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營造技藝

石橋營造技藝

石橋營造技藝,是紹興市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之一。紹興作為江南水鄉,萬橋之市,石橋營造技藝,歷史遠久,營造技藝高超,一直站在時代的前列。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樑橋、石樑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準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技術。紹興石橋營造技藝作為石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使用價值和傳承意義。

信息

中文名:石橋營造技藝
紹興石橋紹興石橋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名錄批次:第二批
文化遺產名稱:石橋營造技藝
所屬地區:浙江·紹興 
遺產編號:Ⅷ-176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紹興市
遺產級別:國家

歷史溯源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為越國都城,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紹興最早的橋樑,見之於史籍記載的為靈汜橋,始建於越王句踐之時。此後,歷秦漢、
紹興八字橋紹興八字橋
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製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樑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樑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樑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

技藝特點

紹興石橋營造技藝高超,站在時代的前列。紹興的古橋營造技藝應追溯到春秋戰國之前的浮橋和木樑橋,越國時期,因鐵質工具的出現,使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運用到古橋營造中,進入了石樑橋的創始時期。
拜王橋拜王橋
至漢代,石拱建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紹興的橋樑建設中也有套用。秦、漢時期,是紹興橋樑的創建發展時期。唐、宋時期,當時紹興的運河驛路暢通,工商業發達,使橋樑營造技藝不斷提高,紹興石橋的發展也同時進入全盛時期。清代,石橋營造技藝發展到鼎盛時期。紹興石橋一般的建築程式為:紹興古橋一般的建築程式為:選址——橋型設計——實地放樣——打樁——砌橋基——砌橋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壓頂——裝飾——保養——落成。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樑橋、石樑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準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技術。紹興石橋營造技藝獨特,部分石橋(如八字橋、廣寧橋等)的營造技藝為國內罕見,橋樑形式多樣,形成了極為系統的技術體系,在各個不同時期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而且石橋的營造技術非常科學,用料質量講究,布局、選址合理,古石橋一般壽命能長達千年以上。紹興古橋成為中國古橋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美名“橋鄉”。

傳承價值

紹興石橋不但表現了先進的營造技藝,又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廣寧橋廣寧橋
橋本是作為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交通設施而出現於世的,但是一經與人發生了關係便不再只有單一的物質形態和純粹的實用價值了。紹興石橋,如一件件大小不同的藝術品,在廣袤的稽山鑒水平原供人欣賞,又供人使用。紹興古橋所特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石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新建了許多四通八達的公路,各種現代建築橋樑層出不窮。由於石橋營造成本高,工藝繁雜,一般建築公司不願承建。這使紹興石橋營造工藝的工匠更是後繼乏人,保存紹興石橋營造技藝迫在眉睫。此次申遺成功,是紹興橋文化保護和繼承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