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

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是在1979年成立的福建省科委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科學工作站的基礎上於1980年9月份成立的,位於武夷山市饒曙新村,為省屬正處級科研單位,直屬於福建省科技廳,其任務是立足武夷山,承擔全省生物資源的調查,利用和開發的研究。 此外,"福建省珍稀藥用植物'一粒癀'的研究"、"武夷山蘭花種質資源調查及開發利用"正在進行中。 建立"雷竹"實驗基地50多畝,對雷竹進行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是在1979年成立的福建省科委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科學工作站的基礎上於1980年9月份成立的,位於武夷山市饒曙新村,為省屬正處級科研單位,直屬於福建省科技廳,其任務是立足武夷山,承擔全省生物資源的調查,利用和開發的研究。工作機構設定有辦公室、財務室、研究室和設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科學考察工作站,以及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成立20多年來,其科研業務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為科學考察階段,曾組織省內外4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近1000人進行科學考察,共採集各類生物標本110多萬號,發現生物1個新科,2個新屬和365個新種,1000多個國內、省內新記錄的種。召開6次學術年會,交流了300多篇各類學術論文。協作出版學術刊物《武夷科學》學刊1-15期,併合作或協助出版《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集》、《福建省植物志》1-4卷,《福建魚類志》上、下冊,《福建竹類》、《福建昆蟲名錄》、《福建植被》、《福建棘頭蟲志》和《武夷山生物之窗》等幾十冊專著和科普著作,填補了不少國內、省內空白。這些專著大部分獲得全國和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一、二等獎。
第二階段(1991-2001)為生物專項調查和利用研究,其科研成果主要有:1、1993年10月由本所承擔的"福建省海島植被及資源調查課題"通過專家驗收,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1994年11月"竹山養羊"課題通過驗收,該項目在閩北地區列為技術推廣項目;3、1994年12月由本所承擔與武夷山茶科所合作的"大紅袍岩茶無性繁殖及加工技術研究"課題通過專家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在武夷山市獲大面積推廣;4、1996年12月由本所承擔與福建農大合作完成的"窄徑繭蜂資源調查"課題通過專家驗收;5、1998年12月"武夷山脈水生昆蟲資源調查"課題通過驗收,共採集水生昆蟲標本9000多號,48科,257種。其中有新種9種,省內新記錄23種,填補了我省水生昆蟲資源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外,"福建省珍稀藥用植物'一粒癀'的研究"、"武夷山蘭花種質資源調查及開發利用"正在進行中。建立了蘭花圃,共採集40多個品種、栽培4000多芽蘭花。引種"一粒癀"人工栽培獲得成功。建立"雷竹"實驗基地50多畝,對雷竹進行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