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漢語漢字]

祝[漢語漢字]
祝[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祝(拼音:zhù)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祝最早見於甲骨文,像一個人跪著祈禱的樣子,本義是祝願禱告。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亦可稱為“祝”;又指斷絕,如:祝髮為僧。周代的“祝”多用作官稱,如:大祝;現代基本意思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美好的願望。又通“咒”,指詛咒。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

字源解說

祝[漢語漢字] 祝[漢語漢字]

會意字。始見於甲骨文。甲骨文“祝”字由“示”“卩”“口”三部分組成。左邊的兩橫一豎(示)代表祭台或神主(圖1),右邊像人跪在地上對著祭台或神靈禱告,“卩”是跪著的人形,上面的“口”強調人用嘴與神靈溝通;或省去祭台,直接表示人跪在地上禱告(圖2)。一說右部是“兌”的省略,“兌”代表巫、口舌。西周早期金文(圖3)承襲甲骨文,但在晚期,像人跪坐之形變為站立之形,在寫法上與“兄”字相同(圖4)。春秋以後各代文字沿襲西周晚期文字,除書體上的變化外,字形本身變化不大。

詳細解釋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zhù動詞表示良好的願望。wish 祝你身體健康。 《莊子·天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 祝願;祝賀;祝捷;祝壽
〈文言〉削;斷絕。cut off;rupture張協《雜詩》之五:行行入幽荒,甌駱從祝髮。祝髮為僧
〈文言〉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pray《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祝告;祝祓;祝神
〈文言〉囑咐;請求。華岳《田家》詩:拂曉呼兒去采樵,祝妻早辦午炊燒。祝藥
〈文言〉編織。《詩經·鄘風·乾旄》:良馬六之,素絲祝之。
名詞〈文言〉祭神的祝禱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高宗除喪,余以禮部郎入讀祝。
〈文言〉祭祀時主持祭禮的人。《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
〈文言〉通“柷”。樂器名。即柷敔。荀悅《漢紀·武帝紀五》:木曰祝敔。
(Zhù)姓氏用字。詳見“祝姓”。祝允明(明代書法家、文學家)
zhòu動詞〈文言〉通“咒” ,詛咒。curse《詩經·大雅·盪》: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言〉發誓。swear《東觀漢記·司馬均傳》:輒言敢祝少賓乎,心不直者終不敢祝也。
Chù古國名。《竹書紀年》卷上:(周平王)三年,齊人滅祝。

(釋義參考文獻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祭主讚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之六切(zhù)【譯:祝,祭祀時主管向神靈禱告的人。由示字、由人字、口字會意,(表示用人之口與神靈交接)另一說是,“祝”字的“兄"旁是由“兌"字省去上面的“八”。《易經》說:“兌”卦可以代表“口”,代表“巫”。】

說文解字注

祭主贊䛐者。從示,從兒口。

此以三字㑹意。謂以人口交神也。

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

此字形之別說也。凡一曰。有言義者,有言形者,有言聲者。引《易》者,說卦文。兌為口舌,為巫。故祝從兌省。此可證虙羲先倉頡制字矣。凡引經傳,有證義者,有證形者,有證聲者,此引易證形也。之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之六切,音粥。贊主人饗神者。《說文》:祝,祭主讚詞者,從人口,從示。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徐曰:按易,兌,悅也,巫所以悅神也。《詩·小雅》:工祝致告。《周禮·春官》:大祝掌六視之辭。

又屬也。《詩·鄘風》:素絲祝之。箋:祝,當作屬。屬,著也。《毛傳》:訓織也。

又祝融,神名。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韋昭曰:祝,始也。

又斷也。《公羊傳·哀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穀梁傳·哀十三年》:祝髮文身。

又丁寧也,請求之辭。

又國名。《禮·樂記》:封帝堯之後於祝。

又姓。《左傳》:鄭大夫祝,後漢司徒祝恬。

又《集韻》《類篇》並職救切,音晝。《詩·大雅》:侯作侯祝。傳:祝,詛也。疏:祝。無用牲之文,口告而祝詛之也。《書·無逸》:否則厥口詛祝。疏: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

又陟慮切,音注。《周禮·天官》:瘍醫掌祝藥。註:祝,讀如注病之注,謂附著藥也。 《集韻》:或作呪。亦作詋詶。

廣韻

職救切,去宥章 ‖祝聲奧1部

《說文》曰:“祭主讚詞。”又音粥。

之六切,入屋章 ‖祝聲覺1部

巫祝。又太祝令,官名。《周禮》曰:“太祝,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祈福祥,求永貞。”亦音呪。又姓,後漢有司徒中山祝恬。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宋體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宋體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 書寫演示動畫

❶“礻”窄“兄”寬,頂部“兄”高,底部“兄”高。

❷“礻”,㇇與豎筆相接在橫中線下側。

❸“兄”,“口”窄“兒”寬;“口”,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兒”的撇伸向“礻”下側,㇄的鉤部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書法圖來源 )

音韻參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廣韻職救去四十九宥去聲三等開口
之六屋三入一屋入聲三等開口
洪武正韻陟慮四御去聲
職救十九宥去聲
之六一屋入聲
分韻撮要第六東董凍篤陰入

(音韻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