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南宋辛棄疾詞作。選自《稼軒長短句》。

詞作概況

【作品名稱】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破陣子——詞牌名)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辛棄疾
【作品體裁】

寫作背景

辛棄疾21歲時,就在家鄉歷夸(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閒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該詞是作者失意閒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激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整首詞抒發了作者壯志未酬,英雄遲暮的悲憤之情。

詞作原文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挑(音:tiǎo)麾(音:huī)炙(音:zhì)弦(xian)塞(音:sài)的(音:dí)弦(xián)

詞作譯文

醉意中把燈撥亮抽出寶劍細看,夢醒來營房裡號角響成一片。官兵們都分到了將軍獎給部下的燒肉,各種樂器齊把邊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馬肥的季節,戰場正在閱兵。 烈馬賓士好似的盧馬一樣飛快,箭發弦動響聲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爭取生前死後都留下為國立功的勛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髮斑斑不能報效朝廷。

重點字詞注釋

① 醉里:醉酒之中。
② 挑燈:點燈。 看劍:是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
③ 夢回:夢醒。
④ 角:古代軍隊中用來發號令的號角。
⑤ 吹角:軍隊中吹號角的聲音
⑥ 連營:連線一起駐紮的軍營
⑦ 分:分配。
⑧ 麾下:指部下。麾:軍旗
⑨ 炙:烤肉。
⑩ 八百里:牛名。《晉書·王濟傳》、《世說新語·汰侈》都記載八百里駁(bó),亦兼指連營之廣,語意雙關。
⑪ 五十弦:本指瑟,古時最早的瑟為五十弦。這裡泛指軍中樂器。
⑫ 翻:演奏。
⑬ 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
⑭ 沙場:戰場。
⑮ 秋:秋季,秋天。
⑯ 點兵:點兵,檢閱軍隊。
⑰ 作:象,如。
⑱ 了卻:完結,完成。
⑲ 的盧:一種性烈的快馬。相傳劉備在荊州遭遇危難,騎的盧馬“一躍三丈”,脫離險境。
⑳ 天下事:此特指恢復中原之事。
21 霹靂:驚雷,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22 贏得:博得。
23 生前:活著的時候。
24 身後:死後。
25 可憐:可惜。

詞作詞牌

【破陣子】
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陳暘《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按:《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所創大型武舞曲,震驚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有一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詞作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聲韻 ▲仄聲韻)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 。

詞作賞析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一首詞。陳亮是一位愛國志士,一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畫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像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上片描寫在一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里的夜與曉,“醉里挑燈看劍”一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里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次句“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上句是看,此句是聞。接下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晉書》載: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瑩其蹄角,王濟與王顗賭射得勝,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軍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隱詩:“錦瑟無端五十弦。”這詞里的“五十弦”,當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指演奏。“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厄,的盧馬載著他一躍三丈,越過檀溪(《三國志·先主傳》引《世說》)。“作”,作“如”解。“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關心的大事。末句一結,卻轉到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志無從實現的悲憤。這一轉折,使上面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後一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後一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辛棄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也同樣是陳亮的悲憤。
辛棄疾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宗師。在這首詞中表現的藝術風格有兩方面:一是內容感情的雄壯,它的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這首詞結構布局的奇變。一般詞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別寫景和抒情,這個詞調依譜式應在“沙場秋點兵”句分片。而這首詞卻把兩片內容緊密連在一起,過變不變(過變是第二片的開頭)。依它的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一意,末了“可憐白髮生”一句另為一意。全首詞到末了才來一個大轉折,並且一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像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幾十個字。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於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決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
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