊敵人。民國34 年大軍北撤後,留守當地堅持工作。同年冬遭楊玉亭部逮捕,殺害於坂上。

王伯荃(1926—1945) 政平村石部子壩人。民國32 年(1943 年)參加新四軍,任十六旅獨立二團一營通訊員,民國34 年10 月新四軍北撤渡江時犧牲。

孫伯生(1899—1945) 坂上村孫家塘人。民國31 年(1942 年)參加新四軍,在獨立二團二營任戰士,民國34 年9 月在蘇北對日作戰中犧牲。

朱榮富(1929—1945) 前橋村後橋人。民國34 年(1945 年)8 月參加新四軍,同年在對敵作戰時犧牲(地點不詳)。

陳東平(1920—1945) 陸莊陳家村人。民國32 年(1943 年)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交通站站長。民國34 年秋大軍北撤前,遭“忠義救國軍”逮捕,殺害在遙觀鄉塘橋附近的西河墩。

陳產雪(1925—1945) 毛家橋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民國34 年10 月隨軍北撤,編入新四軍七支隊。同年12 月在高郵對拒降日軍作戰中犧牲。

邵建成(1925—1945) 又名錫其,建東村邵家頭人。民國32 年(1943 年)入伍,後在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政府工作。民國34 年8 月在南義橋與日軍戰鬥中犧牲。

陸林興(1918—1945) 又名林大,貝莊上路村人。民國34 年(1945 年)8 月參加新四軍,同年12 月在高郵對拒降日軍作戰中犧牲。

李祥興(1924—1945) 新辰村前大河人。民國32 年(194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4 年8 月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禮嘉區大隊,後編入新四軍七支隊,同年北撤,12 月在高郵對拒降日軍作戰中犧牲。

楊煥近(1910—1945) 貝莊曹家村人。民國34 年(1945 年)6 月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後編入新四軍,同年北撤,12 月在高郵對拒降日軍作戰中犧牲。

周 英(1924—1945) 女,原名邵祥娣,建東村邵家頭人。民國33 年(1944 年)任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地下交通員,民國34 年10 月新四軍北撤後,留守當地堅持工作,同年冬被“忠義救國軍”逮捕後殺害。

康 達(1921—1945) 又名榮大,政平村戴家塘人。民國32 年(1943 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曾任武南縣警衛連某班班長,北撤後任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三營七連某排排長。民國34 年12 月16 日,在蘇北高郵戰鬥中犧牲。

章甫根(1925—1945) 建東村章家橋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徵稅員,翌年在岑村三擺渡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王海大(1923—1946) 華渡村大三房人。民國31 年(1942 年)參加新四軍,民國35 年在蘇北宣家堡戰鬥中犧牲。

印紀大(1911—1946) 陸莊村賈家頭人。民國34 年(1945 年)8 月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後編入華東野戰軍八縱隊64 團。民國35 年6 月在蘇北宣家堡戰鬥中犧牲。

陳發大(1919—1946) 陸莊陳家村人。民國34 年(1945 年)入伍,在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任戰士,北撤後編入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三營八連某排任副排長。民國35 年8 月在如皋縣丁堰鎮與國民黨交通警察部隊作戰時犧牲。

宋建初(1919—1946) 毛家村西邊巷人。民國31 年(1942 年)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曾任連指導員。民國35 年在靖江孤山戰鬥中犧牲。

吳榮生(1918—1946) 毛家橋人。民國34 年(1945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同年北撤,編入新四軍七支隊,民國35 年在鹽城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犧牲。

施榮法(1915—1946) 新辰村灘壩上人。民國34 年(1945 年)8 月參加新四軍,為新四軍七團三營八連機槍手。翌年在泰興戰鬥中犧牲。

錢玉生(1922—1946) 華渡村卞家頭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新四軍,民國35 年在攻打高郵戰鬥中犧牲。

尹國良(1921—1946) 又名和尚、立三,秦巷楊家村人。民國34 年(1945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禮嘉區大隊,同年北撤。民國35 年10 月,在漣水戰役中犧牲。

陶洪泉(1910—1946) 禮嘉集鎮人。民國34 年(1945 年)4 月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同年北撤。民國35 年7 月在蘇北宣家堡戰鬥中犧牲。

錢興培(1925—1946) 秦巷村大塘里人。民國34 年(1945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禮嘉區大隊。同年北撤,編入新四軍七支隊,民國35 年7 月在蘇北宣家堡戰鬥中犧牲。

賈最傑(1922—1946) 政平村賈家塘人。民國34 年(1945 年)參加新四軍,為一師三旅七團三營七連戰士,民國35 年在南通小海戰鬥中犧牲。

王祖英(1924—1947) 又名祖銀,建東村何四房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權洛陽區交通員,新四軍北撤後,奉命留守,民國36 年被國民黨六區區長虞潔逮捕後殺害於坂上。

莊祖生(1930—1947) 又名炳銓,震聲村後巷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禮嘉區大隊,後隨新四軍北撤。民國36 年1 月在山東棗莊爆破敵碉堡時犧牲。

何志銓(1923—1947) 又名興銓,何墅村邢溪橋人。民國33 年(1944 年)入伍,中共黨員,原在地方從事革命活動。民國34 年隨軍北撤後,在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某部任重機槍排排長。1947 年在魯南戰役中犧牲。

倪正法(1922—1947) 原名小大,住貝莊村王言橋河西。民國33 年(1944 年)8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 年隨軍北撤,編入新四軍第八縱隊七支隊,任班長。民國36年在邵伯戰鬥中犧牲。

葛三保(1924—1947) 又名朱才興,建東村土山上人。民國34 年(1945 年)入伍,民國36 年在漣水戰鬥中犧牲。

蔣根全(1922—1947) 大路村蔣家塘人。民國34 年(1945 年)3 月參加新四軍,為一師七團七連三排機槍班戰士。民國36 年12 月在大別山曲山戰役中犧牲。

王清生(1917—1948) 禮嘉村西魚池人。民國30 年(1941 年)參加革命,民國32 年與日軍作戰負傷,在家養傷期間又被禮嘉橋的偽軍捉去嚴刑拷打,後去世。1982 年11 月10 日,武進縣人民政府下達155 號檔案追認其為烈士。

孫文軒(1914—1948) 又名耇大,建東村土山上人。民國30 年(1941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33 年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洛陽區小留鄉鄉長。民國37 年6 月被國民黨自衛團逮捕,殺害於常州東門白家橋。

周志忠(1921—1948) 原名銀大,建東村橋前人。民國34 年(1945 年)3 月入伍,同年隨軍北撤,時任七支隊某班班長。民國37 年8 月在淮海地區戰鬥中犧牲。

韓銀山(1927—1948) 大路村漕塔里人。民國34 年(1945 年)7 月參加革命,後任一師七團二營某班班長。民國37 年秋在豫東戰役中犧牲。

毛伯峰(1920—1949) 又名阿耇,毛家橋人。民國33 年(1944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民國34 年隨軍北撤,1949 年4 月在渡江戰役中犧牲。

高福興(1927—1949) 大路村吉家橋人。民國35 年(1946 年)9 月參加革命,任班長。1949 年在蘇北大王莊戰鬥中犧牲。

陸浩生(1914—1950) 貝莊上路村人。民國32 年(1943 年)參加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禮嘉區大隊,任副班長。民國33 年6 月7 日,在廟橋梅樹下對日軍作戰時頭部負傷,致左眼失明。民國3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 年舊傷復發醫治無效逝世,被批准為烈士。

廖山桐(1931—1950) 又名繆山桐,建設村萬家坊人。民國36 年(1947 年)參加華東野戰軍,任某部通訊員。194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 年7 月26 日在福建大擔作戰中犧牲。

陸漢文(1935—1951) 陸莊村陸莊人。1951 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赴朝參戰犧牲在朝鮮戰場。

賈建平(1929—1951) 政平村賈家塘人。1951 年3 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為203 師609 團三連戰士,1951 年10 月20 日在朝鮮金花郡仁南西峰山戰役中犧牲。

張曉明(1924—1952) 又名耇大,禹城村金家頭人。民國35 年(1946 年)入伍,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通訊員、保管員、事務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四分部招待所管理排長等職,1952 年12 月22 日,犧牲在朝鮮戰場。

凌全大(1925—1952) 禹城村白魚廟人。民國36 年(1947 年)參加革命,1952年在家病逝,批准為烈士。

顧吉慶(1931—1952) 龐家街村大漕上人。1951 年3 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 年11 月在朝鮮青坡山戰役中犧牲。

王志朝(1935—1953) 陸莊村夾樹里人。1953 年1 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同年6 月赴朝參戰,犧牲在朝鮮戰場。

方雨春(1935—1953) 又名玉春,建東村許家頭人。1952 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3 年赴朝參戰,犧牲在朝鮮戰場。

盛伯全(1934—1953) 十車垛村長溝灣人,1953 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為23軍67 師199 團1 營2 連戰士,同年7 月9 日犧牲在朝鮮戰場。

陸海山(1924—1954) 小名和大,又名瑞和、華平,陸莊村陸莊人。1945 年參加地下革命工作,1949 年4 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立乙等功2 次。連職幹部。 1954年12 月13 日在東海霓山峽戰鬥中犧牲。

湯錫生(1936—1960) 建設村湯家塘人。1956 年參軍入伍,為解放軍930 部隊西藏公路日喀則養護團戰士,負責放羊。1960 年,駐地山洪爆發,為搶救羊群殉職。

謝 征(1925—1973) 建東高鄉村人。民國32 年(1943 年)入伍,中共黨員。曾任蘭州軍區守備師二團副政委,立過三等功。於1973 年5 月29 日在上海病逝,經師黨委批准為烈士。

(二)外地籍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在境內有名可考的外地籍烈士有12 位,另有民國28 年(1939 年)在坂上西王村戰鬥中犧牲的兩位“江抗”三路指戰員、民國28 年5 月在華渡橋戰鬥中犧牲的20 多位民國政府軍六十七師四○一團指戰員、民國29 年5 ~ 6月在境內“反掃蕩”戰鬥中犧牲的200 多位“江抗”挺進縱隊二團指戰員、民國30 年6月在大塘里戰鬥中犧牲的11 位戰士、民國33 年2 月在坂上舍下塘戰鬥中犧牲的10 多位指戰員,因不知其姓名,未能一一列出。

王 赤(1913—1939) 江西人,少年時當過僱工。民國19 年(1930 年)參加紅軍,在贛南某部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等職。民國24 年2 月,組建湘南(湘贛邊)游擊隊,先後任中共湘粵贛特委委員、中共西邊山邊區委員會委員、中共東邊山區委書記、湘粵贛邊區人民抗日義勇軍二支隊政訓員等職。民國27 年6 月,隨陳毅司令員挺進蘇南。11 月,調任“江抗”三路政治部副主任。民國28 年4 月,率領“江抗”三路軍一部在坂上西王村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戴 傳(?—1939) 江西人,老紅軍。抗日戰爭時在延安抗大畢業後參加新四軍。民國28 年(1939 年)2 月,隨新四軍一支隊參謀長鬍發堅到“江抗”第三路軍工作,接替劉史明任二連連長。同年4 月,在走馬塘反掃蕩戰鬥中犧牲。

周厚榮(1915—1940) 又名厚柱,湖北省紅安縣人,中共黨員。民國19 年(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隨紅四方面軍長征。民國27 年由延安派到新四軍工作,先後任連長、團偵察參謀。民國29 年1 月,調至“江抗”三路游擊司令部新二團任一營營長。5 月,和“江抗”二團政委鄧曼率先遣隊千餘人,到廟橋、坂上、禮嘉橋一帶開展活動。一天,一營駐在禮嘉橋西約五里的橫塘村,遭遇大批日軍進攻。下午三四點鐘,周厚榮和鄧曼在陣地上用望遠鏡觀察敵情,被流彈擊中犧牲。

徐和法(1911—1940) 原廟橋鄉上家塘人,新四軍獨立二團三營戰士,民國29 年(1940 年)對日作戰時在坂上犧牲。

符義山(?—1940) 廣東人,海員工人出身,中共黨員。曾參加省港工人大罷工,後當紅軍參加長征。民國29 年(1940 年)1 月,派往“江抗”二團任二營營長。5 月,奉命赴武南縣走馬塘、禮嘉一帶反擊日軍“掃蕩”。5 月26 日,在高田村與日軍的戰鬥中,不幸中彈,身負重傷。由兩位戰士用擔架抬到鴨腳塘(今屬禹城村),終因流血過多犧牲。

龔鵬佐(?—1940) 無錫人。民國27 年(1938 年)10 月任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三路軍(翌年12 月改稱“江抗”二團)二連政治指導員。民國29 年5 月21 日,部隊在坂上姚家頭、西莊頭(今屬蒲岸村委)遭受數倍日軍包圍,在率部突圍時犧牲。

朱 真(1921—1941) 女,又名蘭芳,武進卜弋橋人。民國28 年秋,入揚中抗日訓練班學習並參加中國共產黨。民國29 年春,隨陳立平等來武南開闢抗日游擊根據地。翌年春,任中共武南縣委婦女部長。6 月5 日,隨部隊在禮嘉橋附近的大塘村(今屬秦巷村)宿營,遭到偽“武進縣密探隊”盛計然部襲擊而被捕。第二天晚上在王家村(今屬建東村)英勇就義。

莊錫培(1919—1942) 又名培大,原廟橋鄉前園上人。民國30 年(1941 年)參加革命,曾任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政府情報員,禮嘉區稅收主任。翌年10 月3 日,被汪偽清鄉警察隊韓星伯部所抓,槍殺在坂上集鎮后街。

莊生林(1918—1944) 原廟橋鄉張家村人,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戰士,對日作戰時犧牲在坂上舍下塘陳家橋。

王菊生(1915—1945) 原南宅鄉後廟人,抗日民主政權武南縣警衛連戰士,對日作戰時在坂上新橋附近溺水犧牲。

周 忠(?—1945) 出生地不詳,“江抗”二團青年幹事。對日作戰時犧牲在坂上西莊頭。

白少雲(1921—1946)又名祖來,原廟橋鄉白家塘人。民國27 年(1938 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抗救協會。民國3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抗日民主政府殷薛稅務所主任、上店鄉鄉長(兼中隊長)等職,經常率領鄉中隊配合主力部隊牽制、擾亂敵人的部署,同時發動和領導民眾進行抗糧、抗租、抗息鬥爭。民國35 年11 月7 日,白少雲從上店到坂上為新四軍武南留守處偵察情況,途中被國民黨區長李友梅部逮捕,押解途中被殺害於震聲村的三漕河旁。

禮嘉人民抵抗日軍侵略的光輝歷史

禮嘉人民具有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鬥爭傳統。民國28 年(1939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三路到境內活動,在打擊日偽軍的同時,開展創建中共地方黨組織的工作。12 月,第一個黨支部傅家塘支部在戰火中誕生。民國30年1 月,中共毛家橋區委成立。6 月,抗日民主政權武進(南)縣第三區(毛家橋區)成立。

民國31 年10 月,撤銷毛家橋區,先後設禮嘉、洛陽兩區。抗日戰爭時期,禮嘉地區累計建立黨支部29 個、黨小組6 個、發展黨員216 名。日本侵略軍在境內犯下滔天罪行,搶殺抗日誌士和民眾70 多人,關押200 多人,被毒打者不計其數,燒毀房屋76 間,搶概述·3·

掠稻麥3800 余擔。禮嘉人民奮起抗敵,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組建區大隊、鄉中隊等地方武裝和游擊小組,襲擊日偽軍、懲處漢奸、反搶糧、反“清鄉”,有力地打擊日偽氣焰。禮嘉人民還選送380 多名青年參加新四軍和地方武裝。八年抗戰中,“江抗”挺進縱隊二團在境內浴血戰鬥,粉碎千餘日軍的分進“掃蕩”;國民政府軍六十七師四○一團與日軍900 餘人激戰於華渡橋一帶,斃敵過百;新四軍獨立二團參謀長王香雄率部靈活機動打擊日偽軍,威震敵膽。抗戰期間,有60 多位禮嘉籍英雄兒女為國捐軀,有250 多位外地籍指戰員在境內對日作戰時英勇獻身。其中有:“江抗”三路政治部副主任、老紅軍王赤,參加過長征的“江抗”二團一營營長周厚榮,親歷省港工人大罷工和長征的“江抗”二團二營營長符義山,寧死不屈的女英雄朱貞。這些久經考驗的革命志士,為抗擊侵略,背井離鄉,在禮嘉的大地上壯烈犧牲,禮嘉人民將永遠懷念他們。

民國34 年(1945 年)10 月,境內部分黨員隨新四軍北撤,一些黨員與組織失去聯繫,但仍有28 名黨員在新四軍武南留守處的領導下堅持鬥爭,直至民國38 年4 月23 日全境解放。

發展概況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工 業 禮嘉工業萌芽於土布紡織和磚瓦窯業。民國初年始辦小型織布廠。40 年代,鐵木織機、碾米機、內燃機、車床己見套用。1954 ~ 1956 年,先後成立鐵木竹、紡織、窯業等生產合作社。1958 年“大躍進”中社辦工業興起,但在接踵而來的“三年困難時期”遭重挫。60 年代中期,社隊工業重新起步,但政策限制較多。改革開放後,鄉村工業擺脫羈絆,步入快車道。境內三鄉分別以雨衣、電子接外掛程式、機車配件等產品聲名遠播。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1992 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後,鄉村工業衝破姓社姓資樊籬,超常規發展。1994 ~ 1999年的產權制度改革,解決集體企業政企不分、產權不明、責任不清的痼疾,使鎮村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2007 年,全鎮工業產、銷雙超百億元,形成機械、輕工、電子、紡織服裝、化工、建材等門類,蒸發器冷凝器、單缸柴油機、塑膠壓延製品、雨衣、汽車發電機精鍛爪極等五類產品產量居國內第一,農業機械、音視頻連線器、精密鋼管、箱包面料、磁卡卡基材料、機車電動車車架油箱、油泵調速器、銅包鋁(鎂、鋼)合金線、康復器材等工業品產量也位列前茅。全鎮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 只、江蘇省名牌產品7 只、常州市名牌產品5 只,有馳名商標1 只、著名商標5 只、知名商標6 只。有規模以上企業162 家,其中年銷售超億元的企業11 家,江蘇常發實業集團和百興集團已躋身全國民營企業200 強,工業銷售分別達到33.62 億元和13.06 億元。工業成為禮嘉經濟的主體,2007 年工業增加值218225 萬元,占全鎮GDP 的71.84%;上交國家稅金21190 萬元,占全鎮總稅收的90%;務工的本地勞力13749人,占農村總勞力的52.1%;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從企業獲得的工資收入占63.83%。工業的發展為繁榮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建設新農村發揮主要作用。2000 ~ 2007 年,以工業稅金和規費為主的鎮財政收入中用於反哺農業和各類社會事業建設的資金累計36435 萬元。其中,農林水利支出6488 萬元、教育12466 萬元、公用設施建設13595 萬元、社會保障3886 萬元。

所獲榮譽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錫劇是太湖邊的一顆明珠,常州地區是錫劇的發源地之一,而禮嘉更是有著很深厚的錫劇文化底蘊,座落在禮嘉中學校園內的古戲樓向人們訴說著禮嘉地區戲曲的輝煌。在2005年禮嘉鎮就成立了民間的錫劇協會,到目前為止,協會有業務骨幹45人,參與錫劇演唱人數一百多人,每周星期日為錫劇演唱日,經常開展演唱活動,先後排出了傳統錫劇《珍珠塔》《雙推磨》《啞女告狀》《尋兒記》《三請樊梨花》《吃麵條》《紅花曲》等劇目,還免費下鄉演出,受到了民眾的好評。去年在禮嘉商城國慶節連續演出了一星期,觀眾多達10000多人次。目前禮嘉鎮錫劇愛好者的演唱水平在常武地區已小有名氣。錫劇藝術也將在禮嘉這個有著深厚底蘊的地方得到升華和發展。

鄉鎮特色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禮嘉鎮[江蘇省常州市禮嘉鎮]

銀杏(白果)樹 在前橋村朱家橋東嶽廟內。據傳為道士許玉甫手植。樹高20 余米,主幹粗2 人相抱。樹齡100 餘年,枝繁葉茂。里許外可遙見其卓然挺立之勢。相傳抗日時期,曾有我地下工作者為躲避日寇搜尋而隱於樹冠中。現為武進區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櫸樹 坂上何墅村西巷頭邵偉忠家屋前有一棵100 年以上的櫸樹。現為武進區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貝莊村田舍頭有二棵櫸樹,約有百年,一棵樹幹高4 米,另一棵2.5 米,樹幹直徑均在0.4 米以上。桂花樹 西楊墅村原西楊墅國小內有百年的桂花樹一棵,樹幹高6 米餘,主幹直徑0.25 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