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大唐崛起

《神侃唐朝三百年之大唐崛起》是由草軍書著作、華夏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圖書信息

作者:草軍書
ISBN:978-7-5080-7046-9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開本:16開
類別:歷史
頁數:304
定價:32.00元

內容簡介

武德九年,軍功卓著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殺,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後,在一大批文武能臣的輔佐下,將唐朝的文治武功推向頂峰。李治繼位後,社會繼續向前發展,武則天卻漸漸把持了朝政,並在李治死後廢唐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本書以輕鬆幽默的語言、活潑生動的敘述方式,展現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作者簡介

草軍書,男,真名章慶,安徽銅陵人,專注於國史寫作。文風詼諧幽默、輕鬆明快,古典而不乏時尚;筆法獨特老辣,自成一家,於傳統中蘊藏新意。

讓幽默的陽光照進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綿長的國家,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然而,你我他一樣,在面無表情的歷史面前,我們也都是面無表情的。可是,歷史曾經多么熱火朝天,多么萬馬奔騰和多姿多彩,我們不能總是板著面孔去敲歷史的大門。歷史是可以帶著感覺去看的,是具備讓我們開懷暢笑的魅力的。在歷史的客廳里,我們可以戴著有色眼鏡,用輕鬆的心情、隨意的姿勢、獨特的理解去體味過往的歷史雲煙。
作為一個寫史者,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讀者爽快地掏銀子購買自己的著作,飛快地一口氣看完,最後痛快地說:嗯,一包香菸的錢沒有白花!
我想,使讀者達到爽快、飛快、痛快這“三快”境界是每一個作者的夢想。歷史是遙遠的、枯燥的、古板的,怎樣讓歷史變得有趣生動、活色生香,並讓歷史映照當下現實,讓讀者饒有興致、甘之如飴地體會“悅讀”之美,是我一直以來孜孜追求的目標。
歸納起來,如果要一個讀者掏錢買一本書,不外乎兩個要件:一是這書很有趣,能帶來輕鬆快樂的閱讀感受;二是這書很實用,能增長某方面的知識。《神侃唐朝三百年》這個系列就是本著這兩個宗旨去寫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並重,小品化的語言、散文化的敘述、雜文化的評論,讀者閱讀時會有趣開心,開心之後也會有所思考,有所裨益,如此,也不枉苗條了自己的錢包。
你是讀者,我是作者;你是顧客,我是小二;其實也可以說,你是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必須讓你開心,必須真誠和無條件地獲得你的好感。因為沒有了讀者,就沒有了作者存在的意義。
所以,請不必懷疑我的虔誠,不必懷疑我的真心,一切盡在閱讀過程中。雖然全書語言有點調侃,但絕非“戲說”、“胡說”,所有情節均建立在權威古籍史料之上。我希望我的文字能讓讀者朋友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悅讀”的魅力!
身處當下社會,我們芸芸眾生恰如一粒粒塵埃,被裹挾在奔騰萬變的時代激流中,腳步是如此匆忙,生活是如此多“焦”,面對美酒佳肴卻無心大快朵頤,雖有廣廈萬間卻無處安放靈魂。真誠希望這個系列能讓讀者朋友們在萬丈紅塵中聽一聽自己靈魂的愜意呼吸,找回自己純淨清澈的笑聲。
無論我們怎樣奔波忙碌,笑容和知識都不應該離我們遠去。
草軍書
二�一二年六月

目錄

第一卷 貞觀之治
一、太子“李不美
二、美人如劍
三、撲朔迷離的楊文乾謀
四、兄弟相煎
五、獵頭諜戰
六、不寧靜的夏天
七、玄武門政變
八、李世民的心病
九、玄武門後遺症
十、“三農皇帝”李世民
十一、遵紀守法的皇帝楷模
十二、唐太宗的魔鏡
十三、諫臣輩出
十四、皇后當如長孫氏
十五、房謀杜斷
十六、“功、得”圓滿
十七、平滅東突厥
十八、兵指吐谷渾
十九、西域變通途
二十、儲位風波
二十一、東征高麗
二十二、大帝謝幕
第二卷 武周大帝
一、永徽之治
二、“非常6+1”
三、才人苦旅
四、目標:皇后,皇后!
五、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六、生命不息,殺親不止
七、一山能容二虎
八、馬踏半島
九、揚州兵變
十、裴炎之死
十一、滴血特產之告密
十二、滴血特產之酷吏
十三、“後來居上”
十四、武則天的“喜之郎”
十五、有這樣一位老人

選載

二十二、大帝謝幕
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當然,說再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筆下的那位陛下――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的貞觀之路即將走完,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將長眠於昭陵。請跟我來,讓我們一起走近唐太宗最後的時光。
唐太宗晚年的身體與他所領導的國家蒸蒸日上的形勢剛好相反,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再也不復早年那種馳騁疆場的生龍活虎之勢。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帶著一群人在洛陽狩獵,突然間一群受驚的野豬從樹林中沖了出來。唐太宗毫無驚慌之色,從容地連發四箭,當場射死四頭野豬。這時有一頭野豬笨頭笨腦地奔到了唐太宗的馬前,嘴裡的獠牙都要咬到唐太宗的馬鐙了。民部尚書唐儉嚇得臉都綠了,不顧一切地從馬上跳下來,要和這頭驚駕的野豬單挑。唐太宗還是從容不迫,他從腰間拔出佩劍,將朝自己奔突而來的瘋狂野豬一劍刺死,然後回頭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何懼之甚!”
唐太宗擔任天策上將時,唐儉是天策府長史,所以唐太宗才會對自己的老辦公廳主任開玩笑地說,你難道沒見過我在戰場上殺敵的樣子嗎,怎么嚇成那樣!豪氣沖天的唐太宗一口氣連斃五頭野豬,其心理素質之好和身體之棒可見一斑。
但是貞觀後期,唐太宗開始疾病纏身,身體大不如前。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最喜歡的狩獵活動安排中看出端倪。狩獵是唐太宗一個很大的愛好,僅貞觀十五年和十六年,他就進行了四次狩獵活動。上山打獵是相當耗費體力的。這時候唐太宗還頻繁射虎逐兔,可見他的身體還是很硬朗的。
但從貞觀十七年起,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後六七年,他卻突然從獵場上消失了。這期間,只有貞觀十八年他外出圍獵過一次。
一個人突然之間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如果沒有不可抗因素,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只有一個:身體不行了。唐太宗是一個具有絕對自由的帝王,他的離獵而去應該只跟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關。
細心的朋友也許會發現,其實唐太宗從獵場隱退的貞觀十七年是個很敏感的年頭。那一年,朝中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皇子之間關於太子之位的鬥爭集中爆發:齊王李�謀反,太子李承乾謀反案。太子謀反案又牽涉到漢王李元昌和侯君集。三個親生兒子,一個死亡,一個被廢,一個被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自己的老部下、老朋友,被殺。這給唐太宗的精神造成了重大打擊。精神因素應該是促使唐太宗晚年身體狀況變得非常差的三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身體迅速垮掉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可以概括為“三傷”:傷神的親情、傷身的後宮、傷氣的戰鬥。
神緣自親情。
唐太宗是一個有情有義、愛護子女的君王,對各位皇子的教育抓得很嚴格,希望他們長大後成龍成才。可他沒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兒子們,卻為了權力鈎心鬥角,甚至算計自己、舉兵反叛,這對他的精神是個不小的打擊。
李�謀反後,唐太宗責罵他“往是吾子,今為國讎”。在作出賜死李�的決定後,唐太宗傷心得痛哭流涕。自己的兒子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作為父親,他內心受到的煎熬可想而知。
接著便是一個月之內,李承乾和李泰先後被流放到黔州和均州,唐太宗再一次承受別子之痛。李承乾小時候,唐太宗疼愛得不得了,可他最終傷透了太宗的心;而李泰的離開,對唐太宗的打擊最大,給他造成的精神傷害也最大。李泰是太宗晚年最偏愛的兒子,雖然李泰的貶謫是他下的命令,但他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曾傷感地對近臣說:“父子之情,出於自然。朕今與泰生離,亦何心自處!”他還把李泰寫給他奏摺傳示近臣道:“泰誠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斷之以義,使之居外者,亦所以兩全之耳。”
為了政局安穩,唐太宗不得不把李泰放逐遠方,但他對愛子的思念和牽掛並沒有停止,反而愈來愈強烈。作為皇帝,他不可能去看望李泰,只能強壓牽掛之情。李泰被貶出京城後,唐太宗在有生之年,再也沒見過這個自己超喜歡、超欣賞的兒子一面。
六七年的漫長時間裡見不到自己的兒子,這事放到誰身上,都不可能不思念成災。另外,李治的軟弱也讓他時刻擔心自己死後國家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定,廢不廢李治和立不立李恪的問題也時常困擾著他。
這些思念、思考、焦慮、擔心等情緒長期積壓在他心裡,讓他傷神煩心。而對中老年人來說,精神狀態是影響身體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缺少輕鬆的心理狀態,缺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唐太宗的身體健康狀況不斷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
傷身出於欲望。
我們不能因為唐太宗在歷史上名聲響亮就不說他的“壞話”。客觀地說,唐太宗和很多男人、很多皇帝一樣,是很喜歡美色的。
唐太宗時期,後宮佳麗也是很多的。他一共生養了十四個兒子、二十一個女兒,這么多的皇子、公主,足以說明一切了。而且,如果不是因為後期身體欠佳和去世得過早,相信他的子女數量會比這更多。唐太宗貪圖女色享受,連弟弟李元吉的遺孀、李瑗的美妾都被他毫無顧忌地納入後宮;武則天年僅十四歲,唐太宗聽聞她的美貌,便將她立為才人。
“色”字頭上一把刀,那把刀雖然是躺倒的,但還是利刃啊。沒有一次艷遇,卻享盡艷福的中國的帝王,紛紛倒在色刀之下。皇帝們的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把刀的鋒利。唐太宗也沒能逃脫色字魔咒。長孫皇后死後,他的私生活再也無人規勸。缺少節制的房闈生活加快了他身體變差的速度。
傷氣源自東征。
征伐高麗勞而無功,成了晚年唐太宗的一塊心病,讓這個一生攻無不克、幾乎從未遇挫的軍事家的精氣神受到了打擊。加上半年多的長途跋涉和軍旅勞累,使得心情鬱郁的唐太宗的身體有了質的下降。高麗之行是唐太宗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分水嶺。此戰過後,唐太宗身體狀況急速惡化。在從高麗撤軍回國的路上,唐太宗就因身上生了癰疽,病倒在路上。癰疽的病因是陽熱之氣過盛,所以由心悶氣躁引起的急火攻心很可能是唐太宗癰疽發作的誘因。
癰疽是一種能短時間內就致人死亡的病,在古代發病死亡率很高,像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後金政權建立者努爾哈赤都死於癰疽。晚唐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李忱也是因為服食丹藥,引起背發癰疽而死的。由於有御醫隨身,唐太宗的病情沒有繼續惡化。但從史料來看,他病得不輕,不得不“御步輦而行”。此前,這位馬上皇帝一直是騎馬行軍的。
這一次生病讓唐太宗大傷元氣,這從他的行程安排表上也能看出端倪。唐太宗的車駕於東征當年的十二月就到達并州(今山西太原),但直到第二年三月,他才姍姍回到長安。這期間,因為不能承受的身體之重,唐太宗在并州休養了一段時日。
這“三傷”好似打向唐太宗的三槍,擊碎了唐太宗的健康基石。此後,這位千古一帝一直飽受病魔的侵擾。從高麗戰場回來之後,唐太宗沒活到三年就駕崩了。在他人生的最後兩年,他多次生病。當時他的工作重心已經不是治理國家,而是想方設法與病魔作鬥爭。
貞觀二十年底,唐太宗因為生病,第一次向太子李治放權,詔令除軍隊、外交、死刑核准以及五品官員以上任命等重大問題需要自己裁決外,其他事務由太子自行處理。把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權都交出去了,這除了表明唐太宗對李治的信任,也不難讓人看出,他的身體已虛弱到無法應對日常政務的程度。
“三槍”雖然厲害,但還不足以讓唐太宗喪命。促使唐太宗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服食丹藥。
真是讓人拍案驚奇!一個我們從小就在歷史書中頂禮膜拜,並且確實也稱得上英明的皇帝,竟然糊塗到服食丹藥!
丹藥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個貶義詞,它大多和欺騙、謊言、虛妄和愚昧一起出現。在古代,丹藥有個很有誘惑力的名字:仙丹。所謂的仙丹,是道士們煉成的玩意兒。由於唐高祖李淵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認為祖先,所以道教在唐朝的地位很高,有時甚至比佛教都風光。與佛教講究因果輪迴、注重積德行善以獲得來世幸福的理念不同,道教講究享受現世,追求長生不老,這正好跟帝王活不夠、不想死的思想不謀而合。於是,煉仙丹進獻給皇帝,讓皇帝吃了之後長生不老,便成了許多道教工作者忽悠皇帝的常用手段。很多皇帝居然信之不疑,留下了無數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晚年的唐太宗在思想方面似乎走進了一條糊塗的胡同,他居然也像他嘲笑過的秦皇漢武一樣,想成為白日飛升的仙人。
早年,唐太宗對道教的方術迷信不屑一顧。貞觀元年,他曾就秦皇漢武求仙之事對身邊的人說:“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愛好,遂為方士所詐,乃遣童男女數千人隨徐福入海求仙藥,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歸。始皇猶海側踟躕以待之,還至沙丘而死。漢武帝為求仙,乃將女嫁道術人,事既無驗,便行誅戮。據此二事,神仙不煩妄求也。”
三十歲的時候,唐太宗把秦皇漢武求仙當做笑話講給臣下聽;五十歲的時候,他自己卻成了笑話里的主角。
貞觀中期,唐太宗對生命和自然的認識還是很有科學意識的。貞觀十一年的時候,他的詔書中還有“生者天地之大德,壽者修短之一期。生有七尺之形,壽以百齡為限”、“雖回天轉日之力,盡妙窮神之智,生必有終,皆不能免”等不乏思辨理智的言語。他清楚地知道,人生百年,不可能不死,這才是自然之道。
但正如拿破崙所言,從偉大到可笑僅有一步之遙。到了貞觀後期,偉大的唐太宗對同樣的問題卻突然變得不清不楚,開始可笑地相信丹藥仙術和不死傳奇
唐太宗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服食丹藥的,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最遲不晚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也就是唐太宗四十八歲那年。那一年,申國公高士廉去世。高士廉是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的親舅舅,若論輩分,唐太宗也得管高士廉叫舅舅,所以他決定前往高府弔喪。
當時長孫無忌正在舅舅靈前放聲痛哭,聽說皇上要來弔喪,他趕緊止住哭聲,飛奔而出,將唐太宗擋在門外,不讓他進入靈堂。長孫無忌攔著唐太宗的坐騎說道:“陛下餌金石,於方不得臨喪,奈何不為宗廟蒼生自重!”
長孫無忌說的“餌金石”就是服食丹藥。根據當時的社會風尚,長孫無忌所講的“金石”極有可能是五石散。五石散是一種由石英、硫黃、石鐘乳等五種物質合成的中藥散劑,在魏晉時代曾經十分流行,頗受名士們青睞。魏晉以後還有些貴族達官相信這東西能治病健身,有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但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五石散對傷寒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健康人來說卻相當於一種慢性毒藥,長期服用會讓人變得暴躁、精神恍惚。雖然五石散毒副作用很大,但它能增強性慾、使人神經亢奮,所以在喜歡醉生夢死的上層社會一度十分流行。
按照煉丹道士的說法,服用金石仙丹還有很多規矩,哭喪和參加葬禮就是忌諱之一,這也是長孫無忌力阻唐太宗進入舅舅靈堂的原因。他擔心靈堂的悲切氣氛影響仙丹藥效,給皇帝的健康帶來損害。為了不讓唐太宗進門,長孫無忌“中道伏臥,流涕固諫”一點也不顧及自己當朝宰相的高大形象,四仰八叉地躺在路中間,一定要勸唐太宗回宮:你要是想進去,就讓馬先從我身上踩過去吧!唐太宗沒有辦法,只好折回宮內,“南望而哭,涕下如雨”。
長孫無忌的行為令人很感動。可以看出,他確實是真心實意地為唐太宗著想,將皇帝的健康置於個人形象之上。但這個細節也透漏出,唐太宗的健康狀況已經不容樂觀,即使是一場傷心和一回情感波動,也可能對他的身體造成不小的影響。已經到了弱不禁傷的分上,說明離山窮水盡只有咫尺之遙了。
唐太宗服食的丹藥根本不能讓他長生不老,而且把他的身體拖入一個惡性循環的境地:身體越不行越寄希望于丹藥,越吃丹藥身體越差。就這樣,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在臨終前幾年走進了一個信仰怪圈,沉迷於仙丹,不能自拔,最後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貞觀二十二年,使臣王玄策在出使途中意外滅掉了中天竺國(在今印度中部),俘虜中有一個名叫那羅邇娑婆寐(姓那羅邇)的方士,正是這個外國方士將唐太宗推入了死亡深淵。
如果以旁觀者的眼光來看,這個那羅邇娑婆寐完完全全就是個賣狗皮膏藥和金剛大力丸的外國江湖騙子。他不但吹噓自己“有長生之術”,能煉製令人長生不老的金石仙丹,而且還“自言壽二百歲”。
這個古印度人真是吹牛不打草稿,地球上自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出現過活到兩百歲的老壽星。十幾個世紀後的今天,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憑著現有的科技成果以及合理或者不甚合理的推想,也只敢小心翼翼地宣布,人類的理論壽命可達一百七十五歲。看來,“放衛星”的事情不光中國人乾過,古代的外國佬也同樣毫不遜色地乾過。
就是這么個滿嘴跑火車的江湖方士,竟被王玄策當成特殊人才獻給了唐太宗。要命的是,唐太宗竟然也跟王玄策一樣,把娑婆寐當做修仙領域的專家,以重金厚禮將其請到宮內。
聰明一世的唐太宗晚年糊塗一時,掉入許多皇帝求仙問道的窠臼。他不但把遇到那羅邇娑婆寐當成一種緣分,而且將他當成了能煉製出長生不老、起死回生金丹的太上老君,“太宗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
為了確保煉丹工程順利進行,唐太宗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帶領一隊人馬,專門協助那羅邇娑婆寐。一個超級大國的兵部尚書,竟為一個外國江湖騙子打起了下手,這種反差巨大的糗事發生在李世民身上,委實讓人唏噓不已!
只是,這個外國方士沒有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更不能燃起三昧真火。他不是冶煉仙丹的專家,而是一個騙你沒商量的“磚家”。有確鑿的史料表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唐太宗最後死在了這個外國老頭的磚下。
貞觀二十一年四月,李唐皇室的遺傳病――風疾找上門來了。風疾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但由於缺少直接的病理資料,它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現在誰也不能下確切的結論。今天我們能夠確切知道的是,李唐皇室至少有七位帝王死於這種夢魘般的疾病。唐高祖李淵於貞觀八年秋天染上此病,第二年夏天便喪命西歸,從發病到死亡只有短短的七個月。唐太宗稍微長了一點,從發病到去世用了兩年時間。不過,如果不是迷信仙丹,唐太宗的生命應該還可以繼續延長的。
貞觀二十三年三月底,唐太宗的病情逐漸嚴重,甚至連上朝都感到吃力,不得不命太子主持朝政。
四月初,唐太宗起駕前往翠微宮療養。翠微宮位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是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一年下令重修擴建的。擴建之後,他經常在翠微宮處理朝政,同時進行療養。不過這一次他一去不還,五十天后便在翠微宮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唐太宗病重期間,太子李治一直在他身邊服侍,“晝夜不離側,或累日不食,發有變白者”。李治也是個孝子,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在老爸的病床前端水送藥,看顧照料,有時候幾天都不吃飯,頭髮都急白了。
這種父子情深的鏡頭在帝王之家是很難得的,讓人十分感慨。歷史上很多太子表面上對父皇敬愛有加,心裏面卻巴不得老皇帝早點駕崩,給自己騰出位置。可以肯定,李治沒有這種齷齪心理,因為恭敬和關心可以偽裝,但急得頭髮變白是無論如何也裝不出來的。那時候沒有化學染髮劑,短時間內鬚髮變白,除了因為特殊疾病外,只有強大的精神因素才能使然。看到兒子如此孝敬,唐太宗既悲傷又感動地對李治說:“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李治是真心實意地希望父親在世的日子長些,再長些。想想四十年前的表叔楊廣在父親病重時痛下殺手的惡行,唐太宗也許覺得很滿足、很欣慰。
作為父親,作為統治天下的皇帝,這時候的唐太宗是有資格感到欣慰和滿足的,因為他的兒子,這個即將成為皇帝的人,沒有在至尊權力面前變得喪心病狂。
唐太宗沒有想到的是,李治雖然秉性寬厚,沒有做出像楊廣那樣惡毒殘暴的事,但在生活作風方面,他和楊廣踏入了一條同樣污濁的河流:楊廣在父親楊堅病危期間盯上了父親的寵妃宣華夫人,李治在父親病重期間和父親的才人武則天勾搭上了。雖然楊廣和李治一個是單方強迫求歡,一個是雙方你我勾搭,但從封建倫理道德上講,他們的行一樣讓人詬病。
正是唐太宗的生病給李治和武則天創造了互相接觸、互相了解的機會。流傳下來的權威唐代資料中,沒有二人何時相識相戀的記載。據常理推斷,事情應該是在唐太宗晚年生病期間發生的。關於這對不尋常的夫妻在貞觀年間的交往情況,《資治通鑑》中只有簡略的一句話:“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
既然李治是在“入侍太宗”時看上武則天的,那就可以推測,他們初識十有八九是在唐太宗龍體欠安、李治進宮請安的時候。如果皇帝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是不需要太子入侍的。宮廷禮法極嚴,除了皇帝之外的男子,即使是太子,若無特殊情況或經過皇帝特批,也不能隨便進入後宮。在那樣的情況下,即使李治、武則天兩人有機會見面,彼此之間也不可能深入了解。所以,李治和武則天這對歷史上唯一的夫妻皇帝組合,應是在唐太宗東征高麗回國後的一次大病時偷偷開始眉目傳情的。
貞觀二十年二月,唐太宗因為癰疽還沒有痊癒,“欲專保養”,就將軍國機務交給李治處理,自己在內宮專心療傷養病。李治在處理完政事後,就急急忙忙趕到內宮,“入侍藥膳,不離左右”,在病床前侍候父親服藥用飯。
唐太宗不願把年輕好玩的兒子綁在病榻前,多次“命太子暫出遊觀”,不必長時間待在病房裡,但李治“辭不願出”。這樣一來,每天花費大把時間待在老爸寢宮的李治,認識老爸身邊的女人武則天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可能是心疼兒子白天夜晚兩邊跑的辛苦,唐太宗破例“置別院於寢殿側,使太子居之”。於是,唐朝大內禁地里的真男人,除了唐太宗以外,還多了一個李治。美女如雲的後宮裡突然多出一個正當盛年的小伙子,如果不發生點什麼風流韻事,那才叫不人性、非正常呢。
唐太宗在翠微宮度過生命中最後兩個月時,武則天大概也在現場,因為安排皇帝作息是作為才人的武則天的工作內容之一。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唐太宗病危,“召長孫無忌入含風殿”,要向他交代臨終遺言了。長孫無忌來到病榻前,躺在榻上的唐太宗“引手捫無忌頤,無忌哭,悲不自勝”。
一代雄主在油盡燈枯的最後時刻,看著這個從少年時代見證自己一步一步走來的髮小,心中萬千感慨,自是不言而喻。他一定留戀這個世界,也許他想起了逝去的愛妻長孫皇后,也許他想起了年輕時與長孫無忌並肩鏖戰、戮力殺敵時的燦如夏花的青春歲月。而今,這美麗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自己也即將在黑暗中沉沉睡去。這個時刻,任何人都會傷心動情的。
五月二十六,唐太宗再次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人成為唐太宗的顧命之臣。唐太宗很看重的李世�並沒有得到託孤重任,因為他已於五月十五被調往疊州擔任都督去了。前文已經講過,唐太宗不太放心這個精明能幹的老李了。而在此前的五月十八,“二李”中的李靖已經先唐太宗去世。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唐太宗對三個人說了最後的三句話。第一句話是說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第二句話是說給太子李治的:“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第三句話單獨囑咐褚遂良:“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讒人間之。”
多么周到的安排!他懇請兩個重臣輔佐好太子,告訴兒子不要擔心天下不穩,要求耿直忠貞的褚遂良保護好自己的政治搭檔長孫無忌。很遺憾的是,褚遂良沒有能夠阻止小人對長孫無忌的誣讒,甚至沒能保護好自己,比長孫無忌早走了一步,原因正是“讒人間之”。
說完這三句話之後,唐太宗便溘然長逝。這位英雄君主終於走完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唐太宗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將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天空映照得華麗錦繡,讓後世無數人稱道不已。正是因為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存在,中國的歷史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令世界曾經心悅誠服地向中國投來敬仰、羨慕、追隨甚至朝聖的目光!
關於唐太宗死亡的原因,新、舊《唐書》都沒有明說。《新唐書・太宗本紀》對太宗之死的記載只有一句話:“皇帝崩於含風殿。”《舊唐書・太宗本紀》的記載幾乎完全一樣:“上崩於含風殿。”至於駕崩的具體情況,本紀中隻字未提。但我們可以從其他地方找到唐太宗的確切死因。
《舊唐書・郝處俊傳》記載,唐高宗時期的名臣郝處俊在規勸高宗不要服食號稱“可以續年”的仙丹時,曾經拿唐太宗服藥殞命的事告誡他不可玩火自焚、重蹈覆轍。談話之中,他提到當年那羅娑婆寐將丹藥送給唐太宗後的具體情形:“先帝餌之,俄而大漸,上醫不知所為。”躺在病榻上的唐太宗吃了用“靈花怪石”煉就的仙丹,病情不一會兒就變得更加嚴重,旁邊的御醫個個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皇帝死去。可見,號稱可以延年續命的仙丹成了唐太宗的催命無常。
另外,《舊唐書・憲宗本紀》中也有關於唐太宗死因的記載。唐憲宗時的重臣李藩在與憲宗討論神仙之事時說道:“文皇帝(唐太宗諡號)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李藩說這話時,唐太宗去世不過一百五十年。在李唐政權還存在的情況,一個朝臣在與太宗的後裔、當朝皇帝談話的時候公然指出,這個政權的第二位皇帝死於非命,這說明在當時,唐太宗為仙丹所誤的觀點不是什麼秘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唐太宗是直接死於丹藥之毒的,兇手就是那個那羅邇娑婆寐。備受病痛折磨的唐太宗把娑婆寐這個外國方士當成了自己的救星,對他言聽計從。在娑婆寐的慫恿下,唐太宗“發使四方求奇藥異石,又發使詣婆羅門諸國採藥”。
那羅邇娑婆寐到底給唐太宗開出了怎樣的煉丹原料單,我們已無從得知,但可以想像,清單上的藥材一定是千奇百怪的。娑婆寐知道,自己根本煉不出長生不老的仙丹,所以他一定會開一張永遠也配不齊的處方,以便推卸責任。《資治通鑑》斷定“其言皆迂誕無實”,整天說些荒謬的、不切實際的胡言亂語,只是為了拖延時日,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榮華富貴。
在服食丹藥這個問題上,唐太宗是一個心智迷亂的當局者。他在死前的最後一刻還吃了那羅邇娑婆寐煉出來的所謂仙丹。本意是想救命,卻不曾想越吃仙丹就越快送命。這個讓人敬仰的大帝,在人生的最後一站犯了錯。
唐太宗前面吃藥,後面駕崩,很多朝臣也認識到,其實那羅邇娑婆寐就是殺害大唐第一英明皇帝的兇手,紛紛上書要求“顯戮其人”,建議將這個沒有行醫資格證的外國游醫公開處死。但是,這個本應被處死的外國方士最終保住了性命,原因是為了維護皇家的面子:李唐政府“恐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乃放還”。
經過權衡之後,唐朝政府覺得,這個人雖然該死,但不能死。因為國內外人士都知道,那羅邇娑婆寐在為天可汗煉製仙丹。如果處死了這個御用藥師,就等於向全世界宣布:天朝大國的皇帝是被蠻胡煉出的丹藥毒死的。
有時候面子比里子重要,唐政府死要面子,本來死罪難逃的娑婆寐撿了個大便宜,僅被趕了出去了事。什麼叫吃啞巴虧?這就是了。
唐太宗死得有點冤。但這也不能全怪那個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更多的責任應該由唐太宗自己承擔,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的。
雖然唐太宗的故事已經講完了,但害死唐太宗的那羅邇娑婆寐的故事還沒完。唐高宗即位後,這個術士又回到了長安,還想在大唐朝廷中重操舊業。高宗發現他後,再次命人將其遣送回去。
始作俑者王玄策卻對那羅邇娑婆寐十分重視,仍然相信他能煉出長生不老的神仙之藥。他見高宗想強制遣送娑婆寐出境,便上朝啟奏,說這個外國人“實能合長年藥”,“今遣歸,可惜失之”。王玄策的可惜是建立在可笑的基礎之上的,他也是一個執迷不悟者。
幸虧李治當時還很明白。王玄策退出後,李治對其他朝臣說:“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無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李治此時對於求仙的看法,與唐太宗早期十分相似。我們應該記得,唐太宗於貞觀初年說過:“神仙不煩妄求也。”李治發表這番見解的時候,在場的李�(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改官名犯先帝諱者”,李世�名字去“世”,改稱李�)很贊同他。李�說,那羅邇娑婆寐“今茲再來,容發衰白,已改於前,何能長生!”
老辣的李�一語中的!號稱能煉出仙丹,使人長生不老的人,幾年不見,就變得老態龍鍾,差點讓人認不出來了。他要是真有靈丹妙藥,為什麼不自己先吃幾顆,讓自己成仙呢?
還沒等被驅逐出境,那羅邇娑婆寐就病死在長安了,他用自己的死亡戳穿了自己的謊言。“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古詩十九首》中的這句詩可以作為所有求仙者的總結詞。
唐太宗的死亡還給後世留下一個至今仍然沒有答案的千古之謎。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唐太宗是個文武雙全的全能型皇帝。他不僅能運籌帷幄、臨陣殺敵,而且愛好書法、詩歌,且造詣很深,《全唐詩》中就收錄有他的詩歌。他的書法也得到了後世眾多大家的讚譽,幾乎可以與李後主的詞、宋徽宗的畫相提並論。
唐太宗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狂熱冬粉,他對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蘭亭序》的喜好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據說他在臨死之前曾要求兒子李治將《蘭亭序》作為陪葬品放進昭陵地宮。但那幅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否真的隨唐太宗沉睡於地下,直到現在依然沒有明證。
大唐歷史即將進入李治時代。遺憾的是,偉大的父親並沒有培養出偉大的兒子。唐太宗精心挑選的儲君,連他一半的風采都沒有。老子李世民用二十三年的時間打造了自己的巨人形象,兒子李治卻用三十四年的歲月證明了自己的軟弱無能。李治執政期間,皇權旁落到皇后武則天手中,給李氏皇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也讓兩個託孤老臣晚景淒涼、死得很慘,並上演了一場以武周代替李唐的驚天大戲。
唐太宗病逝時,李治已經二十二歲了。但是在並不意外的重大事件面前,李治卻沒有表現出一個政壇首腦應有的成熟、冷靜和鎮定,而是“擁無忌頸,號慟將絕”。
父親去世了,兒子悲哭哀啼,本屬情理之中。但作為一個二十多歲的成年男人,作為馬上就要變成一國之主的太子,在這種重大變故面前,必須強壓哀傷,進入政治人物的處事程式之中,儘快安定局面,保證政權不出現動盪局面。
長孫無忌就不失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首先擦乾眼淚,請太子“處分眾事以安內外”。皇帝駕崩是最敏感、最容易出狀況的時候,但李治仍“哀號不已”,根本無視長孫無忌的勸告,除了哭,他什麼事也沒做。在父親的遺體前,他把哭泣當成了壓倒一切的正事。
也許有人會為李治的仁孝而感動,但從儲君的角度看,李治是不稱職的,他完全搞不清事情的主次。一次喪事就已經讓人看出,他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他後來被老婆剝繭抽絲,一步一步奪走天下,也就不是令人驚奇的事情了。
長孫無忌見外甥一副窩囊相,便加重語氣說:“主上以宗廟社稷付殿下,豈得效匹夫唯哭泣乎!”這個時候,長孫無忌成了處理太宗死後事務、保證政權平穩過渡的中流砥柱。他根據局勢需要,封鎖皇帝駕崩的訊息,秘不發喪,並迅速命令“甲士四千,衛皇太子入於京師”。
翠微宮到長安的路程雖然不長,但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因為這一段路很關鍵。明仁宗朱高熾死後,繼之即位的宣宗朱瞻基在從南京趕往北京的路上,就差點中了早就覬覦皇位的叔叔朱高煦的半路設伏。
長孫無忌不愧為政壇高人,將大小事情處理得有條不紊。在新老皇帝交接的時刻,處理好這兩件事特別重要。
皇帝去世,特別是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去世,是必須保密的。古代的權力鬥爭十分激烈,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中,皇帝一旦在外地死亡,國都就會出現了權力真空。如果皇帝駕崩的訊息走漏出去,京城各派政治力量都有可能伺機而動,搶先控制京城,博取政治利益。所以,如果皇帝在外地去世,絕大多數情況下,最先知情方都秘不發喪,悄悄布置,等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再向外發布訊息。當時,前太子李承乾已經死了,李泰雖然被貶謫在外,但老謀深算的長孫無忌將問題考慮得很細。他擔心李泰在長安的舊勢力死灰復燃,生怕李泰這杯涼茶一不小心被京城內的投機政客重新溫熱。
唐太宗去世後,李泰被禁止赴京城弔喪。唐太宗遺詔規定:“諸王為都督、刺史者,並聽奔喪,濮王泰不在來限。”所有在外地擔任都督、刺史的李唐宗室近親都可以回京參加葬禮,唯獨李泰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
曾經那么偏愛、那么喜歡李泰的唐太宗真的會那么絕情嗎?這似乎有點不合情理。那時候,李治的太子地位已經十分穩固,不管李泰在不在京城、來不來京城,都不可能對李治造成衝擊。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禁止李泰前來奔喪的內容很可能並非唐太宗的本意,而是長孫無忌借皇帝之名作出的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措施。
其實歷史是由很多意外組合而成的,李治能成為唐三世,也是意外下的蛋。在舅舅長孫無忌的嚴密布置下,李治登基過程十分順利,沒有沒有出現絲毫意外。他進入長安後,立即在父親靈柩前即位,成為盛世大唐的第三位皇帝。
隨著唐高宗李治的登基,貞觀時代畫上了句號,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影響深遠的封建大帝唐太宗正式退出了唐朝的歷史舞台,他所創造的貞觀偉業為大唐攀上更高的高峰奠定了一切基礎。他是一個巨人,此後的一百年里,接下來的幾位皇帝站在他的肩膀上,引領著唐朝這艘能量無窮的航母駛進了前景廣闊、風光無限的遠洋。
洶湧的貞觀潮水澎湃了整個唐朝後,並沒有偃聲息氣,而是繼續以驚濤拍岸之餘威,撞擊著其後一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之岸,並在整箇中華史冊上印上了它的痕跡。這也許就是今天的我們總想夢回唐朝的原因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