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園精舍

祗園精舍

祗園精舍,是古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又叫佛陀)當年傳法的另一重要場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祗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專用建築物,也是佛教寺院的早期建築形式。

祗園精舍

祗園精舍是古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又叫佛陀)當年傳法的另一重要場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祗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棟專供佛教僧人使用的專用建築物。也是佛教寺院的早期建築形式。
在佛教經書《阿彌陀經》和《金剛經》開卷便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的描述。“祗樹給孤獨園”就是舍衛國的須達長者奉獻給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稱為“祗園精舍”。
舍衛城是西元前六世紀印度最強盛的憍薩羅國首都所在地,位於阿棲羅瓦底河上,祗園精舍就建在南方城郊外不遠處,佛陀至少在這裡度過二十四個雨季,教化度眾無數,因此祗園精舍名聞遐邇。
關於祗園精舍的建造因緣,有一段不可思議的感人故事:
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說法度眾時,弟子逐漸增多,發心供養的人也與日俱增。一天,城裡的護彌長者承受佛陀的教化,發心備辦豐富佳肴,想在次日迎請佛陀到他家中來受供。於是全家上下喜氣洋洋地張燈結彩,莊嚴寶座,穿梭來往的忙著準備茶水飯菜,迎接貴賓的駕臨。
就在那一天,護彌長者的知交須達長者剛好從舍衛國遠道而來作客,見到此景,也由衷歡喜,跟著忙碌起來。為了迎接佛陀,所有的人內心都湧現無量法喜,至誠等待佛陀的到來。
須達長者因虔誠思念佛陀,感應了天神示現種種奇妙異象,讚嘆佛陀的殊勝功德。同時,天神還化成婆羅門來禮敬佛陀,也感化了長者,令他增長信心。須達長者終於如願皈依在佛陀座下。
由於感恩佛陀的親身度化,須達長者發願迎請佛陀帶領弟子們也去舍衛國說法,教化國人。他向佛陀承諾,要在國中啟建精舍,以供比丘們住宿,來往說法。
在舍衛城南郊二公里處,有一園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靜,正是設立精舍的理想地點。然而這處園林屬祗陀太子所有,須達長者即與太子商議,請他讓渡。太子心中不願,於是為難他說:“只要你用黃金鋪滿園子,園子就屬於你的。”須達長者絲毫不以為難,全心誠意照辦,終於使祗陀太子感動而獻出樹林,由長者捐資興建精舍。由於須達長者生平樂善好施,常常賑濟貧困孤獨,國中的人都尊稱他為“給孤獨”,這座林園也就因此定名為“祗樹給孤獨園”,表示祗陀太子的樹林、給孤獨長者建造的精舍,以紀念他們的無量功德。
祗園精舍的建造過程中,曾遭到城內許多婆羅門及外道的阻礙,在須達長者的請求下,舍利弗於是奉佛陀之命來監督工程的進行,並且應外道的挑戰,舉辦辯論會,順利摧伏外道。
祗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約七甲,七層樓高,莊嚴富麗,環境優美,好比人間天上,勝過竹林精舍。僧房計有數百棟,此外禮堂、講堂、集會堂、休養室、盥洗室、儲藏室、誦讀室、運動場、總會所等,應有盡有,設備齊全,比之憍薩羅國王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實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後,舉行盛大的慶祝大會,佛陀如約接受了供養,帶領弟子們來到這裡安居弘法。
須達長者經常來到精舍,探望佛陀及比丘們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況,供養一切的必需品。因此,他成為佛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在家弟子。祗園精舍也因佛陀的安居,來往度化,成為當時遠近馳名的道場。佛陀後半生在此結夏及雨安居長達二十多年,因此現今流傳的經典,大約有七、八成都是在這裡講說的。
舍衛城也因祗園精舍的盛名,在印度諸大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