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塢

二世福族,後居石炭塢。 ”《鹿氏宗譜》載:“一世慶仙、子四,生於元,卒於明。 ”明萬曆十六年《淄西畢氏世譜》載:“吾祖先代當金、元兩朝時,自棗強來居顏神之石炭塢。

《崔氏族譜》載: “吾祖系出城北石馬莊。始祖諱汝正,為避金兵之亂,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開目,始復舊居。二世福族,後居石炭塢。”《鹿氏宗譜》載:“一世慶仙、子四,生於元,卒於明。自明洪武七年由冀州棗強縣遷居山東益都縣西南界,即今博山。長支鋼祖第一門住石炭塢。”明萬曆十六年《淄西畢氏世譜》載:“吾祖先代當金、元兩朝時,自棗強來居顏神之石炭塢。” 明嘉清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縣誌》、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分別載有“石炭塢”宇樣。據此,約於元代以前即已建村。 據67歲村民丁佩楹講:祖傳古代因該莊地下多煤,故各莊貧民先後遷來,各自搬運石頭,擇地壘成小屋,作為屏障棲居。石屋觸目皆是,往來商旅過此時,稱為石屋子。後因其地四面高中間凹,為“塢”字之義,煤炭俗稱石炭,故從其礦產及地形,取名為“石炭塢”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