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泡桐

泡桐是家鄉的一大寶。 家鄉的泡桐是三十多年前焦裕祿書記帶領鄉親們栽種的。 那時焦書記是用“中醫療法”,把泡桐樹當作治理風沙的“銀針”,焦書記這個身患癌症的“赤腳醫生”頂著風沙與肝痛,帶著眾鄉親把一根根銀針扎在了重病纏身的蘭考大地上。鄉親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全都栽滿了泡桐。一棵棵、一排排挺直的泡桐苗,兩三年便長成了一個個驍勇善戰的綠色衛士,擊退了風沙,趕走了鹽鹼,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蘭考,煥發了勃勃生機。 泡桐挺拔,栽在家裡,可美化庭園;種在路旁,可作行道樹。它不與農作物爭陽光,鄉親們把它們種在莊稼地里,一行行泡桐下,間種小麥、花生、棉花、玉米等。這樣,既長了樹,又長了莊稼,農忙時還可乘涼,可謂一舉三得。 一開春,性急的泡桐不等葉子長出來,便甩出一朵朵淡紫色的喇叭花,迎接春天的到來。夏天,則伸出寬大的葉子,為鄉親們或路人遮陽。秋天,婦女和孩子們便挎著籃子,拿著自製的竹籤,把一片片曬乾的桐葉撿回家,做燒飯用的柴火。冬天來了,連最勤快的老鄉都回家休息了,而忠誠的泡桐樹,仍然站在寒風裡,守候著過冬的麥田和安詳的村莊。 回鄉探家,每當看到那一行行一排排一望無際的泡桐樹,我的心便被那泡桐的海、那泡桐的洋綠醉了。泡桐不但庇護我度過了天真爛漫的童年,還給了我向上的力量和一顆充滿愛意和詩意的童心。記得我剛開始學寫作時便寫了一首名為《蘭考泡桐》的詩,我在詩中寫道:挺起偉岸身軀/飽滿堅定信念/從粗礪黃沙中擠出生命之泉/於蒼白鹽鹼中汲取誘人綠色/化乾渴荒漠為一泓碧波。 家鄉的泡桐在多災多難的歲月制服了狂暴的風沙,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又一次大顯身手。 鄉親們從賣原木開始發展到辦桐木加工廠、木器廠,產品由簡單的桐木電料發展到桐木拼板、裝飾材料等,一步步提高著泡桐的“含金量”。他們還搞起產品出口,讓蘭考泡桐飄洋過海,遠銷日本和歐美。這些世世代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子,愣是和外國人做起了生意;這些曾靠返銷糧過日子的莊稼人,愣是為國家賺回了大把大把的外匯。 在這些做桐木生意的人中,一個叫戴士勇的農民又把桐木產品從粗加工提高到了精雕細琢的檔次,再一次提高了泡桐的身價。戴士勇發現桐木板被外地客商買走加工成樂器音板後升值很高;他還在《樂器》雜誌上看到:北京樂器研究所經過對全國十幾個地區桐木板材料的研究鑑定,確認蘭考泡桐是製作古箏、琵琶等樂器音板的最佳材料。他欣喜若狂,萌發了辦樂器廠的念頭。 他滿懷熱望地去上海一家民族樂器廠請求聯營辦廠,不料對方兜頭一瓢涼水:“你們那鹼窩裡有幾個見過古箏的?你們鎮連鐵路都不通,還能辦樂器廠?!”戴士勇頭也不回地走了,扔下一句話擲地有聲:“廠長你看著!蘭考要辦自己的樂器廠,樂器質量要比你們的好!” 這個倔強的莊稼漢子,說到做到。他延請名師、籌集資金、組織鄉親,憑著老一輩當年跟著焦書記鬥風沙戰鹽鹼的拼勁,硬是把廠子辦起來了。沒見過樂器的人製作樂器到底有多難,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可憑著一股百折不回的倔勁和莊稼人特有的精明,鄉親們那摸慣了耬耙粗糙的大手終於撥動了海內外音樂界的心弦。中國琵琶研究會會長李石城先生來廠一口氣彈了十五把琵琶後讚不絕口;1990年6月在文化部委託中國音樂學院舉辦的國際比賽結束後,他們送去供參賽者借用的五十七把琵琶、古箏被搶購一空。僅用短短几年的時間,樂器廠便發展成為全國六大古箏、琵琶生產廠家之一。在他們的帶動下,全縣辦起了十多家民族樂器廠。最近,在大量生產胡琴、古箏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功了鋼琴音板,使家鄉的泡桐加工跨入了高科技領域。幾年前,國家有關部門就把蘭考定為民族樂器音板生產基地。 每當想起家鄉那高大挺拔、迎風而立的泡桐樹,我的耳邊便響起焦書記帶領鄉親們栽種泡桐時高唱《南泥灣》那慷慨激昂的歌聲、曾肆虐一時的風沙潰逃時的悲鳴聲以及樂器廠那如甘泉般清冽的古樂聲,這些聲音經過泡桐樹的傳唱,變得越來越神奇、越來越美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