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日典儀

祭日典儀

祭日典儀原為中國古代的祭奠儀式,表達人們對太陽的崇敬之情,在中斷160餘年之後,2011年3月20日,祭日典儀首次在北京日壇恢復,由此,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都已恢復。

活動簡介

祭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禮之一。祭日在規模上雖比不上祭天,但儀式也頗為隆重。現存下來的祭日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大明神”(也就是太陽)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祭日”於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後逐漸消亡,至今已中斷了160多年。

2011年3月20日,中斷了160多年的“日壇祭日典儀”跟市民見面。今明兩日,日壇公園內復原“日壇祭日典儀”。由此,北京“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都已恢復。

清朝祭日典儀 清朝祭日典儀

本次清代日壇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期間舉辦。“祭日典儀”表演共兩場

,分別為3月20日上午9:30至10:30,21日上午10:20至11:20。

此次日壇公園的祭日表演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大典”,復原當時的服裝、道具、樂器等,在封建王朝,並不允許百姓觀看皇家祭日大典。

據介紹,主辦方為廣大社區百姓每場準備了480張免費觀摩票。

觀眾可憑票進入圓壇內觀看禮儀樂舞表演,沒領到票的觀眾也可在圓壇南門外的大螢幕,觀看現場直播。

活動場景

祭祀活動包括三部分:鹵簿儀仗、樂舞和祭壇禮儀,鹵簿儀仗在圓壇西側的神路進行,其餘兩部分在圓壇內進行。主辦方為每場準備了480張免費入場券,每名進入圓壇內的人就成了祭祀大典的一部分,都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大典上將現場教授大家參拜太陽(即“大明神”)的拜禮。

祭日典儀活動 祭日典儀活動

2011年3月20日上午9時30分,日壇公園的圓壇內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時辰一到,觀眾的目光都向圓壇西門望去。在圓壇的四個門中,其他三個都是一門二柱,只有這西門是三門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禮時進入的正門。“因為祭祀日神的時間應該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時,從西門向東走,一來凸顯對日神的尊崇,二來可順承東來的紫氣。”伴隨著主持人的講解,觀眾們這才知道祭祀的細節均含有深意。這時,中和韶樂奏響,“乾隆皇帝”帶著十餘位大臣緩緩走入。拜壇上,正東方向已擺好大明神位,也就是太陽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紅色的,象徵太陽的顏色。當祭日的隊伍全部就位後,贊引官洪亮的嗓音響起:“就位—跪、叩、興!”“皇帝”按照指引,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請神從天界下到凡間,獻上玉和帛,並上香。之後又帶領大臣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每次獻禮都要跪拜磕頭,並獻上爵。

2011年3月20日的祭日卻百姓可以隨意觀看。不過,光看還不行,要一起行“太陽禮”。就在皇帝跪拜的同時,主持人也招呼在場所有觀眾,“請大家起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小臂以肘為軸水平緊貼於胸,雙手握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寓意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小臂呈水平狀,象徵與大地平行,把希望交給太陽。”

伴隨著儀式進行,64位樂舞生在拜壇下面相繼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別表示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義。當然,這兩種舞蹈更像是造型,一個動作會維持較長時間。與之配合的音樂也是一字一音,非常緩慢肅穆。

約一個小時的儀式結束後,很多觀眾還在繼續觀看圓壇外關於祭日典儀的詳細介紹,希望多學些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還有更多市民參與朝外街道在公園內組織的“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欣賞到了泥人、麵塑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覽展示。

參加人員

祭日的音樂是雅樂,由16種樂器演奏。

樂舞部分,由朝陽區居民組成的民樂隊負責典儀樂曲演奏,“舞蹈動作非常簡單,一字一動作”。典儀現場,還將有10名演唱者、64位舞者。

祭壇禮儀部分,有7位朝陽區居民在祭壇上扮演皇帝、陪祀官,現場所有觀眾都將成為祭祀的一部分,有統一動作,面向東方站立、行禮,共同表達對太陽的崇敬。

據介紹,由於是第一次舉辦祭日表演,主辦方將在這次演出的全程配上解說詞,由主持人現場解說,觀眾參與互動。

習俗典故

祭日典儀拍攝中 祭日典儀拍攝中

祭日是農耕社會裡人類對太陽的一種原始崇拜。在已經脫離農耕社會背景的當代城市,恢復祭日是為了傳承“禮”文化。如果前來觀摩典儀的市民僅僅是舉著相機攝像機的看客,儀式就只是一個表演而已。因此,主辦方才自創了“太陽禮”,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陽,嚮往和平、光明,祈盼太陽神保佑祖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