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撈越

砂撈越

砂撈越Sarawak,也叫沙撈越、砂拉越,是馬來西亞13個州中面積最大的州。砂撈越不僅有赤道的天氣(旱季和雨季),還有大自然賜與的天然熱帶雨林,更有多彩的民族和熱情似火的雨林文化。

簡介

馬來西亞行政地圖馬來西亞行政地圖
砂撈越Sarawak,也叫沙撈越、砂拉越,是馬來西亞13個州中面積最大的州,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占馬來西亞全國面積的37.5%,總人口240多萬,位於東馬來西亞的婆羅州島(Borneo)北部,北臨南中國海,東北與汶萊接壤,南與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交界。砂拉越州下轄11個行政省份:古晉,哥打三馬拉漢,斯里阿曼,木中,泗里街,詩巫,加帛,民都魯,沐膠,美里及林夢。古晉市(Kuching)是砂拉越州的首府及行政中心。

簡史

在15世紀,砂撈越成為汶萊王國的一部分。1837年,砂撈越因人民反抗沉重賦稅爆發了鬥爭,1841年,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魯克協助平定暴亂,被汶萊王國委任為砂撈越的統治者,由此形成了“布魯克王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砂撈越曾於1946年被日軍占領,日本投降後,砂撈越成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9月16日,砂撈越與馬來亞聯邦、新加坡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並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

犀鳥之鄉

砂撈越的犀鳥砂撈越的犀鳥
犀鳥是一種奇特而珍貴的大型鳥類,體長70-120厘米左右,有的僅嘴的長度就達35厘米,占了身長的1/3到一半,犀鳥以其嘴基部的骨質盔突而著名,寬扁的腳趾非常適合在樹上的攀爬活動,眼睛上長有粗長的眼睫毛。犀鳥的頭上長有一個銅盔狀的突起,叫做盔突,形狀好像犀牛的角一樣,故而得名犀鳥。雖然犀鳥的嘴巴看起來很笨拙,實際上非常靈巧。剝開堅果,輕而易舉;採摘漿果,輕巧自如;捕捉獵物得心應手。犀鳥飛翔時翅膀發出很大的聲響,猶如天上飛過飛機,停落在樹頂時,不時地發出響亮而粗歷的鳴叫聲,連續不斷,能傳出很遠,如同馬嘶一般,使人聯想起莊子“逍遙遊”中“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的詩句。

州徽

砂撈越州州徽砂撈越州州徽

砂撈越州州徽,一隻犀鳥展翅的圖案,在翅膀及尾巴上的13根羽毛象徵著馬來西亞的13個州。翅膀下兩朵紅花是馬來西亞的國花扶桑(又名朱槿、佛槿、大紅花、扶桑牡丹)。

多彩的民族

砂撈越不僅是犀鳥的故鄉,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還生活著20多個少數民族。包括達雅族、比達友族、馬蘭諾族、加央族,肯雅族等,最大的族群“達雅族”分成兩族,即伊班(海達雅)及比達友(陸達雅),各民族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獨特的文化傳統。
從人口數量上看,伊班人(及其他少數民族)、華人和馬來人是目前砂州人口較多的民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習俗的人們在同一塊土地上和諧共處,使砂撈越成為了各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也構成了砂撈越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華人

中國與砂撈越交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那時就有人從中國到婆羅州島經商。據記載,明朝鄭和的船隊曾兩次到過婆羅州。到了清朝,中國人從福建、廣東、海南等地到婆羅州墾荒,目前砂州華人約占全州人口26%,主要是廣東、福建、客家、海南、潮洲人的後裔。在砂州首府古晉市,華語成為了最常用的語言之一。近年來,隨著中馬兩國各領域友好關係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其他族裔開始學習華語。筆者剛到古晉時,常為當地少數民族會說華語感到驚訝,而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在華人的春節期間,其他民族的人們也和華人一起慶祝新年,而其他民族的節日也一樣會出現各族同慶的情景,這也正是砂州各民族和諧共處的寫照。

走向現代化

砂撈越的熱帶雨林砂撈越的熱帶雨林
由於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砂撈越經濟長期以來對自然資源依賴程度較高。自上世紀80年代起,砂撈越開始經濟轉型,大力實施經濟多元化和工業化。經過多年持續努力,現在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在該州經濟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與這些努力息息相關的就是砂撈越州的再生能源走廊。
砂撈越再生能源走廊簡稱SCORE,是Sarawak Corridor of Renewable Energy的縮寫。該計畫是砂州政府按照第九個馬來西亞發展計畫和第三個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綱要的要求於2008年正式建立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砂撈越州占地約7萬平方公里、長度為320公里的中部地區開發可再生能源——水電資源和其它能源開發工業,推動砂州經濟成長速度,提高砂州人民生活水平,在2020年使砂州經濟達到發達地區水平。砂州中部地區能源極為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水電、煤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該計畫將帶動本地區相關工業、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研發能力以及整體經濟的巨大發展,並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