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風景旅遊區

石竹山風景旅遊區

石竹山位於福清市城西東張水庫之畔,因山石嵯峨,竹松蒼翠而得名。最高峰海拔534米,景區面積2平方公里,山峰嶙峋、峻峭,奇崖幽洞甚多,有紫磨、獅子、象王、狀元、龍女諸峰,鶴影、雙鯉、棋盤、伏虎、羅漢等奇石和紫雲、通天、桃源等岩洞。勝景有一線天、二塔、三岩、四泉、五仙、七峰、十二石。1980年後旅外華僑捐資重修,並修建了山門大道、仙人台等。石竹山山下東張水庫碧波萬頃,與石竹山相輝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簡介

 石竹山狀元峰半山腰的石竹寺,由九仙閣、玉皇殿、伽藍殿、文昌閣、土地廟、觀音堂、石佛宮等組成,建於唐大中元年(874),建築精美。相傳漢武帝時,福州何氏兄弟曾在此修煉成仙。至今還傳說只要心誠意善,在寺中的九仙樓上住一宿,做個好夢,心中夙願便能實現。

發展歷史

石竹山座落在福清市西郊十公里處,屬閩中戴雲山余脈西山山脈南段,主峰狀元峰海拔534米,這裡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年均氣溫保持在19.7℃。此山石能留影常來鶴,竹欲摩空盡作龍,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勝鼓山之譽,為我省道教名山。
明朝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於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六月中旬慕名遊覽石竹山中記敘:聞宏路驛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勝,亦為九仙祈夢所,閩有春遊石竹,秋遊九鯉語,雖未合其時,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勝遂行。
岩石最勝,山間有紫雲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化龍窩、鶴影石、蓬壺石、鴛鴦石、棋盤石、龜蛇石、蟠桃石、穴竇、洞天等奇岩怪石,天然石景。

特徵

祈夢之所,是石竹山宗教文化一大特色,山南麓半山腰懸崖峭壁上構築著橙瓦紅牆結構精巧的古建築群,宛如空中樓閣,蔚為奇觀,古殿閣前蹬道蜿蜒,東側方纜車徐動,人來客往,香菸裊裊,這就是聞名遐爾--石竹山道院,祈夢之所九仙樓穩掛正中。石竹山道院始建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名靈寶觀,後改變 石竹寺,兼容釋儒文化,由仙君樓、觀音殿、文昌閣等組成。道院內供奉著主神為漢代何氏九仙君,有著歷史悠久,美麗動人的祈夢、為民消災賜福的傳統夢文化活動,千餘年來經久不衰。道釋儒文化更受文人學子所喜愛,山上至今保留著宋淳化以來的摩崖題刻數十餘處,宋代朱熹、明代葉向高、王世懋、謝肇浙、清末陳寶琛等均為石竹山留下珍貴的題刻、詩作等。
登石竹仙山,臨石峰竹雨;乘款款纜車,贊湖山一色;進仙宮殿群閣,祈九仙之夢,看桃園世界,睹巨鯉風彩;閱對賢遺蹟,悟人生奧妙,可謂其樂無窮了。石竹山風景區歡迎各界人士前來觀光遊覽,盡情領略江南道教聖地和大自然的玄妙神機。 福清市宏路鎮西側的石竹山,是我省著名的風景旅遊區。素以“雅勝鼓山”而稱譽全省。石竹山方圓13多平方公里,由白堊晚期灰成岩組成,山岩節理髮育,剝蝕強烈,形成了許多奇峰怪石。其主峰天子峰,拔地而起,海拔高630米,鶴立眾峰之上,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峰頂常年白雲繚繞,危崖絕壁,氣勢磅礴。登上山頂,仿佛置身雲端,頓覺眼開胸闊,心曠神怡,環望四周,諸峰林立,爭雄鬥奇,千姿百態,峰峰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拱月,天造一處“群峰捧聖”、“百鳥朝鳳”之奇觀。加之造山運動時,崩塌的塊石滾疊成眾多的石洞,終於形成了今天遊人看到的石竹山峰岩、洞穴的神秘氣氛。石竹山東臨大海,氣候溫和,雨水充沛,並多奇花異草,名貴林木。氣流、山體與海洋的相互作用,又常常形成雲海、嵐光、海市蜃樓等奇特的景觀。故世人視石竹山為“神窟仙宅”、“靈異之府”。這就是歷代道家方士尋仙、修道平共處的理想之地。明《八閩通志》對石竹山是這樣記載的:“在永壽里。山形峭拔,其巔有石巍然,上粘蛤蠣殼。山不其多竹,惟竹根盤錯,當春夏之交,飢者多於此采筍以濟,然欲多則不可得,號濟貧筍,故名石竹山”。
唐時,石竹山出現佛教寺院,宋淳熙《三山志》卷36在福清縣“僧寺類”條目載:“靈鳳院------大中元年(867)置。石竺院,修仁里,同年置。”大中為唐宣宗年號。明《八閩通志》卷75在福清縣“寺觀”條目載“石竹寺”“在縣西北修仁里。唐大中元年建。見存。”可見石竺院即石竹寺。但道教在石竹山建立也很早,清〈〈福清縣誌〉〉卷宗15“仙釋”條目載:“林炫(玄)光。朱梁時、嘗煉丹於石竺山。後舍宅為仙井寺,以產業入靈寶觀。丹成騎虎白日上升。觀之後有仗虎岩。”據〈〈八閩通志〉〉載:“仙井寺。唐大順二年(891)(------在永壽里)”。從林炫光“後舍宅為仙井寺,以產業入靈寶觀看,靈寶觀的建立時間應不遲於唐大順二年(891),這距石竹寺的建置(847)僅遲44年。看來從晚唐以後,石竹山就已經是佛道共處的場所。南宋時,林希逸〈〈游石竹山半山亭〉〉詩中有句云:”欲知佛境界,須上至山頭“,足可說明石竹山佛教信仰十分活躍。不過,南宋以後,何氏九仙的祈夢信仰開始興起,元明以過,極為盛行。元至正年間授福清州知州的林泉生的詩云:”鶴來仙已去,誰料虎能飛,怨入青山骨,千年永不歸“。至明代,石竹山道教以何九仙的祈夢信仰更風行全省。明何喬遠的〈〈閩書-方域志〉〉載:“石竹山------何氏九仙所游也。皇朝王世懋遊記:“閩人祈夢,以秋往九鯉湖,以春往石竹。石竹是九仙離宮,為行春治所耶。”值得注意的是,〈〈閩書〉〉在“石竹山”條目中只書“石竹是九仙離宮”,隻字未提石竹山的佛教,可知明時石竹山佛教民經衰微但並未消失,清代和民國,仍有僧人主持寺事,然而其聲名遠不如何九仙祈夢顯赫。至今民間還傳著林真君曾在石竹山煉丹為鄉人治病,丹成“騎白虎升天”的故事。山上尚留有虎跡岩、丹井等遺蹟,以及何氏兄弟九人煉丹湖畔,丹成鯉食,俱化為龍,各乘一鯉仙去的許多奇聞軼事。由於林真君和何九仙蹤跡奇幻,內煉有成,寒署不侵,具有先知、神行等奇異功能的得道仙家,所以為歷來欲求成仙的方術,道士們所欽佩、所崇仰,從而使石竹山成為數百年來道徒們以及善男信女信仰林真君和何九仙的一處重要聖地。全盛時的石竹山,其主要建築有:玉皇殿、土地廟、真君宮、九仙觀、白雲精舍、方昌閣、觀音堂等。儘管石竹山目前雖然已演化為道、佛、儒三教共處的道場,但從建築的選址、布局等完全可以看出石竹山仍屬於道教建築的文化特徵。

文化特徵

道教淵源於先秦,形成於東漢,擴展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分衍宗派於金、元,明漸趨減弱,清以後顯然衰微。演化1800多年的歷史。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其信仰闡揚的“道”、“德”為基本的教理,“道”是宇宙的來源,是天、地、人的主宰者,取這種要源的本性,便是“德”。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道”,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土之元”。道教以其“三寶”,即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為其教旨。
道教所奉的經書,包羅甚廣,有經戒、科儀、符錄、煉養,也有道家的哲學及自己的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子典籍。是祖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重要部分。道教綿綿相傳,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民眾生活都有著重大影響。
道教的方術,有卜巫、占星、董術、祈禱、咒術、神符、驅鬼、祭祀等儀式。道教的長生不老術,辟穀、服餌、調息、導引、房中等方面。因此道教樂生、貴生,而不是以生為苦。它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今生的長生不老,不死,得道成仙,而不是寄望於來世幸福或死亡的靈魂升天。如何實現這一理想?道教的修道方術有內養、外養和房中術三個方面。內養指按一定的方法,運用人體內固有的精、氣、神的力量,來達到長生和成仙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修煉內丹,以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為藥物,運用“神”進行燒煉,使“精”、“氣”、“神”三寶合一,凝而不散,結丹成仙。強調修煉,“清淨無為,息心去欲,性淡自然,養氣安神”等心理要求。因此,道教建築的選址非常傾向於人煙稀少的野山峻岭,以利於在大自然中修身養道。“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故五代梁時,福建邵武人林炫(玄)光就是看中這塊山勢挺拔峻峭,山頂石柱聳立,岩石嶙峋,怪壑奇絕,人跡罕至的“凌空翠壁形如削,掛樹蒼騰勢欲飛”石竹山這塊風水寶地,在這裡修身養道,砌爐煉丹,丹成“騎虎升天”,現在還留有虛跡岩、丹井等遺蹟,繼之何氏九仙亦在此顯靈。石竹山便成為福清道教的起源地。
道教的建築物是中國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循著這條土生土長的、用幾千年中華文化堆積起來的漫漫長堤去追求探索,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我們民族的理想、信仰、追求以及愛和憎的思維方式,乃至世界觀、宇宙觀的發展變化的軌跡。在建築的特徵上,也同樣表現出了其哲學思想和險峻、縹緲、渲染宗教的意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