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礦物加工工程是研究礦物分離的一門套用技術學科。 其學科目的是將有用礦物和脈石(無用)礦物分離。例如:將鐵、銅、鉛、鋅礦石中含有石英等脈石礦物,通過重選、磁選、浮選、化學選、生物選等方法,將品位較低的原礦富集為人造富礦,為進行下一步的冶煉工作(冶煉過程屬於冶金工程專業)工作做準備。在煤炭行業,用重選和浮選的辦法將選出精煤,拋棄煤矸石。主要任務: 1、提高有用礦物含量,將有用礦物和脈石礦物分離; 2、外種金屬分離; 3、除掉有害元素。

基本信息

就業方向

在資源界原來有這么一句話:一個好的地質工程師(找礦的)頂200個選礦工程師,因為找到一個容易選別的礦床省下很多選礦工作。例如在巴西,鐵礦石挖出來品位就在65%左右,根本不用選礦,直接煉鐵就可。可中國97%的鐵礦是品位30%以下的貧礦。一個好的選礦工程師頂200個地質工程師,原因就是我國的選礦技術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不論地質工程師找到什麼樣的貧礦,我都能給你選別出可供冶煉的有用礦物。礦物加工工程的艱苦程度比採礦工程小得多,工作環境又比冶金工程好得多。可以說,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得需要資源,就需要礦物加工的人才。

礦物加工的就業方向:現場工程師(主要在礦山選礦廠里工作,控制生產指標。工作較為輕鬆,工資較為可觀;設計人員:主要在國內外的設計院工作,為新廠建立和老廠改造做出設計依據;研究人員: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或者從事技術服務。

院士

王淀佐(中南大學)

邱冠周 (中南大學)

陳清如(中國礦業大學)

劉炯天(中國礦業大學)

余永富(武漢理工大學)

孫傳堯(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我國礦物加工工程開設院校 
中南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東北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長安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遼寧科技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福州大學
貴州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安徽理工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南華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河北工程大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黑龍江科技大學 河北地質大學 黑龍江工業學院(原雞西大學)河北科技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華北理工大學遼寧科技學院 攀枝花學院 華北科技學院青島理工大學棗莊學院
南華大學

研究機構

國內(高校)

(1)河北地質大學(Hebei GEO University)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

(1)中南大學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

涵蓋礦業、材料、生物的四個系:礦物工程系、鋼鐵系、無機非金屬材料系、生物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浮選藥劑分子設計、浮選溶液化學、硫化礦浮選電化學、細粒浮選、複雜礦石分選技術、氧化礦反浮選、礦物加工計算機套用、再生資源分選利用、直接還原、鐵精礦燒結球團、礦物材料、生物冶金、納米材料、環境技術。

(2)中國礦業大學(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化工學院(徐州校區)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北京校區)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分選、潔淨煤技術、水煤漿製備、礦物加工分選

(3)東北大學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礦物工程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礦物加工分選、貴金屬選冶、礦物材料、資源與環境微生物、非金屬材料深加工、難選鐵礦石加工。

(4)安徽理工大學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學學院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分選、潔淨煤技術、礦物加工自動控制、現代礦業生物技術

(5) 北京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礦物材料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難處理鐵礦石利用新技術、礦業微生物技術、和諧礦產資源高效清潔綜合利用技術、成礦過程、資源預測及工藝礦物學研究

(6)昆明理工大學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 礦業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磨礦理論、磨礦設備與介質、浮選理論、螯合浮選劑、氧化銅礦浮選、環境工程、固體廢棄物資源化。

(7)江西理工大學(南方冶金學院)(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教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碎磨分級、強磁選、複雜礦石分選技術、礦山環境保護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新型高效礦物加工機械理論與套用、硫化礦選礦工藝與技術。

(8)武漢理工大學(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與材料系

主要研究方向:建材行業非金屬礦,金屬礦山、非金屬礦山工程設計;金屬礦選礦提鐵降矽、貧赤(磁)鐵礦選礦新工藝、新藥劑、新設備及工業套用,石煤提釩及礦渣綜合利用,非金屬礦高純石英、長石、高嶺土、螢石、藍晶石、磷礦選礦及非金屬礦物材料。

(9)武漢科技大學 (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工與資源環境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礦物加工,鐵粉分選技術

(10)黑龍江科技大學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礦業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分選、潔淨煤技術、石墨加工等。

(11)西南科技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環境與資源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礦物加工,非金屬選礦,複雜多金屬選礦。

(12)太原理工大學(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礦業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分選、選煤廠自動控制等。

(13)遼寧工程技術大學(LiaoningTechnical University)

礦業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金屬分選、非金屬礦加工、礦物材料、尾礦綜合利用等。

(14)山東科技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金屬分選、礦物材料

(15)西安科技大學(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學與化工學院 礦物加工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金屬分選、煤系礦物材料加工、潔淨煤技術等。

(16)河南理工大學(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煤炭分選、潔淨煤技術、碳材料研究、非金屬礦加工、磁選

(17)山東理工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複雜礦石分選技術、礦山環境保護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非金屬礦高純石英、長石、高嶺土、螢石、藍晶石、磷礦選礦及非金屬礦物材料。

(18)華北理工大學(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礦業工程學院 選礦工程系

主要研究方向:礦物分選理論與工藝、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新型礦物材料等。

(19)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

礦業學院 礦物加工工程教研室

主要研究方向:(待補充)

(20)棗莊學院(Zaozhuang University)

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

研究方向:煤化工

(21)南華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核資源工程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待補充)

(還有很多高校,待補充)

國內(科研院所)

(1)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BGRIMM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

礦物工程研究設計所

主要研究方向:選礦工藝、選礦藥劑、礦物材料、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化以及選廠運營及現場技術管理、選礦設備等

(2)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

礦物資源與冶金材料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稀有金屬冶金工藝研究、礦產資源開發及選礦工藝技術,有色金屬冶金提取工藝研究,熔鹽電解技術,海綿鈦、鋯、鉿製備技術,高純鈦、鋯、鉿製備技術,其它高純金屬製備技術,貴金屬化合物製備工程化技術,光學鍍膜、半導體鍍膜、太陽能電池鍍膜等先進鍍膜材料以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3)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

礦物加工

主要研究方向:選礦工藝技術、選礦設備和選礦藥劑,主要從事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非金屬等選礦工藝研究,以及選礦設備、選礦藥劑、工藝礦物學、粉體材料、礦物工程材料等研究

(4)長沙礦冶研究院 (有限責任公司) (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

主要研究方向:紅鐵礦分選技術,複雜硫化礦分選技術、選礦設備、選礦藥劑。

(5)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公司(MCC)(China Metallurgical Group Corporation)

主要研究方向:選礦廠設計、燒結求團廠設計。

國外

(1)維吉尼亞工業學院 [ Virginia Tech (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State University )]

採礦與礦物工程系(Departmet of Mining and MineralsEngineering)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Gregory T.Adel:選礦、數學模型與計算機仿真、過程控制、線上設備。

Gerald H.Luttrell:原生與次生物料處理、環境管理、礦物提取技術。

Roe-Hoan Yoon:原生與次生物料處理、環境管理、資源工程。

(2)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地球與環境工程系(Department ofEarth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Paul Duby:電化學與濕法治金過程、金屬腐蝕、礦物廢料處理與回收。

Ponisseril Somasundaran:礦物加工、套用表面與膠體化學、浮選與絮凝、廢料

回收、聚合表面劑互動作用、生物選礦、廢物微生物處理。

Nicholas J. Turro:表面化學、膠體化學、有機化合物超分子光化學。

Tuncel M. Yegulalp:礦物經濟、礦業系統分析。

(3)科羅拉多礦業學院(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礦業工程系(Departmentof Minings Engineering)

Baki Yarar:浮選、絮凝選礦、提取冶金、細粒處理技術、分選工藝、環境保護。

(4)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礦物工程系(Division of Mineral Engineering,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Dr. Germain Labonte:捕收劑、礦物電化學與表面化學

(5)勞倫廷大學(Laurentian University )

工程學院(School of Engineering)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Lucky M. Amartunga:選礦工程

Turgut Yalcin:選礦工程

( 6 )戴爾豪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

礦冶工程系( Department of Mining and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Dr. L. A. Adorjan:礦物加工、選煤、固液分離。

Dr. Ian Flint:分離處理、浮選、石墨加工、仿真與模型。

(7)密西根工業大學(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礦業與材料加工工程系(MINING & MATERIALS PROCESS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Gary A. Campbell:礦物經濟、運籌學研究。

Jiann-Yang (Jim) Hwang:環境工程、材料加工、選礦、工業副產品回收、礦山控污。

Allan M. Johnson:溶液採礦、生物浸出、礦山水文地質、採礦工程、工業礦物。

S. Komar Kawatra:粉碎作業線上感測控制、脫硫、粉碎工程。

Carl C. Nesbitt:濕法冶金、環境保護、廢物管理、氧化還原化學、電化學。

(8)新墨西哥工業大學(NEW MEXICO TECH)

礦物與環境工程系(Mineral/Environmental Department)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Ibrahim Gundiler:濕法冶金學、礦物加工。

(9)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Tht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James H. Adair:膠體化學、界面化學、溶液化學。

David L. Allara:表面科學、表面化學、界面化學。

(10)南達科他礦業與技術學院(South Dakota School of Mines andTechnology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Casey Allen:商用流體動力軟體、固液互動作用彈性流與動力學模型。

(11)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礦業、金屬與材料工程系(Departmentof Mining, Metal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Dr. James Finch:硫化礦物浮選、污水處理。

(12)諾丁漢大學(Nottingham University)

化學、環境與礦業工程學院(Schoolof Chemical, Environment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 )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Nick Hanking:表面劑、物理/化學互動作用、多相分離動力學。

Nidal Hilal:流膜分離過程、膠體工程。

Adam Johnston:廢物管理與處理、廢水處理、土壤污染與淨化處理、土壤污染

評估、細粒廢物垃圾掩埋。

Warren Jones:過程模擬與控制。

Sam Kingman:工業用微波加熱、岩石破碎、礦物粉碎。

Paul Langston:化工計算機系統、粒子機理。

Nick Miles:細粒選礦、廢物回收、選煤。

(13)帝國理工大學(Imperial College)

地球科學與工程系(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Rod Gochin:選礦。

John Monhemius:礦物與環境工程、濕法冶金、金礦選礦、礦冶工業廢料管理、酸性礦液處理、土壤污染處理、工業生態。

(14)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

Department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研究人員與研究方向:

Jan Dean Miller:表面化學、浮選、黃金選礦、生物冶金、廢紙、廢塑膠回收、

環境保護

(15) 阿貝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

化工與材料系(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學科帶頭人與研究方向:

Zhenghe Xu:礦物與材料加工界面現象、表面界面特性、工業排污處理、細粒分選、油砂處理。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從事礦物(金屬、非金屬、煤炭)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內的生產、設計、科學研究與開發及技術改造與管理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礦物學、選礦學、機械工程、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實驗研究、工程設計方法、生產管理、計算機套用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礦物加工方面的研究、設計與生產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學科內容

主幹學科

選礦學,礦石可選性研究,選礦廠設計。

一般課程

《無機與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普通化學》《礦石可選性研究》,《非金屬礦物深加工》,《燒結礦與球團礦生產》,《礦床學》,《礦相學》,《工程流體力學》、《選礦學》、《礦物學》、《選礦機械與設備》、《礦物加工廠工藝設計》、《礦物加工試驗研究方法》、<技術經濟分析與生產管理》等

實習環節

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專業實驗、計算機套用及上機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安排不少於30周。

專業實驗

礦物成分分析、重力選礦、浮游選礦、磁電選礦、化學選礦、粉體工程、固液固氣分離等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學士

就業方向

主要從事礦物(金屬、非金屬、煤炭)分選加工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內的生產、設計、科學研究與開發及技術改造與管理的工作。礦物加工工程業務人員應獲得以下知識和能力: 1.掌握有關化學、有機化學、電磁學、工程流體力學等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礦物學與岩石學、機械、電工與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3.掌握礦物(金屬、非金屬、煤炭)材料科學的基本知識及材料性能檢測、研究方法及產品質量控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4.掌握礦物加工廠工程設計方法,並具有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

5.具有礦物加工常規機、電設備的事故處理與設備維護的基本知識和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能力。

6.掌握礦物加工過程基礎理論和生產工藝知識

7.掌握礦物加工工廠的設計方法,並具有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和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

8.初步具備技術經濟分析與組織生產管理的能力;

學科特色

磷礦浮選

磷肥是需求量極大又極其重要的化工產品,事關農業發展。少量優質磷資源正在快速消耗,而大量的貧資源從技術、經濟上看尚不能利用,我國很快將淪為磷的進口大國。湖北、雲南等省及雲南磷肥廠都本來都是磷資源大省,但由於選礦技術落後,資源不能利用,面臨著從外省,甚至從國外進口磷礦的困境。又如黃麥嶺、貴溪等磷肥廠已遇到無穩定礦源的難題,不久將會影響產量。在化學礦選礦,特別是磷礦選礦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開發領域,我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本學科已形成了礦化結合、礦環結合的學科特色,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學術影響。在本方向上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磷礦物表面性質與礦物結構、地質成因關係的研究。研究磷礦物的晶體結構、表面性質與礦物可浮性和可加工性的關係,對浮選和制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磷礦浮選藥劑的研製。多年來研製了各種捕收劑、抑制劑和絮凝劑,形成了系列產品,有些得到了工業套用。如承擔省科委的重點項目“磷礦反浮選抑制劑的研究”和“磷礦高效捕收劑的研究”,研製的W-98和OT-1、OT-3已成功用於海口、昆陽磷礦,達國內領先水平;研製的捕收劑W-01被列入全國著名產品,曾獲輕工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開發的WHL-1絮凝劑,99年獲武鋼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重點項目“磷礦常溫浮選工藝研究”研製的增效劑C.Z.S.可使放馬山磷礦浮選溫度由40℃降到25℃,每處理一噸原礦可產生2.4元的經濟效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鎂—矽質中低品位磷塊岩富集技術與工藝開發。從1986年以來,開發完善了適用於處理湖北、湖南、江西、雲南等省的中低品位鎂—矽質磷塊岩的正—反浮選流程、藥劑和配套技術。先後進行了放馬山、保康、大峪口、王集、海口、洗溪等磷礦的連續擴大選礦試驗。“大峪口礦正—反浮選擴大試驗”和“王集磷礦正—反浮選工業試驗”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雲南中品位矽-鈣質磷塊岩浮選產業化研究”項目經鑑定為國內領先水平,是雲南省“省校合作項目”中經費支持力度最大的項目。

4、浮選電化學研究。研究了硫化礦浮選的電化學作用機理和浮選廢水的電化學處理方法。省科委重點科研項目“電化學方法強化浮磷過程研究”,經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學科方向在化工礦浮選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在技術創新、學術水平上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我們研究的項目,很多都是科研院、所未解決或是投產後長期解決不了的難題。如雲南的海口、昆陽等大型磷礦礦石極其難選,雖經多年研究,甚至“八五”國家攻關仍未解決。本學科經數年研究,開發了從流程到藥劑的全套技術,試驗結果不但全面超過省科技廳要求的技術經濟指標,還發揮了我們環境工程的優勢,做到無廢水排放,對發展雲南的支柱產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雲南省科技廳的高度評價。在中國礦協的選礦年會上也引起了高度關注。

礦材料開發

天然礦物的性能最佳化、功能化是提升資源附加值的一條重要途徑。本研究方向以磷礦物和粘土礦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研究:(1)組成結構與材料的環保性能之間的關係;(2)複合礦物材料及成型技術(3)功能礦物材料製備過程中的數學模型。

在對磷礦物結晶化學研究的基礎上,採用各種改性技術製備新型環保材料。湖北省科技廳重點項目“改性磷礦石複合吸附劑的研究”經鑑定達國內領先水平,省教育廳“改性磷礦石處理含鉻廢水”、義大利科學基金合作項目“磷灰石中揮發組份系列演化研究”、省教育廳重大項目“納米磷灰石晶須有機雜化體製備及其在複合材料中的套用”等,均已基本完成準備鑑定。在粘土—磷灰石複合材料的開發研究上,通過交聯、界面活化等新技術製備出膨潤土、累托石等高性能粘土礦物以及與磷灰石的複合材料,可用作填料、催化材料、抗菌材料等。如湖北省基金項目“某些粘土礦物複合吸附劑對磷、酚吸附機理研究”、“累托石抗菌劑材料的製備及其抗菌機理的研究”,省科技廳重點項目“累托石處理工業廢水的研究”,省教育廳優秀中青年人才項目“累脫石抗菌劑的研製”,武漢市重大項目 “納米礦物環境材料開發及處理廢水工藝研究”及“赤峰天然沸石活化工藝及固體乾燥劑研製”等。研究開發礦物環境材料處理工業廢水已經在荊門中試,進展良好。發表的論文有6篇被SCI、EI、ISTP等收錄;獲美國和中國發明專利授權各1項、發明專利申請公開1項。

在上述礦物材料製備過程中,超細、超微粉碎技術尤為關鍵。由於顆粒粒度小,比表面積大,粉碎能耗高,那么,研究粉碎過程中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數學模型對於揭示粉碎機理,提高粉碎效率,降低能耗,實現最佳化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使用價值。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螺鏇分級機數學模型及其在磨礦迴路控制中的套用”和化工部科技發展計畫項目“球磨機中鋼球磨損機理與磨損規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分級過程中的“混雜指數”和“極限混雜數”的基本概念,建立了“粒度特性判據與評價函式”模型,提出了“鋼球磨損複合迭加原理”的新學術觀點,開發了“助磨-緩蝕節能新技術”。研究成果分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二等獎,並被EI、SCI收錄。

本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污水處理方面,已率先套用自己研製的礦物材料進入工業試驗,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開發的粘土礦物複合吸附劑能夠處理多種高、低濃度工業廢水,處理成本低於其它方法,且運行中可以回收廢水中有用組分,推動了粘土礦物在環境工程上的套用,在省內獨樹一幟。與義大利和美國合作的磷礦物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改性磷礦石在重金屬廢水回收處理的專利屬國內首創,已經開始了工業套用研究。本研究方向培養的人才,必將為功能性礦物岩石材料基礎理論研究的發展和材料製備的產業轉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礦物生物

本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理論與技術綜合的學科特色。礦物生物技術是一種綜合利用生物與化工的原理和方法來處理貧、雜礦石,提取貴金屬的先進技術。礦物生物技術具有成本低、污染小、處理對象廣泛(不限於特定礦種)的特點。是未來選礦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該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對開發利用我國大量閒置的貧礦、難選礦及廢棄尾礦資源,控制環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低品位銅礦的生物浸出技術研究。我國銅礦資源以貧礦為主,且零散分布於偏遠地區;這些銅礦如用傳統的選礦—冶煉工藝處理則很不經濟。而我國銅的自給率長期嚴重不足。微生物堆浸或就地浸出工藝具有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簡單等優點。美國等大規模生產實踐證明:貧礦堆浸—萃取—電積是一項利潤極大的產業。開展這項技術在我國地理環境下的套用研究,對利用我國的貧礦資源,緩解我國銅自給不足的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與中南大學合作進行的“863”項目德興銅礦微生物堆浸技術的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

2、難浸金礦的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究。含砷、碳細粒浸染包裹型金礦是世界公認的難選冶金礦。傳統的處理方法是氧化焙燒法、加壓氧化法和化學氧化法。這些方法均存在投資大、生產成本高、有環境污染等問題。生物處理技術可避免這些缺點。我國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均存在大量這類難選冶金礦。生物處理技術將為這類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一條新途徑。我院完成的湖北省重點項目“微生物氧化處理崇陽難浸金礦的研究”,研究了細菌作用下黃銅礦—黃鐵礦—毒砂體系中金的浸出機理,礦物界面性質的變化規律和浮選分離的工藝參數,金的浸出率由46%提高到90%,經省科委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中低品位磷資源的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究。我國磷資源豐富,但資源條件較差,多以中低品位為主,不能直接制肥。若經傳統選礦富集又會使成本大幅度上升,長期困擾我國磷肥工業的發展。滇、黔、鄂有大量的含磷較低的選磷尾礦。利用溶磷微生物直接將這些磷資源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磷肥,試驗表明用該法處理低品位磷礦製成的磷肥可使油菜、小麥增產明顯,為這些中低品位的磷資源找到一條新的利用途徑。

微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套用研究。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套用潛力非常巨大。本研究是礦物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延伸,著重於無機金屬及重金屬污染的治理。傳統的處理方法是中和沉澱法,但存在藥劑消耗大、金屬沉澱不完全、沉澱金屬難回收而且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廢水)等缺陷,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製品如生物絮凝劑可吸收或溶解金屬,從而達到治理污染和回收的綜合效果。生物技術還可以治理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固體廢物、土壤有機污染物等,好氧堆肥、厭氧發酵等方法可達到綜合治理、變廢為寶、回收能源的目的。

二次資源

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資源利用率一直很低,一方面造成經濟效益降低,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更大的壓力。我國在資源開採和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存在很大的利用價值,稱之為二次資源。20年內我國主要礦產的保有儲量將開採完畢,充分利用二次資源已是個戰略問題。國家和地方出台了若干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措施。我國工業經濟由粗放型向環保效益型轉變過程中會有大量科學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這使本學科方向面臨歷史的發展機遇。在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研究方面,開展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含鉻電鍍廢水與鉛冶煉廢水處理、金礦尾礦砂利用、廢舊鋅-錳電池回收等領域已取得可喜成果。如湖北省科技廳、教育廳重點項目“用電鍍廢水回收製備鉻黃”、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從鉻渣中回收鉻黃”,經湖北省科技廳鑑定達國內領先水平,並申請了專利;“用金礦尾砂制建築材料”“用金礦尾砂制微晶玻璃製品的方法”已獲兩項專利,其中“用金礦尾砂制建築材料”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武漢市科技廳下達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鋅錳廢電池碳黑回收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發展歷程

傳統加工

在19世紀,礦物加工本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採礦大學科體系中的組成部分。1900年前後,冶金才從大礦業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選礦才開始逐步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一門工程學科。

早期的礦物加工(選礦)是建立在選礦廠的工藝過程基礎之上的。它本質上是選礦過程的反映,由三大板塊構成:選礦方法(主要是浮選、重選及磁選)、輔助過程(例如粉碎和脫水乾燥等)和選礦過程檢測及控制。因此,具有很強的實用特徵。

20世紀後半葉,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加之高品位、易選礦產資源的逐步枯竭,資源及材料工程領域的各種學科均發生了明顯的調整及變化。例如,冶金學科逐步向材料學科靠攏並轉化。礦物加工也不例外,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和調整,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開採礦石的品位越來越低。以銅礦資源為例,美國的入選銅礦石的平均品位在20世紀30-40年代是!1.5,如今僅為0.6%,個別選礦廠處理的銅礦石,其品位低至0.35%。據估計,品位由1.5%下降到0.5%,選礦能耗將增大1倍,品位的進一步降低,選礦能耗的增長幅度將會更大。問題不僅在於此,隨著入選礦石品位的降低,環境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因為煉出1噸金屬銅,大約需要處理品位為0.5%的銅礦石200噸,而每生產1噸銅礦石,約產出3噸廢石。隨著入選礦石的貧化,尾礦及廢渣的處理將成為制約選礦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使用的各種化學藥劑也對環境產生影響。可以說,當前的礦物加工是處在“經濟—能耗—環境”三角的嚴酷扼制之中。

難選礦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富礦、易選礦資源的耗盡,一系列共生關係複雜、嵌布粒度細微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到了議事日程。這一問題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的大量弱磁性鐵礦因為鐵礦物及伴生礦物嵌布粒度太細(小於10至30μm)而無法有效分選。豈止鐵礦,諸如錳礦、磷礦、鋁土礦等等均有相同的問題。分選技術固然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細磨、脫水等作業也遠未達到成熟的地步。面對嚴酷現實的挑戰,礦物加工學科已經發生並還在發生巨大的調整及變化。一些適合於處理貧礦、複雜礦的技術和直接提取有用成分的技術正在發展套用。

礦物加工的對象已從天然礦產資源擴展到二次資源的回收及利用。各種固體廢棄物,例如尾礦、爐渣、粉煤灰、金屬廢料、電器廢料、塑膠垃圾、生活垃圾乃至土壤都成了加工對象,經過加工又轉化為有用的資源。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開發超純、超細及具有特殊功能的礦物原料及礦物材料。再如特殊功能的石墨、雲母、石棉等非金屬礦物材料,超細金屬氧化物粉體等均需要特殊的、與傳統方法迥異的加工方法,即所謂深加工工藝。

現代加工

事實上,20世紀後半葉,礦物加工工藝已逐步突破了傳統的機械加工的框架。化學提取以及生物工程與機械加工的結合在金屬礦及非金屬礦的加工中早已屢見不鮮。非金屬礦的深加工進一步擴展並豐富了這種結合,例如高嶺土的超聲剝片,石墨及各種層狀礦物的有機及無機嵌層等。

傳統的機械加工工藝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細粉碎及分級獲得越來越多的套用;界面分選方法成為微細顆粒分選的主要手段;壓濾及離心力場在超細顆粒的固液分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各種成型、包裝工藝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礦物加工的任務也發生了變化。礦物加工已不僅是為各種工業提供合格的礦物原料,例如精礦粉或中間產品,而是擴展成了可以生產超純、超細及具有特殊功能的礦物材料以及礦物製品的工業。礦物材料工程主要是以非金屬礦石或礦物為原料(或基料),通過一定的深加工工藝製取具有確定物化性能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器件的技術。礦物材料有著巨大的套用前景,例如,沸石太陽能板,蒙脫石乾燥劑,葉臘石高溫絕緣體及飛彈密封材料,鈉雲母密封材料,羥磷灰石骨骼材料,硅藻土牙模材料,火山岩防火材料等。

進一步分析現代礦物加工工程所包括的單元作業,它們大體包括:粉碎、分級、超細顆粒製備、物理分選(重選、磁電選、光電選、放射選等)、浮選及其他界面分選、化學處理及生物提取、固液分離(沉降、過濾、乾燥)、成型及造粒、氣固分離—收塵、物料貯運,等等。將這些單元作業同冶金工程、化學工程、環境工程、無機材料工程及顆粒技術五大類學科進行比較,如下表(略)所示。分析表便可發現,表中列出的單元作業在六種不同工程領域中有很強的通用性,許多單元作業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看出這六種不同工程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繫及交叉關係。因此,可以說無論從礦物加工工程的歷史發展角度或從上述各學科之間的共同點看,礦物加工與冶金、化工、無機材料、環境工程及顆粒技術這些工程學科領域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特別是顆粒的各種機械加工及處理單元作業,幾乎成為溝通這些工程技術學科領域的共同組成要素。這些工程技術領域的主要不同之處僅在於處理的對象有別。無怪乎在歐洲往往把這些通用的物理加工單元作業統稱為機械加工技術或過程加工技術。在化學工程中機械加工技術與分離技術並列幾乎包括了除化學反應工程外的全部化工單元作業。在礦物加工工程中礦粒的機械加工技術與礦粒的分選技術並列則覆蓋了幾乎全部單元作業。因此,從現代學科體系看,可以認為礦物加工工程是由分選富集技術、機械加工技術、過程模擬控制等三大板塊所構成的。回顧歷史不難看到,礦物加工原本不過是礦業或冶金工程的一個分支,後來由於礦產資源開發及利用的規模迅速擴大才從礦業或冶金工程中分離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如今人們又觀察到學科之間的回歸及交融。隨著礦產資源的貧化及其共生關係的微細粒化,化學處理變得日益重要,而化學處理本是提取冶金的主要工藝過程。當前,提取冶金與化學工程也正在相互交融。現代礦物加工中包括的礦物材料工程或技術,與無機材料工程也十分接近。礦物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渣、尾礦、廢水的治理本身就是環境工程的主要內容,更何況礦物加工技術(包括分選技術)已在環境治理工程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跨學科研究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學科之間的界限趨於交叉融通,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則要求科技界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及應變能力。在這種形勢下,只要不受研究對象的局限,礦物加工技術完全可以在上述多種工程技術領域得到有效的利用,反過來,吸收和利用其他工程技術領域的實際經驗及研究成果又可以促進礦物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礦物加工技術的跨學科研究及套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挑戰和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