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剪

磨刀剪

“磨剪子來戧菜刀”,是現代京劇《紅燈記》開場的一句台詞,也是革命者利用磨刀人的身份做掩護前來接頭的暗號。藝術源於生活,過去,磨刀人真就是這樣吆喝。有的用一種直筒號,吹出“嗚哇嗚哇”的簡單聲調,用以招攬顧客。還有的使用一種響器,就是用六七塊鐵葉重疊串接在一起,用手顛搖,鐵葉互相撞擊,嘩啦作響,以此喚出需磨刀剪的顧客。因為使用刀、剪的多是家庭主婦,聞聲出來磨刀、磨剪子的也多是她們,因此,這種行業的“喚頭”,有的地方稱做“驚閨葉”或“報君知”,磨刀剪的行話卻稱它“搶鐮”。

介紹

“磨剪子來戧菜刀”,是現代京劇《紅燈記》開場的一句台詞,也是革命者利用磨刀人的身份做掩護前來接頭的暗號。藝術源於生活,過去,磨刀人真就是這樣吆喝。有的用一種直筒號,吹出“嗚哇嗚哇”的簡單聲調,用以招攬顧客。還有的使用一種響器,就是用六七塊鐵葉重疊串接在一起,用手顛搖,鐵葉互相撞擊,嘩啦作響,以此喚出需磨刀剪的顧客。因為使用刀、剪的多是家庭主婦,聞聲出來磨刀、磨剪子的也多是她們,因此,這種行業的“喚頭”,有的地方稱做“驚閨葉”或“報君知”,磨刀剪的行話卻稱它“搶鐮”。

流程

磨刀剪的工具很簡單,一條長板凳,板凳的一端釘一個“∩”形鐵鋦,用以頂磨石和插搶刀剪的木托,行話稱為“馬鞍”。馬鞍下邊的凳子腿上,固定一小水桶,裡邊盛水,還有一把小刷子。凳子的另一端搭一條布搭子,內放有搶子、搶刃、小錘子、小砧子,還有一把破布頭。有的是在凳子的這端,固定一個小工具箱,而那一卷布則褂在這頭的凳子腿上,這就是耍手藝的全套裝備。

磨刀比磨剪子簡單,先將刀體矯正平,然後,用搶子搶去鐵鏽,將刃口搶薄,然後用磨石磨鋒利。磨刀是在刃口的兩面磨,磨好以後,刃口朝上,眯起一隻眼一照,看不見刃即鋒利,或用指甲輕輕一碰,刀“吃甲”就算磨好了。

原則

磨剪子則不是將剪子的刃口磨薄,因為剪子刃口是“鑿子刃”,關鍵在於兩隻剪子股兒合在一起是否“合口”。剪子磨好後,要求不咬口、不緊口、不鬆口,剪口不落茬。所謂咬口,就是兩隻剪子股兒合在一起時互相啃刃。緊口則是剪子軸釘得太緊,張合費力。鬆口則是剪子軸釘得太松,剪厚東西湊合,剪薄東西錯口,剪不下來。剪口,是針線活的術語,如:開扣眼,或剪衣服片兒,快到頭時的最後一剪子,即要到位,又不能剪過頭,俗稱“打剪口”。“打剪口”時只用剪子尖部,這就要剪子尖部必須“合口”,剪完後不能落茬,既不能有毛邊,也不能有剪不斷線的毛毛。

要想符合以上要求,首先要將剪子股兒敲正,將刃口磨平,然後關鍵是釘剪子軸兒。評價磨剪子的手藝好壞有句俗話:“有兩手兒沒兩手兒,會搶、會磨還得會釘軸兒。”有的剪子被壓過或受熱,股兒會變形,自己不懂行胡亂釘軸兒,軸也可能釘偏、釘壞,磨剪子的就需要換剪子軸兒。除了剪子股兒敲平、敲正,釘軸兒則要求不緊、不松、不歪、不斜。釘軸兒的手藝,全憑自己體會和經驗:比如,剪子口松時,將剪子軸墊在砧子上,輕輕敲兩下,就緊了。剪子口緊時,手握剪子中間,用錘子輕輕敲軸,即可使剪子口変松。看似簡單,卻有訣竅和技術含量。剪子磨好後,自己認為可以了,交給顧客,讓他們自己檢查。將破布卷遞過去,用剪子剪布頭,再剪線絨毛,剪子的根部、中部、特別是尖部全試過,不落茬,才算合格。

看似簡單的磨刀行,過去叫“高莊行”,也有行規、行話,也有本行崇奉的祖師爺。磨刀人幹活時總是騎在長凳上,這條長凳,行話叫“穿朝御馬”,所以∩形鐵鋦叫“馬鞍”。

為什麼一條長凳敢稱“穿朝御馬”?原來,本行的祖師爺稱為“馬上皇帝”。據說這位皇帝得帝之前,家道貧寒,全部家當只有一條長凳和一塊磨刀石。只好靠給人磨刀來維持生活。後來,他聯合眾人舉旗造反,居然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後來的磨刀人同行就供奉他為祖師爺,牌位上寫“馬上皇帝之神位”。逢年過節虔心供奉,人前談起也頗自豪,可細問皇帝出自哪朝,姓甚名誰,卻又都搖頭說不清了。

雖然,磨刀剪也算一門手藝,但因設備簡單,手巧人一學即會。所以過去農閒或逢年過節,一些手巧的莊稼人也紛紛操就此業。和其他走江湖的受苦人一樣,有一位各業共尊的祖師——范蠡。

現在,還有磨刀剪的手藝人,走街串村,不再扛著木凳步行,改騎腳踏車了,木凳上的一端安裝上了一台小型手搖砂輪代替了“搶子”,招呼顧客的“喚頭”則用上了乾電池的高音喇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磨刀剪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