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氏鸚哥魚

福氏鸚哥魚所屬鱸形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基本信息


學名

Scarusforsteni

命名者

(Bleeker,1861)

棲息深度

3-30公尺

中文名

福氏鸚哥魚

有毒魚類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科號科名

F414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綠唇鸚嘴魚

模式種產地

Sulawesi[Celebes],Indonesia;Moluccas

觀賞魚類

俗名

紅鸚哥、青鸚哥仔、青衣、青衫(雄)、蚝魚(雌)、紅海逮、紅咬齒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55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瀉湖

同種異名

Callyodonlaxtoni,Pseudoscarusforsteni,Scarusforsteri,Scaruslepidus,Scarustricolor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Fishbase(2006);FishesofJapan(Nakabo,2002);ReviewanddoubtfulspeciesofScaridaeofTaiwan(Liaoetal.,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282.ASIZP0056318.ASIZP0060728.ASIZP0060794.ASIZP0060795.ASIZP0060804.ASIZP0063503.ASIZP0070983.ASIZP0071087.ASIZP0804277.ASIZP0804278.FRIP00444.FRIP20192.FRIP22158.FRIP22415.NMMBP02302.NMMBP02364.NMMBP02419.NMMSTP00746.

英文俗名

Rainbowparrotfish;Princessparrotfish;Tricolorparrotfish;Whitespotparrotfish;Bigbellyparrotfish;Forsten'sparrotfish;Forsten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大成魚之上齒板具1-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5-7;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5軟條;尾鰭為微凹或半月形。稚魚(大約8公分以內)體呈黑褐色,體側有數條白色縱紋。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有諸多變異,但大多為背側紅褐色,體側暗紫紅色至黑褐色,腹側則為鮮紅色至黃色。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色為藍綠色,鱗片具橙紅色緣,而背部鱗片會轉為綠色,並延伸至尾柄部;胸部及其前方均為藍綠色;從胸鰭基部至尾柄有一綠色條紋縱走其間;頭部上側為橄欖色,下側有一道藍綠色線條由上唇向後達鰓蓋邊緣;上唇具橙色及藍綠色色帶各一,下唇則僅具一藍綠色色帶;背鰭、臀鰭均為黃色,並且於外緣及基部都有翠綠色之色帶分布;胸鰭上部為藍綠色,下部為橙紅色;腹鰭為黃色,硬棘為藍綠色;尾鰭為藍綠色,外緣為黃色,基部為橄欖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裸露的瀉湖外部與臨海礁石區,通常在珊瑚豐富的棲息地。通常獨居性,喜單獨於離岸較遠的礁湖及珊瑚礁海域活動。終端型雄魚在交配季節​​時頭頂會變為紫色。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東印度洋的聖誕島皮特凱恩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台灣除西部海域外,其他各海域及離島均有記錄。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屬中大體型食用種,亦為較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夏季較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