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閃

碳閃

碳閃,是一系列核聚變反應,發生在大質量恆星的核心(恆星誕生時候至少是8個太陽質量),過程將碳結合到其他元素中。 它需要高溫(> 5×108 K或50 keV)和高密度(> 3×109 kg / m3)。

核聚變反應

主要的反應如下:

碳閃 碳閃

反應產物

通過考慮兩個相互作用的碳原子一起形成Mg-24核的激發態,可以理解這一反應序列,然後以上述五種方式之一衰變。前兩個反應是強放熱的,如釋放出的大的正能量所表明的,並且是相互作用最常見的結果。第三個反應是強烈的吸熱,如大的負能量所示,表明能量被吸收而不是排放。這使得它在碳燃燒的高能環境中不太可能,但仍然可能發生。 但是這種反應產生的幾個中子很重要,因為這些中子可以與大多數恆星中存在的重核結合,在s過程中形成更重的同位素。

可能預期第四個反應是從其大量能量釋放中最常見的,但實際上它是很罕見的,因為它通過電磁相互作用進行 ,因為它產生伽馬射線的光子,而不是與前兩個反應一樣利用核之間的強力。核子看起來比他們對這種能量的光子大得多。然而,當這種反應中產生的Mg-24是碳燃燒過程結束時留下的唯一的鎂,因為Mg-23是放射性的。

最後一個反應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它涉及三個反應產物。

由第二反應產生的質子可以參與質子 - 質子鏈反應或CNO循環,但也可以被Na-23捕獲以形成Ne-20加上He-4核。 事實上,第二反應產生的Na-23的很大一部分用盡了這種方式。在9和11個太陽質量之間的恆星中,在恆星進化的前一階段已經通過氦氣聚變產生的氧(O-16)能夠很好地在碳燃燒過程中生存,儘管其中一些被用來捕獲He- 4核。 因此,碳燃燒的最終結果是主要是氧,氖,鈉和鎂的混合物。

兩個碳原子的質量能量之和與鎂核的激發態相似的事實被稱為“共振”。沒有這種共振,碳燃燒只會發生在高出一百倍的溫度。這種共振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仍然是研究的課題。類似的共振增加了三重α過程的可能性,這是造成碳原始生產的原因。

恆星演化

在氦進行聚變過程中,恆星建立了富含碳和氧的惰性核心。惰性中心最終達到足夠的質量,由於引力而塌縮,而氦燃燒逐漸向外移動。惰性中心體積的這種降低將溫度升高到碳點燃溫度。這將提高核心周圍的溫度,並使氦氣在核心周圍的殼體內燃燒。 在這外面是另一個燃燒氫的殼。所產生的碳燃燒從核心提供能量以恢復星的力學平衡。但是,平衡只是短暫的;在25個太陽質量的星星中,這個過程將在600年內消耗核心中的大部分碳。這個過程的持續時間根據星的質量而有很大差異。

低於8-9的太陽質量的恆星不能達到足夠高的核心溫度來燃燒碳,而是在氦閃後,以碳 - 氧白矮星結束生命,輕輕地拋出行星狀星雲的外殼。

在具有8到11個太陽質量的恆星中,碳氧核心處於退化條件下,碳燃燒發生在碳閃中,持續時間只有幾毫秒,並破壞恆星核心。在這種核燃燒的後期階段,它們發展出巨大的恆星風,其迅速地將行星狀星雲的外部拋出,留下約1.1個太陽質量的O-Ne-Na-Mg白矮星核心。核心永遠不會達到足夠高的溫度,以進一步融化燃燒比碳更重的元素。

超過11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在非退化的核心中開始碳燃燒 ,一旦惰性(O,Ne,Na,Mg)核的收縮使溫度充分升高,碳耗盡後進行氖氣燃燒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