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山

石寶山

石寶山位於雲南省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是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石寶山白曲已被列入國際民族歌目,石寶山歌會亦被譽稱為“白族歌城”。石窟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是白族人民藝術的縮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公園738-1253年)的藝術瑰寶,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白族和國內各民族及我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基本信息

歌會

石寶山石寶山

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是大理劍川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

歌會期間,來自劍川、洱源、麗江、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民眾,都穿上民族盛裝,紛至沓來。方圓十里的山間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條條五彩斑斕的長龍。來趕歌會的白族姑娘們,打扮得非常漂亮。他們一路上亮開金嗓子,唱起悠揚舒展的白族調。白族小伙子們胸前掛一架別致的龍頭三弦,彈響明快爽郎的三弦曲。歌聲弦音此起彼落,令人陶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為保清吉平安,會期便一定要上石寶山唱上百十個調子,於是在歌會唱調子便成了還願之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則多數以歌為媒介,尋找知音伴侶。曲調均為流行於大理州西北部地區的劍川白族調,以龍頭三弦或吹樹葉伴奏,唱詞均為白族詩歌“三七一五”的傳統格式,格律嚴謹,不能跑調跑韻。因此,對歌既展示歌喉,也比試自己的 智慧和才能。優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的情景,加上即興創作, 往往妙語連珠,動人心扉。一旦棋逢對手,便對答如流,連日連夜唱下去而難分勝負。

傍晚時分,滿山遍野炊煙瀰漫,人們用泉水煮香鑼鍋飯,烹調出一道道豐盛可口的家鄉菜。素不相識的來客,只要彈弦開口唱,就被邀請共餐話家常。處處洋溢著山野情趣。

夜幕垂降時,四面八方閃爍的火把和電筒光柱,象流星似的在林中闖蕩。庵堂寺院裡,花枝樹叢間,矗岩巨石下,淙淙山泉邊,男女青年彈響錚錚龍頭弦,對唱悅耳花柳曲,用歌聲交流以火一樣熾熱的情感,用調子讚美蜜一般甘甜的生活……弦歌鼎沸,通宵達旦。夜晚盛大的篝火晚會上,還進行歌舞活動。

石寶山歌會是情歌的海洋。許多質樸真摯的石寶山傳統情歌,是白族人民口頭創作的藝術結晶,經過幾代人的傳唱,不少佳作至今仍流傳在人們的口頭上。

歌會的由來,有不少神奇的古老的傳說:石鐘寺旁如鐘的巨石,原來是一口金鐘。遠處飛來的惡龍口吐烈焰,把金鐘燒成石鐘,於是災情難瀕臨白族山寨。以沙溪壩子裡的情侶阿石波和阿桂姐為道的十姊十妹十“夫甲”(老友)串動千對歌手,雲集石寶山日夜對高賽歌。歌聲終於使惡龍魔法失靈,但他倆不幸累死在石寶山。為紀念他們,並防止惡龍再來作孽,人們每年都上山對歌,相延至今。

歌會既是白族人民抒發情懷,讚美生活的盛大聚會,也是進行詩歌藝術交流, 傳承民間文藝的橋樑。浩如煙海的白族詩歌正是通過這樣的場合一代代流傳下來, 成為白族人民藝術的結晶。石寶山白曲已被列入國際民族歌目,石寶山歌會亦被譽稱為“白族歌城”。

景點

石寶山石寶山

山中有建於元代的懸空寶相寺、明代的金頂寺和清代的海雲居,歷

史悠久,各具特色。始於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石寶山歌會,歷千年而不哀,獨縣神韻風彩,青年男女匯聚寶山,通宵達旦,弦歌如潮,被稱為西部的"情人節"。

石窟道觀寶相寺,位於佛頂山上,依山建築在一堵高聳險峻的大石崖上,下層是大殿,二殿為寺觀,鑿石抬梁,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

石鐘山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鐘而得名。石鐘山分布在石鐘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也是雲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石窟群,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眾多石雕中,有菩薩、帝王、外國高僧等造像,還有女性生殖器石雕"阿姎白"。石窟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是白族人民藝術的縮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公園738-1253年)的藝術瑰寶,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白族和國內各民族及我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和民俗的珍貴實物資料。劍川石窟可以和敦煌媲美,被人們稱為"北有敦蝗,南有劍川"。

旅遊常識

門票

30元/人

交通

在大理客運站乘坐到劍川的班車,然後在劍川縣乘開往沙溪方向客車15元/人或包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