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引·薄雨收寒

這首詞是北宋詞人賀鑄所作,表達的是男女相思之情,牽人心緒,令人回味無窮。相傳賀鑄與一女子相戀,感情甚好。兩人離別之後,相思日篤,女子給賀鑄寄來一首詩,寫了對賀鑄的無比思念,這首詞就是賀鑄的回文。

詞作原文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
長亭柳蓓[1]才黃,倚馬何人先折。
煙橫水漫[2],映帶幾點歸鴻,平沙銷盡龍荒雪。
猶記出關來,恰如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便成輕別。
回首經年,杳杳音塵都絕。
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
憔悴一天涯,兩厭厭風月。
[1] 一作“柳色”。
[2] 一作“水際”。

詞作鑑賞

這首詞寫男女相思之情。據《能改齋漫錄》卷16記載,賀鑄曾眷戀一女子,久別後,這女子寄給賀鑄一首詩,“獨倚危欄淚滿襟,小園春色懶追尋。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於是,賀鑄便寫了這首《石州引》。
上片主要寫景。小雨初晴,天氣微寒,一抹斜陽映照大地,遼闊曠遠的天宇之間已春意瀰漫。作者寫的是初春的景致。接下去“長亭”二句,用了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典。“柳”、“留”諧音,古人送別時多折楊相贈,以表依依相思之情。“長亭”指送別的地方。秦漢十里置亭,叫作長亭,其後五里有短亭,供行人休息,也是送別親友的餞別之處。“柳色才黃”是典型的初春景物,柳條剛剛吐芽,望去一派嫩黃。“柳色才黃”卻已“一枝先折”,這裡“先”字是耐人品味的。它讓人感到主人公在隱隱約約地埋怨著什麼,怨柳?怨人?或者都是。柳色才黃就已折柳相別了,實在是太急迫,太不顧及有情人的心緒了。“先”字傳導出的是遺憾,是無奈,是一種依依難捨的情愫。接下去“煙橫”三句依然寫景。“東風”即春風。“龍沙”是地名,泛指塞外。春風吹拂,融盡塞外積雪,遠望水天一色;水天交融之處,一片煙霧繚繞,在這樣的背景上,映襯點綴著幾隻歸鴻。這樣的景致,讓人感到一種春歸人未歸,鴻歸人未歸的感慨。讀到上片結句“還記出關來,恰而今時節。”此時作者將眼前之景和當初與那位女子離別時的景致已經融為一體了。
下片開首四句寫離別時的情景。“畫樓”,是雕飾華美的樓閣,這裡指餞別之所。“紅淚”暗用薛靈芸之事。《拾遺記》中說,魏文帝(曹丕)所愛的美人薛靈芸離別父母登車上路之時,用玉唾壺承淚,壺呈紅色。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後世因而稱女子的眼淚為“紅淚”。畫樓之上,美酒佳肴,兩情相別,心上人垂淚清歌。這“頓成輕別”一句,向讀者透露著無限的悔恨之意。接下去的詞句對這份悔恨、對無盡的相思表達得更為清晰、生動。“已是經年,杳杳音塵多絕。”“音塵”,原指聲音與塵埃,後借指信息。離別已久,音信全無,這之中的愁苦到底有多少?正是“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清愁?”作者告訴讀者“芭蕉不展丁香結”。這一句是耐人品味的。李商隱代贈》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丁香結是指丁香的花蕾。“芭蕉不展”與“丁香結”的外在形態有個相似之處,那就是不舒展。李詩正是借這相同而又相異的物象來寫有情人相思相憶而又不能相親相會的愁苦不堪。賀鑄情人的贈詩中也有句云:“深恩縱似丁香結,難展芭蕉一寸心。”賀鑄直用李商隱原句,同時又回應了情人的詩句,簡潔巧妙而又情深意切。“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厭厭”,愁苦的樣子。結句一筆寫出了兩地的苦苦相思。

作者簡介

賀鑄(1052~1125),字方回。宋太祖賀皇后族孫。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