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意識

的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的,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 件,這也是培育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礎道德環境。 總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

社會責任意識主要表現:

本文歸納了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並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途徑做了探索。 關鍵字: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7 文獻標識碼:A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是公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 觀在社會中的具體體現,是公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步 形成的。隨著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本應與經濟社會發 展相適應的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在許多方面、許多領域卻 出現了嚴重缺失現象,導致了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的顯 露和激化,也對當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了深 刻的影響。因此,如何培養和提高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一、如何培養和提高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必然導致社會產生各種 消極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往往通過人的社會行為表 現出來。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 的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產生的,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 缺失也主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

(一)人與社會關係方面的表現

1.政治領域。官本位思想嚴重;濫用公共權力,把 公共權力作為滿足個人利益和小團體利益的手段;法律 意識薄弱,情大於法觀念盛行;在其位不謀其政。
2.經濟領域。生產活動的短期化現象嚴重,重複生 產,重複建設,生產規模主要考慮經濟利益;忽視消費 者利益,產品質量粗製濫造,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 企業之間惡性競爭。 3.文化領域。文化產品數量大增,但質量下降;作 品精品少,重複,剽竊,盜版侵權,制黃販黃的現象時 有發生。 4.思想道德領域。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嚴重滑坡, 機會主義、拜金主義、重利主義盛行;一些人善惡不分、 美醜不分、以恥為榮、思想頹敗;個人信用短缺,誠信 成為社會最稀缺的資源。

(二)人與人關係方面的表現

1.實惠化。與他人交往時,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趨濃 厚,心理交往距離擴大。 2.冷漠化。對他人缺乏信任,心理防備加重。 3. 市場化。 權錢交易、 權色交易、 權勢交易等盛行。

(三)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的表現

只知道不斷地向自然界擴張和索取,卻忽視對自然 界的保護, 造成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的無節制, 使自然環境遭受巨大破壞。如今,環境惡化、資源匱乏、 生態失衡等已成為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

二、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的破除導致的人們心理的失衡

馬克思主義認為: “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 而 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不是意識 ” 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 也就是說,社會意識 ” 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和變化決定社會意 識的性質和變化。改革開放以前, “單位辦社會”曾是政 府與社會關係的基本特徵。在這種“單位制”情況下, 公民的生老病死幾乎全部由單位負責,公民社會生活的 保障、社會行為的管理、社會關係的調節和社會生活矛 盾的解決,也主要都是通過“單位”來進行。在這種社 [1] 118 收稿日期:2009-05-05 基金項目:佳木斯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和諧社會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研究” YJSCX2009-006JD) ( 。 作者簡介:崔永江(1974—) ,男,黑龍江鐵力人,佳木斯大學社科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 2007 級碩士 研究生。 會分工的不發達,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的客觀條件下, 公民個體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需要和追求上的差別,形成 了穩定的、單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心理。改革開放後, 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使人 們享受到了過去時期想都想不到的現代社會物質文明, 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成為人們普遍的目標。隨著人民物質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市場經濟所奉行的價值利潤 原則刺激了人們過去被政治氣氛壓抑的私慾,人們便感 到過去“神聖”的傳統是多么的蒼白和無力。於是過去 那崇高的精神品格,那偉大的偶像人格都失去了神聖的 光彩。失落的“神聖”傳統,使公民個體承擔社會責任 的社會心理基礎受到衝擊,必然造成社會的震盪和人們 心理上的失衡。

(二)道德缺失造成個人價值觀的失落

市場經濟建立以前,我們的社會思想道德體系是在 計畫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而計畫經濟時期的道德體系, 則與我國古代傳統道德一脈相承:即在義與利的價值導 向上,都重義輕利;在公與私的價值取向上,都強調公 重私輕;在理與欲的價值動向上,都重理輕欲。隨著計 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社會的快速變遷,面對社會利 益的巨大調整,公民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已從純社會本 位走向了個人本位,原本不為強調的自主意識、個性獨 立意識、功利意識和權利意識得到了大力的彰顯,且又 超過了一定的度,從而使得人們將關注的目光過多地聚 焦於自己的身上。同時,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又把人們的 注意力集中在物質財富上,人們在社會競爭下,無形中 把個人的成敗都用經濟指標來衡量,為了財富的獲得、 物質的享受, 社會傳統道德體系失去了基本的規範作用, 原有的社會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體系解體。正如《公民 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 失范,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 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時有 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 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 [2] ”(三)網路社會的虛擬性衝擊了公民承擔社會責任 的交往基礎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 絡逐漸進入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 狀況統計報告》統計顯示,截止 2008 年底,中國網民的 人數已達到 2.98 億人,居世界第一位。手機網民數則首 次超過 1 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到 22.6%。這意味著 不到 5 箇中國人當中就有 1 人是網民,該比例也首次超 過 21.9%的全球平均水平。如今,人們會經常通過網路 了解社會信息,進行社會交往,開展網上交易,發表個 人見解。網路已成為人們與社會聯繫的一種重要形式, 甚至不排除將來會成為一種主要方式。但網路社會的虛 擬性,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等傳 統的中介環節發生了根本改變,致使在原有體制下公民 社會責任意識賴以依附的社會基礎和個體的主體基礎發 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脫離了與他人的 行為聯繫,個體承擔社會責任的交往基礎受到衝擊。 總之,當前我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缺失實質是: 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傳統社會制度發生深刻的變革,對 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想觀念產生了全方位的影 響,公民對自己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評價深刻影響了公民 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心要求和信念,造成了公民社會 責任意識的缺失,這是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必然要付出 的代價,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 基本觀點。但是這個代價不能付得太高,也不能付得太 久。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穩固,應儘快使 全社會迅速從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震盪中穩定下來,形 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公民社會責任意識。

三、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途徑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正確的教育策略 和良好的環境機制。就教育策略而言,只有通過家庭、 學校、社會實踐三者的有效整合與互動才能逐漸形成。 就環境機制而言,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可以為公民有序 地參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條件和法 律保障;建康良好的文化環境可以弘揚正氣,為公民營 造一個是非分明、扶正驅邪的社會氛圍;誠信友愛的道 德環境是公民道德取向獲得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必要條 件。

(一)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教育策略

1. 親職教育。
傳統的親職教育在人們心目中的涵義 就是家長對於子女的照顧和教導,如教子女基本生活技 能以及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指導子女樹立 正確的生活目標、形成個人理想、志趣等。本文探討的 親職教育主要是指家長對子女社會責任意識培養方面的 教育。家庭責任意識教育不僅是幫助孩子走向成熟的一 種手段, 更是造就人才和使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 首先, 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 過分寵愛,不能把孩子當作盆花養護,應改變一切包辦 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識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讓他 們從小就懂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自己應該盡的社會責 任。其次,要提高家長自身素質。研究表明,作為子女 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基礎教 育階段,家長在品德價值上的傾向性,對子女品德發展 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甚至對子女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 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家長要有不斷接受新知識、接受 新思想的意識,並通過不斷地學習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 質,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家長自 身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如何, 對孩子來得到及時的保障。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樑和未來,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和 法律意識的培養直接關係到我國的法治進程,它是一個 系統而複雜的社會教育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具體的安排,可謂任重而道遠。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 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把家 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才能取得真正實效。同時,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也 要與我國的法治化建設進程結合起來,要形成良好的法 制教育大環境,才能為社會輸送具有較強法律意識的跨 世紀人才。說是一面鏡子,父母的責任心水平可以 折射出孩子的責任心,一個對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 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
2.學校教育。
進入學校後,學校影響相對於家庭影 響而言,逐漸成為主要因素。如何加強青少年的社會責 任意識教育,學校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首先,可 開設專門的公民責任教育課,並作為重要一環,與道德 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環境教育等結合起來講解, 也可在各科教學與其它活動中滲透。其次,校園文化要 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校園文化是一門隱蔽課程,是學 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有機載體。因為,學生在校除了 接受課堂教學以外,其餘全部時間,大都在接受校園文 化的影響和薰陶,而且大多是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的。第 三,要知與行並重,尤其要突出行的作用,不能搞形式 主義。
3.社會實踐。
公民責任意識的形成是其認識過程、 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 三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 社會實踐是公民磨鍊意志、砥礪品格的重要方式。在實 踐的大課堂中,公民可以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正確把 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遠景, 樹立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環境機制

1. 要有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 沒有規矩, 難成方圓。 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不能單靠簡單的詮釋,更不 能單靠不厭其煩地說教,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是必不可 少的根本措施。公民正義的制度環境,可以為公民有序 地參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條件和法 律保障,使每個公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能明確自己 的義務,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做多少,怎么做,做到 何種程度,達到什麼目標。這樣公民不但能夠積極、有 序、不間斷地參加到各種社會實踐中來,還可以充分調 動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 擴大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形式和範圍,從而使公民在自 己的真實體驗中逐漸培養起社會責任意識。
2. 要有健康良好的文化環境。 文化氛圍對公民社會 責任意識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人一生下來,都是 處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他會毫無選擇地接受所處 的那個環境文化或風俗習慣。也就是說,公民社會責任 意識的形成是與文化氛圍休戚相關的,這就要求我們必 須加強文化建設,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首先,要 加強觀念上的引導。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加強公民對社 會責任意識的重視,並將這種觀念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 面, 爭取形成社會成員對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自覺追求。 其次,要加強大眾傳媒在公民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上的輿 論導向功能。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幫助人們較好較快 地樹立責任意識,社會輿論過多地關注什麼,人們的意 識就會因此而具有傾向性。怎樣利用好社會輿論工具, 對人們責任意識的提高有較大的作用。
3.要有誠信友愛的道德環境。長期以來,在我國的 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五 講四美道德要求等為構建社會主義良好道德風尚奠定了 基礎。然而,社會轉型期公民的道德意識是基於其自身 所處的社會關係而形成的。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 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引發了社會全方位的轉型,這一過 程又引發了人們意識形態、道德觀念、倫理思想、價值 取向等一系列非正式制度的變遷,社會的變遷衝擊了我 國傳統的舊道德,道德領域滋生出大量公民道德缺失現 象。這就要求社會力量對人們道德意識要有主動的、積 極的調控,以誠信友愛為核心的道德體系建設應成為社 會轉型期公民道德取向獲得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必要條 件,這也是培育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基礎道德環境。 總之,公民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 巨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 當公民把那些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的,公民必須遵守的 “你必須”的社會責任或義務,通過社會引導、自我教 育及社會實踐等環節,以“我願意”“我應該”的內在 、 自覺方式表現出來,做到人人知責任、處處盡責任、事 事負責任,形成公民責任自覺社會氛圍的時候,公民社 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目標才算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