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安徽省當塗縣]

石橋鎮[安徽省當塗縣]

石橋鎮,全鎮面積89.3平方公里,轄17個村(居)委會,總人口4.7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水面資源19079畝。自然條件優良。鎮內有11萬伏供電所二座,電力資源充分。並有日供水3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管網遍布建城區、工業集中區和周邊村。石橋鎮開闢的工業集中區,已用地達1平方公里,區內企業9家,具備再發展的優勢條件。鎮內勞動力資源豐富,特別是服裝加工的熟練機工比較多。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當塗縣石橋鎮當塗縣石橋鎮

當塗縣石橋鎮位於當塗縣東南,地處大公圩中心,全鎮轄15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4.8萬人,面積84平方公里。屬全國文明城鎮、安徽省的中心建制鎮、可持續發展試點鎮和當塗縣的工業重點鎮。全鎮民風純樸、社會風氣良好,多年來,全鎮經濟社會綜合指標一直處於全縣領先位置。

石橋鎮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距205國道20公里,馬蕪高速5公里,314省道10公里,境內圍烏、青大公路貫穿,並有常年通航的長江支流青山河碼頭。

現有的工業企業有精密特鋼鑄造、可鍛造、灰鐵鑄造和機械加工為一體的重工企業,電力金具、砂輪製造和糧油、建材加工企業以及服裝生產、加工、毛巾被、毛巾生產的輕紡工業。

全鎮境內有良田3883公頃,可養水面2660公頃,農業主要是水稻、油菜和棉花種植為主。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賢進漁業發展公司、金馬水產養殖公司正在發展之中。

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在全市屬先進鄉鎮,全鎮擁有一甲等醫院一座、中學兩所、成校一所、培智學校一所、中心國小、實驗國小各一所,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一條龍教育體系。

為加快全鎮經濟步伐,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狠抓招商引資平台工業集中區建設,目前入園企業十多家,園區內“三通一平”,基礎設施較完善。為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園區成立了管委會,負責對入園企業的全方位、全程服務。石橋鎮人民將以飽滿的熱情,優質的服務,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

農業資源

石橋鎮是當塗縣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全鎮有耕地面積35911畝,水面10005畝。石橋鎮農業生產:稻、麥、油菜、棉花。解放初期,農業生產水平不高,產量低,七十年代初期畝產糧食360公斤。七十年代中期,政府以糧為綱,狠抓糧食生產,1978年糧食畝產增至450公斤。八十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次煥發農民種糧積極性。1984年,糧食畝產達到高峰。特別是在1995年,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後,更有了長足的發展。十五期間(2004年)糧田畝產902公斤。

水產資源

馬橋水產品批發市場

當塗縣地圖當塗縣地圖

該市場是經營河蟹為主,淡水魚類的專業性批發市場。名、特、優水產品蟹、蝦、鱉、鱖、鯝、鯽應有盡有。是全省十八個農村重點專業批發市場之一。市場形成於1988年。1994年交易額達億元以上。1996年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採用綜合開發,市場動作,多元化籌集資金,投資3200 萬元對原交易市場進行了擴建,擴建後市場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510平方米。成為擁有交易場地、經營用房、倉儲冷藏、保鮮運輸、市場管理、技術信息、金融服務於一體的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1997年進入市場的經營大戶507戶,從事水產品經紀人加入推銷協會的有1100多人。在北京上海福建杭州無錫等地設立直銷視窗。形成供銷網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有的出口到香港日本韓國。市場日客流量5000人以上。日發出水產商品40噸,其中蟹30噸。1999年交易額達3億元左右,帶動當塗縣及蕪湖、宣城等周邊地區水產養殖基地20萬畝以上,農民人均年增收入1000元以上。

鄉鎮企業

石橋鎮在七十年代末,鄉鎮企業總產值341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83萬元,上繳利稅1.56萬元。1984年以來,全鄉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鄉鎮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實施,內引外聯,強化管理,放開搞活等措施,鄉鎮企業、各項經濟指標、連續翻番,1994年被評為當塗縣發展鄉鎮企業,紅旗單位。1995年鄉鎮企業總產值達3.8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05億元,上繳利稅213萬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105倍,112倍和136倍,全鄉現有鄉辦企業13家,農業、工業、建築業、商業等行業,門類齊全,現有企業職工共5088人,占全鄉總勞力36%,擁有固定資產6830萬元。流動資產4584萬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96%和148%,全鄉已形成以水產品養殖與開發、鑄造、輕紡、建材、糧油加工等門類齊全的龍頭集體企業,並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為全鄉的經濟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十五期間,石橋鎮鄉鎮企業總產值5.202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5026億元,上繳稅金2185萬元。

工業企業

興禾村興禾村

石橋自來水廠
當塗縣永興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市當塗縣石橋特種鑄鋼廠
馬鞍山市亞太磨具有限公司
安徽國能電力設備有限公司
馬鞍山市華能電力線路器材有限責任公司
當塗縣天鑫巾被廠
馬鞍山榮盛服飾有限公司
馬鞍山天源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馬鞍山億泰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當塗縣石橋金鑫機械廠
馬鞍山市雄風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當塗縣青山福利砂製品廠
馬鞍山市六菱科技有限公司
馬鞍山市海華機械有限公司

美麗傳說

採茶燈

採茶燈是民間燈會的一種形式。在清代後期流傳至馬橋內地,民國時期盛行。依據清明節前後採茶葉的習俗,由10多名年輕姑娘,身著彩衣,手捧花籃,輕歌曼舞,表現採茶的喜悅心情,後摻入馬燈舞、雲燈舞演出,移植和創作《點大麥》、《王媽媽罵雞》、《打補缸》等饒有風趣的小節目,突破單一的採茶表演程式。清光緒年間有人將盛傳在民間的“梁祝”故事編入採茶燈演出,成為大型歌舞。民國初期經唱燈世家楊武成,王成金等精心處理,按故事情節從“杭城求學”到“墳前化蝶”分8場表演。有唱有白,有文武場,有新表演程式,發展成戲劇雛型。

採茶燈採用地方民歌曲調,舞姿自成一格,具有故事情節,鄉土氣味濃厚,廣大農民喜愛。多在廟會和節日期間演出。

屯車嘴

屯車嘴位於大官圩麻村的西北,民間傳說明代朱洪武曾在此屯兵,麻村東有一李莊寺,這座寺當時是朱洪武的宮殿,南北馬場乃是朱洪武屯兵放馬的場所。這一帶田,經朱皇帝批准,不交農業稅。

朱洪武原決定建都在大官圩,初步規劃,整個京城建十三道城門。當時本地區有自私的庶民,顧慮在此建都會占用大量土地,便在皇帝面前獻計曰“大官圩土質輕(其實事前有人用草木灰拌土),不如南京土質好,皇帝令人取兩地體積相等的土,通過秤稱,果然南京土質重,於是建都南京。但建築規劃仍和大官圩相同,在南京城用十三道城門。後來大官圩塞了一道老陡門,南京城就堵了一道子午門。

大官圩是個好地方,山青水秀好風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明朝天子朱元璋,誤失京地大官圩,良原秀水未重用,留得遺憾到如今。

小龍望娘

很久很久以前,大官圩西北,姑溪河畔,某村莊有個小姑娘,年方二八。一天她在水埠淘米,發現水面上飄來一根鮮紅的絲線,隨手撈起,搭在肩上,手一松線就滑下,就這樣搭上滑下,幾經反覆。而姑娘捨不得丟掉那根紅絲線,只得用嘴銜住。哪知絲線一進嘴就滑下肚子。後來小姑娘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她父母發覺後,責罵女兒不守貞節。為了嚴肅家規,對女兒打罵逼供,無所不用其極。雖經小姑娘再三申述,二老置若罔聞,小姑娘含冤受屈,度日如年。
十個月過去了(龍胎傳說是三年六個月)未見分娩。於是小姑娘的父母疑感不解,從責罵到憐憫,從憐憫到後悔,態度逐步轉變。 三年後的一個早晨,小姑娘腹中劇痛,肚皮綻開,迸出一團白霧,隨即產下一條有頭、有尾、有足、有鱗、有須、有角的小龍,皮膚金黃帶褐,體態活潑玲瓏。龍本是水中動物,於是把它送到離家不遠的青山河倒入水中,小龍似識人性,向遣送者頷首至感後,隨即揚長而去了。

小姑娘由於產後腹痛,流血過多,當場喪命。她父母十分悲慟,悔不當初,一陣號陶大哭後,隨即用棺木收斂,送至青山河灘埋葬。為了防止洪水沖塌,打下四根木樁,用鐵索綁固,未及掩棺,西南方烏雲翻滾,閃電鳴雷,風雨大作,送葬人全總跑迴避雨,待至風停雨止,棺材已被土掩蓋了。但墳頂還留了個小窟窿,隱約可以看到墳內木樁鐵索。後人將此地命名為龍母墩。現屬龍母行政村的一個村莊。小龍出生,龍母死的那天,正是農曆五月二十五日,每年是日小龍必來憑弔母親,小龍來時聲淚俱下,天降大雨。人們都說小龍望娘,大哭一場。這個故事至今仍在大公圩地方及其周圍廣泛流傳著。

接“三姑娘”

民間傳說“三姑娘”是趙公明(玄壇菩薩)的三女,經常呆在繡房裡,不知何故觸犯了父親,被趙公明一鞭打到臭房(茅缸)里淹死了。後來姑娘們為了紀念她,每年三十(除夕)下貼子通知“三姑娘”在正月十五日晚,上來看龍燈。正月十五吃過晚飯,姑娘們用蘆葦做梯子放到茅缸里,準備香燭紙炮,用包頭布蒙在糞箕上,戴上紅花,插上竹竿(供畫花用),跪在茅缸沿上,反覆地念著:“正月半,二月臨,百草排芽遍地生,大姑娘年已老,二姑娘眼亦昏,接你三姑娘上來看龍燈。粗針粗線少帶點,細針細線多帶點,教我針、教我線,教我描花繡朵十八遍。姑娘們每人拿出半斤米,集中攤在大桌上,等三姑娘上來時,由兩位小姑娘用手指頭托著糞箕,姑娘們跪著求三姑娘畫花,這時手隨著糞箕擺動即畫成花的模樣。並叩問當年年景(旱澇)情況,三姑娘即畫長、短水車以示區別,澇年畫短車,旱年畫長車。畫到深夜,仍放鞭炮送三姑娘回去。姑娘們把桌上畫花的米煮熟作夜餐吃了,意思是三姑娘教畫的花吃下肚子,大家都學會畫花了。

泰山石敢當

在石橋鎮馬橋境內,以至江南水鄉,常常可以見到有些人家的宅基地面或牆基面外豎著一塊一尺多高的小石碑,上面鑿著“泰山石敢當”幾個字,這就是“鎮宅石”,即“鎮邪石”。據傳,三國時期,兵荒馬亂,瘟病流行,人員死亡多,華佗為了百姓,經常跋山涉水,為民行醫。一天晚上,華佗正在一間民房挑燈夜讀,忽見一位白髮老人向華佗挑戰,不許他為民治病。華佗出於愛民之心,與白髮老人廝打起來,並用一塊石頭朝他頭上砸去,這時老頭大喊:華佗夫子,別砸。華佗只當沒聽見,還砸,直至老頭哀求才住了手。誰知這位老頭是一位當地神漢,為趕走華佗,裝神弄鬼,企圖攆掉華佗出村。於是華佗訓斥白髮老頭,要他改邪歸正,老頭知錯,叩頭道謝。

從那時起,白髮老頭不做神漢,村里人覺得奇怪,老頭自認理輸,卻說“鬼怕華佗”。鄉民們一聽迷惑了,只聽說華佗醫術高明,沒聽說鬼怕華佗。紛紛問他,鬼為何怕華佗?老頭說不出來,逼急了猛地想起了那天晚上華佗砸他的石頭,就敷衍他們:“華佗桌上有塊石頭,鬼怕這石頭,不敢再出來害人了”。

幾個鄉民將信將疑地到華佗的住處,看桌子上真有塊石頭,忙問華佗:這塊石頭是乾什麼的?是不是鎮鬼的?華佗笑了笑說:這塊石頭是我當年和徒弟上山採藥,被徒弟發現的,因形狀奇特,上面又寫著“泰山壓頂,百鬼寧息”八個大字,就撿回來放在桌子上作了小擺設,沒想到它可真能“鎮鬼”。幾個鄉民一聽,沒有細問就回家了,經過鄉民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認為泰山石能鎮妖去邪,於是紛紛到泰山上採集石頭,做成一塊小石碑,鑿上“泰山石敢當”幾個字,從此,“泰山石敢當”的鎮邪習俗傳開了。

後來,這種習俗傳開,有的住地恰逢亂山崗,每到晚上,狼的嚎叫,磷火的晃動,都攪得人心不得安寧,毛骨悚然,便紛紛在宅子後面豎一石碑,或蓋房時牆外面放上一塊石碑,以示鎮邪,圖個吉利,安祥。

名勝古蹟

降福殿

降福殿位於石橋鎮東南,大夏國小西300米,殿內正位供有兩尊雕像,一尊是白面書生像,另一尊是咧咀獰牙六隻手的高大雕像,大殿兩旁,供立上五猖,下五猖,上五猖,是五路財神;下五猖是東、南、西、北,中央五猖菩薩,大門兩旁塑立高大的黑白二將,氣勢雄威,新建廟宇26間萬年台一座(文娛活動的舞台),香火旺盛。殿內正神是降福菩薩,他的前身是張巡(公元709——757年)唐鄧州南陽人,開元末舉進士,官真源令,時楊國忠當權,或勸巡以謁楊,以圖顯用,巡堅拒。安祿山起兵,巡與許遠合兵守睢陽,官拜御史忠丞,堅守數月,終因援盡糧絕,城陷被執,敵將尹子奇、義其所為,欲活之,遭巡厲聲斥責,以身殉國。

石佛殿
石佛殿,據《太平府志》卷三十四仙釋記載:如慈字古愚楚宗室師,事蓮池大師,明萬曆年間來青山謝公祠(保和庵)欲終焉。當時保和庵、人跡斷絕,慈至兀坐庵中,不食已三日,適樵子入山,問所從來,以脫粟進時,鐘鼓自嗚、樵子驚異,訊息傳於鄉、鄉人即為修葺頹破居之,自是從者日眾。慈冬蔽芳椒,夏臥岩洞,劃大石為佛,構殿於其上,石佛殿即襲沿至今。

普濟井

普濟井位於石橋鎮馬橋普濟行政村瑞相院自然村,建於何時不詳。井圈由12塊半圓形青磚圍成,口徑0.8米,現井內淤滿泥沙。舊縣誌載“異井,當塗城南30里有古井在大澤中甚深,汲者用繩20餘丈。當春夏水盛時,澤水浸沒其床,內水之深如故。”究其方位及地理位置,與普濟井吻合,有“異井”之疑。

萬壽寺

萬壽寺,又稱蘆柴庵,古曾稱羅和尚庵。坐落在石橋鎮馬橋境東,當高公路普濟段南側。相傳該寺初建於唐代,因庵宇邊畔是蘆柴盪,故謂蘆柴庵。古庵宇歷經水災毀壞,後幾經續修續建,現寺宇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錢忠祥領建。一貫供奉火神和晏公菩薩等。清乾隆年間,萬壽寺和化城寺、廣濟寺、廣福寺、五禪寺、興國寺等為全縣五十多寺庵之中最有名氣的佛寺。

民國27年(1938)9月,國民當塗縣政府在大官圩恢復,第四區(大官圩)區。區署設於蘆柴庵。萬壽保亦在該庵辦公。

新中國成立後,萬壽村、農會皆設於該寺。1950年拆前排3間寺屋遷建萬壽國小。1952年土地改革結束,毀神像逐僧徒,寺屋隨之為萬濟鄉政府、萬濟高級農業社、大公圩公社萬濟大隊、馬橋公社萬壽大隊、馬橋鄉萬壽村等機關單位住所和萬壽商業供銷部。二十世紀末村部和供銷部遷離寺屋。地方人民同心協力恢復此名勝古蹟,自願捐資,由老者周光鑫、陶祖純、於德和、鄒宗錫等領塑神像晏公、火神、財神、楊泗、觀音、老太等菩薩,供奉寺內。眾推周隆浩負責寺務。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前往聚會敬香、拜神。學習和宣傳愛國、愛教、科技興農事宜。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寺屋大修於2003年11月告竣。

詹氏姑孰碑刻

詹氏姑孰碑刻:此碑在今石橋鎮石橋行政村官溝自然村。碑高1.2米,寬0.5米,正楷書體,已風化,不甚清晰,碑上端橫列陰刻,“姑孰詹氏禁志”方字,款識為“皇明崇正六年孟夏月穀旦吉立”字樣。地方傳說,詹氏姑娘長得天仙一般,即發誓終身不嫁,守潔而終。崇禎聞之,特傳旨為其樹碑立傳。

保和庵、謝公池、石佛殿

保和庵、謝公池、石佛殿位於謝公村東北的青山之巔。據史書記載,以及出土碑文推測,保和庵在晉代就存在了(出土殘碑還清晰地看出“晉保和庵”字樣)。迨至南朝齊宣城太守、山水派詩人——謝眺。利用公暇,雙旌五馬、漫遊青山,被青山美景所吸引,便來到此山歸宿,鑿井修亭而定居。因此乾隆版第29卷72頁記載:保和庵即謝眺卜居之遺址。《太平府志》卷二十五古蹟記載:南朝齊謝眺宅在青山之巔,即今之保和庵。紹興初,有位名叫李道姑的人,由西蜀來青山,獨棲其庵旁,時左司李才聖為結庵題扁曰:“保和庵”,給以山田,俾奉謝元暉之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