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生態示範區

示範意義1、碭山縣在惡劣的自然生態條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具有強勁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的生態系統,全縣經濟、生態、社會因此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碭山縣依據資源特色,選擇了以生態農業為主多方面綜合的示範區建設道路。 3、碭山縣在生態示範區建設實踐中,摸索出了多種實用生態技術模式,在同類地區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簡介

轄5鄉14鎮,11個國營果林牧場,幅員1193平方公里,果園面積5萬公頃,耕地面積5.9萬公頃,其中碭山酥梨面積3.3萬公頃。總人口86.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5.86萬人,是個以碭山酥梨生產為特色的農業縣。碭山縣區位條件優越,東距蘇北重鎮徐州市80公里,西距河南商丘市70公里,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縣境中部,京九、京滬鐵路擦肩而過,自古即是徐淮地區的交通要道和物資集散地。改革開放以來,碭山縣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是全國對外開放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科技創先先進縣和農業產業化試點縣。 2009年被命名為生態示範區。

內容與特色

在1855年以前的六百多年裡,黃河流經碭山並多次泛濫、淤塞和改道,最後在縣域內留下了一條46.6公里的廢河道。由於受黃河的影響,全縣沙土、泡沙土占國土面積的60.96%,鹽鹼土、瓦鹼土占國土面積的10.03%,而解放初期全縣林地面積僅有2089.1公頃。漫天風沙,遍地鹽鹼,生態環境極端惡劣,人民缺少最基本的生存環境。碭山縣生態建設從治理風沙、鹽鹼、改善生存環境考慮,從栽植以碭山酥梨為主的果木經濟林入手,取得顯著成績,不僅牢牢鎖住了沙龍,改良了鹽鹼地,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建立起了以碭山酥梨生產為支柱的國民經濟體系。近年來,通過大力開展果園生態建設,積極實施黃河故道自然保護綜合開發、碭山酥梨無公害生產加工等11項重點生態工程,初步建立起了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結構,以無公害碭山酥梨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重要內容的國民經濟體系開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目前,全縣林木覆蓋率高達52%,昔日惡劣的生態環境已得到根本改善,一度是人跡罕至、悽慘荒涼的黃河故道,現在已成了綠波蕩漾、花果飄香的果海綠洲。

示範意義

1、碭山縣在惡劣的自然生態條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了具有強勁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的生態系統,全縣經濟、生態、社會因此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國內一些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碭山縣進行的探索和實踐是積極和成功的。
2、碭山縣依據資源特色,選擇了以生態農業為主多方面綜合的示範區建設道路。建設中特別注重生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突出了以碭山酥梨為主的水果、瓜類、大棚菜生產並使之形成了產業化經營格局。這不僅促進了農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走出了一條主要靠農業致富的路子。這在廣大平原地區,在沒有工業資源優勢的地區可資借鑑。
3、碭山縣在生態示範區建設實踐中,摸索出了多種實用生態技術模式,在同類地區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建設成效

碭山縣生態示範區建設成效主要是三個改善、四個發展和五個提高,即農業基礎、農業環境、農業產業結構顯著改善;生態農業、生態型工業、水果產業化、系統生態環境得到有力發展;全民生態意識、生態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第一、二、三次產業構成由54.7:25.4:19.9調整為44.1:30.1:23.8;財政收入2.2億元,提高113%;農民人均純收入1944元,增長42.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