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萬順酒樓

祁萬順酒樓

祁萬順酒樓是武漢著名膳府,於1920年開業。原設於武漢市漢口大智路,1956年遷至漢陽大道。以經營京菜風味、兼營各式小吃為特色。主要名菜名點有“萬順滋補雞”、“四喜魚糕”、“灌湯蒸餃”等。

簡介

祁萬順酒樓祁萬順酒樓

武漢祁萬順酒樓,創建於20世紀初,於1920年開業。原設於武漢市漢口大智路,1956年遷至漢陽大道。已有近百年歷史。它坐在風景秀麗的漢陽區鍾家村,東瀕江碧波,西臨伯牙琴台,南顧歸元禪寺,北眺魯肅古墓,還可遙望雄偉壯觀、規模宏大的武漢長江大橋、龜山電視塔、武漢動物園等。人們在此遊玩之餘,上酒樓舉杯把盞,盡情歡樂,可謂雅興倍增,情意盎然。祁萬順酒樓以經營水餃和發糕為特色。30年代改名為“福興和粉麵館”。50年代後,幾經擴建,並恢復原名。以經營京菜風味、兼營各式小吃為特色。主要名菜名點有“萬順滋補雞”、“四季魚糕”、“灌湯蒸餃”等。

創業

灌湯蒸餃灌湯蒸餃

大約在清光緒宣統年間(1900-1910年),湖北黃陂縣人祁海洲的祖父,開始在漢口循禮門的鐵路邊賣水餃、面發糕。因他做的發糕鬆軟可口,很有特色,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購買,故而漸漸起家,成為祁萬順酒樓的奠基者。民國15年(1926年),祁海洲與他的父親在漢口大智路選址開設一家小飯館,主要經營水餃、粉面和小吃,並正式掛起“祁萬順”的招牌,寓意祁家萬事順利,財源大發。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淪陷,該店無法經營。年輕的祁海洲意決報名參軍抗日,其祖父因他是祁家的“獨苗”,硬把他從即將出征的隊伍中拉出,並派人來送回老家黃陂縣。1939年,祁海洲返回原址繼續經營,改店名為“福興和粉麵館”。此後,他又與人合夥,開辦“老吟珍樓”、“新吟珍樓”、“吟雪”等酒樓。1945年,福興和粉麵館已被日軍炸成廢墟。祁為了重振家業,不惜耗巨資,重建樓房一幢,裝修店堂,恢復“祁萬順”店名。同時,聘請京蘇大廚師王祖春、雷雪成、余漢卿、鄒安全、阮永昌、余春山等人掌灶。樓上經營京蘇風味菜餚,樓下經營豆皮、燒梅、鍋貼、面發糕等小吃,風味獨特,頗具魅力。

發展

魚糕四喜魚糕

新中國成立後,祁海洲成為思想進步的開明人士,被選為漢陽區工商聯委員。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後,進行調整商業網點,“祁萬順”遷至漢陽區西大街,與李金章、仙桃園小吃店合併。1959年10月,又遷到鍾家村(現址)。1963年,因經營小吃有特色,祁海洲光榮出席全國群英會。1978年,國家投資擴建成4層樓房,以經營京蘇菜餚而著稱。
1989年,該酒樓為適應飲食業的發展需要,籌資800餘萬元,再次擴建裝修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的六層樓房,與鍾家村環形立體天橋相連,外觀裝飾典雅,內部設施新穎,環境舒適,中央空調,電梯迎賓,內外洋益園林式立體格調和時代風貌。一樓薈萃傳統小吃和創新品種50餘種,集武漢三鎮特色小吃於一堂;二、三樓體現園林風采,有古樹參天、九天瀑布、小橋流水、鶯歌燕舞等景點的“醉鶴園”餐廳,供應早晚茶及中、高檔筵席;四樓是充滿異國情調的港、韓式餐飲;五樓提供美容、健身、桌球等娛樂項目;六樓為豪華酒吧、歌舞廳,設有西式餐飲,使人賞心悅目。擴建後的“祁萬順”,推出“萬順滋補雞”、“四喜魚糕”等名菜,以及椰蓉小包、滋補灌湯蒸餃等名點,深受顧客青睞。“萬順滋補雞”,是特級廚師王志明根據符離集、德州、道口等燒雞的特點,吸收宮廷御膳的精華所製成的。它選用一至一斤半的肉用嫩雞,宰殺清理後控乾水份,用稀濕的飴糖上色,經再走油定色。然後用老母雞、豬肘、牛肉、鳳爪等葷鮮原料,配以紅參、明天麻、白豆寇、丁香、油肉桂等名貴藥材,熬成奶白濃湯,將雞投入煮20分鐘後撈出,待湯溫降至50℃時,再將雞浸泡入味。裝盤時,通過一定刀工改塊,但必須不失整雞原形。此菜獨具藥物芳香,回味綿甜,有健脾、化濕、增加紅血球等養身功能,深受消費者歡迎,日銷近百隻。
如今,該酒樓技術力量雄厚,有特級廚師6人、特級宴會師4人、多種專業技師40餘人。所烹製的鮮香翠滴的京蘇大菜,翻新地道的楚天佳肴,麻辣濃郁的芙蓉川味,清純色艷的南國海鮮,以及正宗的西餐、港韓餐飲等,在這裡都別具風味,以優秀飲食文化廣招八方賓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