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江西九江]

石鐘山[江西九江]

石鐘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境內,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長江沿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他撰寫的《石鐘山記》聞名天下,與石鐘山相得益彰。石鐘山傲然屹立於長江之岸,鄱陽湖之濱,風景雄奇秀麗。它猶如一把鐵鎖掛在湖口縣門前,號稱“江湖鎖鑰”,自古即為軍事要塞。登至山頂,可遠眺廬山煙雲,近睹江湖清濁。鄱湖人余亞飛詩稱:“鄱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長江、鄱陽湖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水渾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陽湖上一大奇景。

基本信息

簡介

石鐘山蘇軾像石鐘山蘇軾像
石鐘山位於九江市湖口縣雙鍾鎮,據鄱陽湖口,臨長江之濱,其臨湖瀕江之面,懸崖峻峭,“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三面有水、一面連陸,形如半島之狀。

石鐘山歷史悠久,其得名由來,據北魏酈道元說,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其聲若鍾;唐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巨石相擊之聲,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鐘。為解決此謎,北宋文學家蘇軾親自乘舟考察,發現絕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縫,風浪衝擊洞穴,發出鐘鳴般的聲響,謎底終於揭開了。蘇軾為此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石鐘山就更揚名中外了。

石鐘山分上鐘山下鐘山,上面南臨湖、下向北瀕江,上鐘山奇石突兀,層林疊翠,有古仙洞英雄石等勝跡,下鐘山危崖聳峙,樓閣參差,從氣勢恢宏的山門入,沿林間石級小道,迂迴而上,沿途可經石鐘亭、“江天一覽亭”、船廳,之後經船廳往下,經壁、洞、橋、隙,可見東坡當年月夜泛舟處——泛舟亭,距亭不遠,有一個石鐘洞,可聽東坡所寫的“窾坎鏜鞳之聲”,甚為妙絕;另外,山間還有懷蘇亭、半山亭、紺園、歸去亭、“報恩慈林”、浣香別墅等名勝遺蹟。

石鐘山屹立於長江鄱湖之濱,山臨水、水繞山,風景雄奇秀麗,登高可遠眺廬山煙雲;又可近睹江湖清濁,鄱湖人余亞飛詩稱:“鄱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長江、鄱湖水的匯合處,界線分明,一邊渾濁,一邊清澈,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延綿20多公里,堪稱一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兩座鐘山又以下鐘山較勝,山上怪石林立,江邊石洞眾多,歷史上早已成為旅遊勝地,亭台樓閣,迴廊曲折,名篇手書,古蹟甚多。主要名勝古蹟有懷念蘇東坡月夜泛舟探石鐘山的懷蘇亭、紀念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棄官歸田的歸去亭及江天一覽亭、半山亭鎖江亭臨江塔、紺園、船廳、報慈禪林、太平天田遺壘同根樹等三十餘處。石鐘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地勢險要,素有“江湖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在此曾發生過多次大戰,如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之戰、太平天國石達開與曾國藩之戰等,現仍存有太平軍營房壁壘遺址——太平遺壘

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景觀。她像一座玲瓏剔透的天然美景聳立在鄱陽湖長江交匯的九江市湖口縣雙鍾鎮。

自古有上下石鐘山之分,其南臨匡廬,北鎮長江,俯瞰鄱陽湖,煙波浩淼;眺望長江,白浪滔滔,江湖交匯,水分兩色,天然匯成了一幅壯觀奇妙的《涇渭圖》,天工造化,嘆為觀止。

現開放的下石鐘山,海拔57米,全山面積為九萬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紀冰川遺蹟,控江扼湖,為“八省通衢”集亭、台、樓、閣、塔、榭、舫、廊等20多種古典建築為一體,是典型的江南園林。聯合國專家稱石鐘山集風光、古蹟、名勝、園林於一身,堪稱世界之最。

歷史

宋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父子月夜乘小舟訪探石鐘山,則認為山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 ,並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

形成原因

石鐘山[江西九江]石鐘山[江西九江]

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的西北面,巍然聳立著石鐘山。它雖然高不過70餘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
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鍾,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
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m。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
石鐘山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其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因長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蝕,而形成了奇特的溶岩地貌;特別是山的下部受到江水湖水及地下水的沖刷溶蝕,其山體下部幾乎被掏空,呈中空之狀。
另外,山體外形上尖下圓,孤峰處於江邊湖畔的平原上,宛如洪鐘覆地。山下石鐘洞,乃穹形溶洞,當長江水與鄱陽湖水灌注溶洞之內,風興浪作,水波連續猛烈地衝擊洞頂與四壁,砰訇之聲迴環四起,餘韻綿綿,尤以物擊鐘,聲布四方。大自然造就了石鐘山形的奇特,聲的奧妙,色的絢麗,在天地間增添了一塊瀟瀟灑灑令人銷魂的福地。尤其是它的“鐘聲”,讓人驚奇,這“鐘聲”的境界,在於一個“空”字。這“空”聲是來自洪荒時代的聲音,悠遠峻冷,天地震驚。這聲音帶著鐵質,帶著峻冷,經過歷史的打磨,竟變成一部活的歷史。

主要景點

石鐘山[江西九江]石鐘山[江西九江]

昭忠祠
建於石鐘山頂。清鹹豐八年(1858)彭玉麟等奉上諭建造,是石鐘山的主體建築。祠分前廡後廡,面對江湖,視野開闊。曾國藩、彭玉麟均有記,並手書碑刻,曾、彭等若干人為祠撰寫的長短聯達百餘幅。祠前辟有廣場,祠兩側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內新創編鐘古樂演奏項目,所用編鐘系按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編鐘仿製。
英雄石
在上石鐘山麓,昂踞岩石之巔。相傳為明代朱元璋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交戰時,用槍挑放於此。石上,至今還留存著槍剌的痕跡。
碑廊
從綠蔭深處至鎖江亭,沿長廊壁間,陳列著歷代與石鐘山有關的名家簡介、浣香別墅、唐魏徵手書碑刻及全山宋、元、明、清歷代碑刻及石刻,列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花廳
位於石鐘山全山最高處,又名六十本梅花寄舫,四周原有梅花60株。
上諭亭
位於石鐘山之北面,為兩層八角,又名八角亭。原在通濟門(北門)內孝感坊。清乾隆五年(1740)建,鹹豐四年(1854)兵毀。鹹豐七年(1860)彭玉麟建亭於此,立上諭碑,亭名及碑文為曾國藩手書。
桃花澗
又名漁人精舍,取意陶淵明《桃花源記》。洞內有三個不同的“夢”字,為彭玉麟手書。
浣香別墅
位於石鐘山西北面。前後兩幢,前幢名聽濤眺雨軒,後幢名芸芍齋。前中有空院。中院兩廊牆壁鑲嵌有唐代魏徵、宋代蘇軾、黃庭堅、清代鄭板橋、彭玉麟、賀壽慈等名人碑刻。
忠烈祠
又名太平遺壘、昭忠祠,位於石鐘山之西北面,左為報慈禪林,右為浣香別墅。太平軍駐此期間,曾在此建有營房堡壘,失敗後,改建為昭忠祠。1956年,為還歷史本來面貌,改名太平遺壘。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祠中現為歷史文物陳列館。
報慈禪林
位於石鐘山忠烈祠西面,由僧房、戲台、大雄寶殿、海島、前院、後院組成。始建於清鹹豐八年(1858),是彭玉麟為報答慈恩請僧侶誦經敬佛之所。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大雄寶殿原有佛像及殿和海島,均早毀。1980年修復,重塑觀世音菩薩供奉殿中及殿後蓬萊仙島等仙佛塑像。

命名

關於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
(一)風水聲如鍾,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
(二)石聲如鍾,由於此山是石灰岩質,內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音。唐代李渤持此說。
(三)山形如鍾。《石鐘山志》記載:“上鍾崖與下鍾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鍾。”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說,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鐫“丹房”二字,且多小詩,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小憩千年人不識,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鍾覆地。故得鍾名。

石鐘山記

原文:

石鐘山[中國名山]石鐘山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交通信息

1、可以乘坐(銅九鐵路)火車至湖口站下,然後換乘公車;
2、可以在九江市乘船輪渡至湖口縣渡口下,船費20元;
3、可以從九江站打計程車至湖口縣大中路下,車費約120元;
4、可以在九江汽車站乘坐大巴汽車至湖口汽車站下,車費13元;
5、自駕可以走G56杭瑞高速公路、S20彭湖高速公路(湖口收費站出口下),然後沿石鐘山大道—三里大道—雲亭路—大中路—登山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