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志澄

祝志澄

祝志澄,原名祝根福,曾用名嚴瑞堂。1906年12月8日出生於上海殷翔鄉。幼年家境貧苦,唯讀私塾三年,1919年進上海虹口區崑山路日本人辦的一家小印刷廠當學徒。1921年4月入商務印書館印刷所當排字工人。祝志澄是我國印刷界的革命先驅,從1919年從事印刷工作到1968年逝世,從一名印刷排字工成為我國印刷界的傑出領導者,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祝志澄祝志澄

青少年時期

青少年時期祝志澄即參加了革命鬥爭,在商務印書館時他即參加了工會,曾被選為工會幹事。1927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鬥爭中,他擔任商務工人糾察隊小隊長,組織工人武裝,籌備槍枝,訓練隊伍,參加戰鬥並立了功。因他身材高大,在鬥爭中敢於衝鋒在前,工友們給他起了個傳誦一時的綽號——“高炮”。“四·一二”事變後,黨組織對在商務工作的一些同志作出了撤退的安排,祝志澄曾到蘇州隱蔽。1927年10月,因工作需要返回上海,經何孝章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年12月在商務與林生仁等成立罷工委員會,組織罷工反對黃色工會,被反動軍警逮捕,在上海漕河涇監獄坐牢14個月。1929年夏,在黨組織營救下釋放出獄。出獄後祝志澄在共產黨閘北區委工作,重新組建商務和復旦大學黨支部。1929年冬到:1931年春在上海江灣勞動大學印刷廠和海州日報社當印刷工人,後在上海互濟總會開的家具店做地下工作,為黨組織組建地下印刷廠。

祝志澄祝志澄
1931年夏季,祝志澄接受了嚴朴同志代表黨組織要他去中央蘇區組建印刷廠的工作任務,因組織聯繫和交通封鎖造成的困難,沒能很快出發,1931年底,他帶領商務印書館等印刷廠四十餘名工人和印刷機,化裝成商人和藝人從匕海出發經福建,繞行山區赴瑞金中央蘇區,行程三個月到達瑞金,受到黨政機關的熱烈歡迎和接待。在陸定一、吳亮平等
領導下,1932&[:5月,蘇區中央印刷廠開始投入生產,主要以鉛印方式承印黨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書刊、檔案和一些宣傳品。他在中央印刷廠內先後任排字部主任、工務科科長、不久升為副廠長、廠長。由於他從上海出發未帶黨的組織關係,在蘇區無人證明,同年12月,由楊其鑫介紹,鄧穎超等研究決定重新加人中國共產黨己候補期)。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開始長征。祝志澄和印刷工人攜帶印刷機等設備隨軍向西轉移,敵人的圍追堵截以及主要是徒步的行軍,使交通運輸十分困難,在一次戰鬥失利時不得不將印刷機等埋藏起來。後他奉命被編入中央機關所在的紅星縱隊供給部,隨銀行押運物資。二、四方面軍會合後,他第二次過雪山草地,隨傅鍾、廖承志等先期到達陝北保全,與中央會合。1936年11月,他進中央主辦的白區工作訓練班,系統學習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2月他被分配到中央財政經濟部工作,後搬到延安,籌建印刷廠。延安沒有鉛印設備,中央財經部印刷所原來只有石印,他去西安,爭取了幾名印刷工人,得到兩台四開印刷機和一部分印刷器材,於1937年3月經三原遷來延安,在清涼山建廠。後還有西北文化日報社的十多名工人也來到印刷廠。由於沒有鑄字機,無法解決缺字問題,祝志澄。1937年春天,再次從延安經西安去上海,秘密動員顧紀民周永生沈鎮衍時長耕趙鶴等十幾位技術工人從上海到延安,同時買到對開印刷機一台、鑄字機兩台和其它印刷器材,並設法運到延安,使黨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第一期,在1937年4月印行創刊。
祝志澄祝志澄
1937年5月,印刷廠在清涼山正式成立,祝志澄被任命為廠長。同年7月改稱中央印刷廠(開始的名稱是邊區印刷廠)。
建廠初期,印刷廠隸屬於中央國民經濟部,在林伯渠、毛澤民領導下工作。有工人十幾名,政治骨幹和實習工作人員中除祝志澄外還有朱華民、李長彬等。毛澤東百忙中曾幾次來到印刷廠對工人們說:“印刷廠生產精神食糧,工作很重要,辦好一個印刷廠,抵得上一個師。”1938年祝志澄當選為陝甘寧邊區總工會執行委員。1939年,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成立,印刷廠受出版發行部領導,祝志澄兼任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的印刷處處長。
1940年祝志澄受周恩來委託,去重慶幫助加強《新華日報》印刷廠的建設和管理,在重慶和西安,他繼續為中央印刷廠採購物資,充實印刷設備,到。1941年,延安中央印刷廠在冊人數已達300人,每月排字30075‘字,印紙320"令,成為解放區最大的工廠。
1941年祝志澄參加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的出版發行籌備工作,曾任解放日報社經理。1942年回中央印刷廠繼續任廠長。1944年祝志澄先後兩次獲得陝甘寧邊區甲等模範工作者的光榮稱號,出席了勞動英雄和模範工作者大會。1944年5月21日《解放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題為《模範廠長祝志澄》的文章,介紹了他的事跡。他在中央印刷廠承擔了黨中央和邊區政府檔案、書刊、報紙和一些社會印件、中國小課本、紙幣、證券及各種報表的印刷工作,承擔了將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排版打紙型,連同樣本發往敵後各根據地的工作,他還在廠內建立了嚴格的產品質量管理制度。
1945年,祝志澄作為正式代表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6年1月14日,軍事協調處執行部在北平正式成立,簡稱軍調部,中共方委員為葉劍英、參謀長羅瑞卿,北平辦事處設在市內翠明莊,祝志澄1月被調到北平軍事協調處執行部工作,負責籌備出版我黨在北平的《解放》三日刊,他擔任這個刊物的經理。
1947年2月21日,全面內戰爆發,《解放》三日刊停刊,我黨駐北平軍事協調處人員全部返回延安,祝志澄回延安不久被分配在新華通訊社任副秘書長。他跟隨中央機關和新華總社轉戰陝北,後經太行山地區到達河北西柏坡,直到1948年年底。
1949年2月,祝志澄調任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副主任,參與北平、南京上海等地的官僚資本書店、印刷廠的接管工作,任上海市軍管會新聞處副處長,華東出版委員會副主任等,組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上海新華印刷廠。

解放後

祝志澄1958年在北京十三陵水庫建設工地上周恩來同志(前排左)和祝志澄同志(前排中)工間休息時交談
1949年祝志澄先後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首屆執行委員,全國印刷工會副主席。9月21日至30日,他在北京出席
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日,政務院所屬出版總署成立,祝志澄從上海調到北京,任出版總署黨組成員。他在行政上先後曾任總署印刷管理局副局長、出版局副局長,一直負責出版印刷工作。
1950年4月1日,祝志澄兼任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領導組建北京新華印刷廠,1951年至1952年他兼任新華印刷廠總管理處經理,1952年5月至1954年10月任北京新華印刷廠廠長。
1954年11月30日祝志澄調到中央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任副局長。
1958年8月,文化部將所屬的出版、印刷、文物、電影等單位下放北京市,祝志澄調任北京市出版局副局長、副書記。直接領導原文化部所屬印刷廠和北京市市屬印刷廠,為印製《毛澤東選集》和發展我國書刊印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去世

祝志澄1959年11月25日朱德同志視察北京新華印刷廠時祝志澄同志(右一)
1959年,在“三面紅旗”運動中,祝志澄因對北京市展開的公社化、大躍進的民眾運動提出了不同意見,被認為是右派保守,下放通縣農村,參加整社的工作和實習。:1961年北京市出版局、電影局合併於文化局,他被任命為文化局副局長,繼續領導市屬出版印刷工作。工人民眾親切稱呼他是: “我們的祝老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祝志澄雖被多次批鬥,然而是文化局唯一沒有被“罷官”的領導,1968年4月30日,由於積勞成疾,祝志澄在北京逝世。就在他逝世前,周恩來還親自給他發來請帖讓他到天安門觀禮台參加“五一”節慶祝活動。祝志澄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直到逝世。
1968年5月5日,文化局以全體民眾的名義,舉行了追悼會。:1986年12月1日,首都印刷界以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和北京市印刷技術協會的名義,舉行隆重集會,紀念祝志澄同志誕辰80周年,表達了對祝志澄同志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懷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