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才俊

石才俊,男,1942年9月出生於四川省合江縣,中共黨員。

基本信息

石才俊 1942年9月生,四川省合江縣人。中共黨員。父親石仲誠,貴州泥潭縣人,12歲時在“黔軍”當勤務兵,後來“黔軍”在湖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任9軍2師沈久成旅長的衛士(2師師長楊其昌、1師師長賀龍,賀、楊為結拜兄弟)。北伐軍攻克宜昌後楊其昌2師改為第11軍26師,賀龍師改為獨立15師。沈久成改任76團團長(77團團長為“黃埔三傑”之一的蔣先雲,另“兩傑”為陳賡、賀衷寒),石仲誠擔任沈的衛士和上士傳令班長。在擊敗了吳佩孚後又參加了打張作霖、孫傳芳、張東昌的兩次北閥的多次戰役(其中,尤以臨穎戰役最為悲壯,蔣先雲壯烈犧牲,沈久成負重傷)以及抗日戰爭的台兒莊戰役,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又轉戰在長江南北金牛、蒲圻、桃林、宜昌、沙市一帶對日作戰,後為貴州貴興師管區第八補訓處教官,訓練新兵,並親赴廣西送兵增援抗日戰事。直到1940年春上離開部隊到四川合江縣定居經商。1959年反右傾,因議論糧食不夠吃,被打成反革命,1982年平反,1987年加入成為成都黃埔軍校同學會會員,1992年去世,享年84歲。早年,由於父母親失去工作,家庭人口眾多,石才俊從小就參加生產勞動,在艱苦的環境中鍛鍊了身體和意志,這為他今後走向社會打下了良好、堅實的基礎。1960年石才俊考入成都計畫統計學校,學習期間,勤奮好學,熱愛生產勞動,樂於助人,尊老愛幼,被評為學習雷鋒的標兵,在班上率先加入共青團。1963年畢業分配去大巴山區的巫溪縣計委工作,與貧困山區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艱苦樸實,鑽研進取,全心全意為山區人民服務,被評為巫溪縣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事跡曾登載在四川省計委內部刊物《情況反映》上。1966年調入萬縣地區計委工作,於1969年抽調到萬縣民兵師參加襄渝鐵路西段會戰,在此期間又被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並出席會戰指揮部在萬源召開的表彰大會。1982年萬縣地區遭遇特大洪災,由計委抽調到地區行署救災辦任副主任,很長時間都住宿在救災辦的辦公室。他為了給地委、行署領導決策提供真實的災情,帶隊深入雲陽、忠縣、奉節、巫溪等地土石流、滑坡重災區,冒險勘察災情,夜以繼日地工作,通過近一年的努力,圓滿地完成了他所擔當的抗洪救災任務。1983年從四川大學經濟系進修班畢業後,任地區計委經濟研究室及萬縣地區信息中心主任,積極參與並擔任負責人,創辦了《三峽信息》報(現為重慶市《三峽都市報》)。1985年抽調到“三峽省籌備組”積極參加了計經委的籌備,並在後期臨時負責辦公室工作。1986年畢業於北京經濟函授大學(新聞專業),在此學習期間,擔任總篡,編寫了《萬縣地區國土資源》一書。1986年底,受萬縣地區行署委派,單槍匹馬赴成都組建萬縣地區駐蓉辦事處,任該處主任。十多年來,“蓉辦”廣泛開展了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起到了“橋樑”和“視窗”的作用。同時還壯大和發展了萬縣地區辦事處。1992年他根據地委、行署的有關會議紀要精神,四處奔波貸款借款修建了7000平方米的三峽大廈。萬縣地區駐成都辦事處,由於工作開展好,並具特色,多次被成都市政府和有關部門評為先進單位,其業績先後在《四川日報》、《萬縣日報》登載,併入選新華社四川分社編輯的《四川英模錄》。1992年,利用業餘時間搞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發明,經國家專利部門公報,其“自來水磁化換能器”這項專利,還選入了《中外最新專利技術項目精選》。該技術向人們提示了:自來水套用於人類生活、生產領域以來,產生了自來水壓力,即自來水能。該技術在1992年向人們提示了:人們在使用自來水時,自來水能白白地釋放掉了。自來水磁化換能器,使得人們在使用自來水時,既得到有益的磁化水又得到電能,又利用了自來水能。自來水磁化換能器是機、電一體化的實用新型專利產品,可以根據生產、生活用水管道的直徑製造成不同規格的產品,它所產生的電能可直接用於家用燃氣灶具點火,也可積蓄起來使用。2003年10月16日,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後,愛好更加廣泛,研究學習自然科學,研究製作珠寶首飾、奇石、根雕和古琴,又搞了可以實施人工降雨、消防滅火、反恐、架線等用途廣泛的“壓縮空氣動力火箭裝置”、“多功能瓶裝置”、“低轉速勢能發電裝置”和“壓力發電器”等實用新型專利(都獲得了專利證書),他老有所樂。2006年揩妻同行,沿著父親兩次參加北伐和抗日路線,歷時兩個月,行程8000多公里,沿途學習、收集文字、圖片資料,寫作了“北伐抗日雄風猶在,思念先輩情結無盡”的文章(被合江縣政協文史資料收錄,被《四川黃埔》連載)以及舉證說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國民革命軍攻克宜昌後‘眼紅’賀龍繳獲頗多想,‘吃掉’賀部的人不是楊其昌”的文章,還歷史的本來面目:2007年、2008年,經多次試驗又先後申報了“壓力發電鞋”(已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證書)和“永磁體自感磁懸浮發電裝置”、“永磁體自感磁感浮磁力迫及炮擊發電器”三項發明專利(己分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公報》中公開,並進入實質審查程式);2008年7月,參照王世襄先生舊藏古琴“大聖遺音”,精心仿真,製作了長30公分的迷你小古琴和一支洞簫,取名“琴蕭和鳴”,送去參賽,獲成都市政府、邛崍市政府主辦的“國際南絲路文化旅遊節暨“七夕”情人節·文君文化旅遊節“愛情信物、祈福平安物”設計大賽”二等獎。2009年1月5日,cctv綜合頻道科技博覽欄目以“點子老人”發明記為題對石才俊搞專利發明作了報導(可在網上查看視頻)。他矢志不斷學習,“改造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繼承和發揚先輩“親愛精誠,和“黃埔精神”。他自題座右銘:老有所樂、樂己、樂人、樂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