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

石台子山城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東北35公里輝山風景區內的棋盤山水庫北岸。藉助山體自然形勢人工修築而成,為一座閉合式的石壘山城,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牆體自下而上有一定程度的內收。環城牆體一周共設有10座馬面,馬面皆為方形或近長方形。4個城門。城址內有石砌房址及形狀各異的灰坑,出土遺物有陶器、鐵器、銅器、骨器和錢幣等。它是高句麗占據遼東時修築的一座重要山城。山城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高句麗晚期城址的基本特徵、文化內涵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對研究高句麗晚期歷史及其山城的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石台子山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遼寧省
石台子山城VI-49

簡介

石台子山城位於瀋陽市區東北35公里輝山風景區內的棋盤山水庫北岸,北鄰鐵嶺,東南與撫順相望。山城藉助山體自然形勢人工修築而成,為一座閉合式的石壘山城,
.石台子山城
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周長1384.1米,環城牆體一周共設有10座馬面,4個城門。山勢西高東低,南寬北窄,四角相對較高。山城牆體斷面呈梯狀,內外牆面為形狀規整的楔形石塊砌築,牆面里為棱形的插石。里牆一周均有夯土護坡向城內緩延,個別處尚有護坡石。牆體自下而上有一定程度的內收,牆體底寬6-7米不等,頂殘寬5.6米,殘高最高處3.9米。10座馬面之間相距約60米,馬面皆為方形或近長方形。4個城門分別設築在東、南、西、北四面,且門下皆有城內向外排水系統。在南門西側還發現一大涵洞,洞口兩側用較大的條石砌築,高1.02米,寬0.80米。城址內有房址、灰坑,房址皆為石砌,灰坑形狀各異,圓形居多,另有橢圓形及不規則長方形等。出土遺物有陶器、鐵器、銅器、骨器和錢幣等。石台子山城市高句麗占據遼東時修築的一座重要山城,是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掘

石台子山城位於瀋陽市東北郊區,1997年5月—今年10月,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山城進行了考古發掘,搞清了山城範圍、結構和布局;發掘出保存較好的城牆、敵台、大型蓄水池和城門、點將台、攔水壩、排水涵洞、居住址等遺蹟;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出土文物千餘件,為研究高句麗晚期城址提供了新資料。
山城所在地屬長白山余脈哈達嶺山脈西麓的輝山丘陵地帶,東、南兩側緊鄰渾河的支流蒲河。山城利用山體的自然形勢修築,西高東低,周長約1384米,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在山勢較緩和要害之處築有敵台,城門與排水涵洞設在東南和西北谷口或低凹處,城內平緩的南北台地處構築居址,巨大的蓄水池設在兩峰之間的山谷間,並在城內的西南峰設便於瞭望和指揮的“瞭望台”。
城牆全部為石材築成,牆面石材規整,砌築嚴謹。牆基寬6—7米,橫斷面呈梯形,保存最高一段牆殘高4.2米。內、外牆面一般每米有0.05—0.08米的收分。從內牆的護坡遺蹟及內外牆高差分析,牆體外側牆原高6—7米,位於東門北側一段的牆體高約11米。築城用石料來自本地的石灰岩和砂岩,也有來自較遠的鐵嶺市橫道河子鄉武家溝村北的山頂部的玄武岩。石材以楔形石、梭形石、片狀支墊石以及長方形條石為主,其他有正方石和曲尺形石。還有一種尚未見到報導的雙槽石,推測這類石材是以凹槽彼此銜接,用於牆體頂部女牆封閉之用的。城牆基礎採用了槽式基礎和鑿岩基礎。槽式基礎是清除山體表面浮土至基岩部分,槽寬於牆體10—20、深40—70厘米,內糙砌基石2—3層。在山勢陡峭之處採用鑿岩法,即在岩石上直接鑿出平面作基礎,直接砌築。牆體砌築方法是牆面以拼縫、錯縫法砌築,牆內以拉結石(梭形石)、墊石穩固牆體,並充填碎石。牆面拼縫工藝是該山城砌築的一個重要特徵。
石台子山城除砌築堅固高大的城牆外,還沿山城西、北和南側修築敵台,共9座。敵台長、寬約7—8、間距遠者73.8、近者僅48米,一種為有階台式基礎,較寬大,一種為無階台式基礎,略小。
山城共設有4座城門,都緊臨一座敵台或一角台。門址基本相同,除西門因地勢較高,未發現有山水下瀉出口外,其餘均發現有瀉水涵洞和明渠。門道一般寬4.2、進深6.2、唯東門進深7.2米,應與東門附近段牆體高矗、基礎深寬有關。門道兩側牆下部砌有外凸的階台,寬30、高50厘米。在門道內近外牆一側,依靠階台深埋門礎石,門柱礎與門樞礎為台階式的聯合體。門樞碗為鐵鑄,外方內有圓凹窩,嵌於門樞礎上。發現南、東和北門門道上的遺蹟遺物有鑄鐵門軸套、鐵門箍帶、鐵鉚釘、炭化門邊、門板等。此外,北門還發現有2次修築城門的情況,上層所砌築的門道牆,疊壓在下層經烈火燒過磚紅色的鋪石之上,說明石台子山城曾有過一次火燒城門的經歷。這次發掘還搞清楚了山城的排水系統,由溝渠、涵洞和明渠組成,已發現5處,其中3處涵洞口是在門道下面,2處在城牆的下面通過。南門排水涵洞是在門道路面下,由東北向西南。東門排水系統是由排水渠、濾沙池、沉井、涵洞和明渠組成。門內西側有排水渠,渠開鑿在基岩上,由西向東至門內東側,利用自然山石和石塊圍築成濾沙池,池東築有沉井,井壁石砌築,底鋪板石,折向北入涵洞。涵洞沿東門南側直出門外側,入口與沉井之間的孔道為扁方形,是防範外入而刻意砌築。涵洞外為砌築的明渠。北門排水系統是由擋水牆、沉井、涵洞和明渠組成。在門內東南側砌擋水牆,底部砌有長方形水口,與下側的涵洞呈反折,即從涵洞蓋石上部流入沉井又向西反折,由門道東側下部通向城外明渠。明渠用石砌壁,砌築有15級階梯。1號涵洞位於南牆段東側,上蓋板石承頂,涵洞壁以玄武岩楔形石砌築,底平鋪石板。2號涵洞位於東牆的北側,已遭破壞,僅存涵洞蓋石和為防止水沖刷城牆而砌築的散水台階。規模宏大的蓄水池是這次發掘的重大發現。蓄水池位於城內的谷地之間,是山城的重要設施之一,由攔水壩和蓄水池組成。攔水壩位於蓄水池的西側,南北向砌築,兩端與兩側山坡地連線,長25、最寬處7.2、高約9米。蓄水池用楔形石砌築,呈直桶形,井壁厚1.2米,內外均砌築十分規整,直徑約9、存深約5、池壁外圍夯築寬1米純淨黃土,夯土外圍填砂石混合土,填土外用楔形石圍砌寬1.2米的半封閉環形石牆圍護。
位於城內西南高地處的瞭望台邊緣堆築土壟形成圍牆,牆內築深約1.5米的濠溝,形成山城的內城,城長約80、寬約70米。瞭望台在內城中部,用楔形石圍砌“回”字形牆體,中間填土夯築,東西長8.7、南北寬8.5、殘高約1.5、外圍石砌台壁寬約2米。
在山城內地勢平坦的地帶分布有較密集的房址,已清理40多座,包括有石築煙道火炕的、土洞式煙道的和半地穴有燒烤地面的。不同類型的房址相互打破疊壓,其中一組為6座房址相互疊壓,反映了這座山城的歷史沿繼。尚未發現用瓦類材料的建築物。
出土遺物千餘件,有陶器、鐵器、銅器、石器、骨器等幾類。
陶器可辨器形有瓮、罐、甑、盤、盆、碗、缽、紡輪等。陶質以泥質陶為主,次為夾砂陶,釉陶和夾滑石陶少見。陶色以灰和黑色為主,還有黃褐、紅褐和紅色。少量陶器外表灰黑而胎心為紅褐。陶質較硬,火候較高。器表面以素麵為主,經壓磨,表面光潔。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戳印紋和暗壓格線紋,少數陶片有綴合孔。製法以輪制為主,泥片接築法多施於大型器。在器底部發現有“天”和“土”字。器耳以橋狀為主,也有半圓型盲耳,均貼附器壁。釉陶有青灰、黃褐和紅褐。鐵器有兵器、生活用器等。以兵器為常見,有鏃、甲葉、釘、削、刀、鉤、環、斧、門釘、門臼、門軸套等。製法以鍛制為主,有門臼、門軸套等。銅器有銅扣和飾片,多為小件飾物。骨角器有刀柄、簪、磨製有空孔骨片等。石器有石臼、石環、礪石、紡輪、石錛等。
墓葬區位於山城外西北方向,共清理墓葬50餘座,均為高句麗晚期的封土石室墓。根據墓室平面形狀,分為鏟形、刀把形、梯形和長方形。石台子山城規模不大,但保存較好,結構嚴謹,築城石料加工精細,砌築規整,防禦設施完備,是目前國內已發掘的諸多高句麗山城中晚期山城的傑出代表。特別是山城所處地理位置,正是遼西通往遼東的“北通道”的衝要之地。其西為古遼河渡口,東北望催陣堡山城,東是高爾山山城,與石台子山城互為掎角之勢,是扼守遼河一線渡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城址。從地層中發現隋代五銖錢和房址內出土的陶器等遺物分析,該城的砌築時間應在隋唐之際

意義

石台子山城所用石材加工精細,牆體砌築考究,防禦設施完備,保存較為完整。我們根據從地層中發現的隋代五銖錢和房址內出土的陶器等遺物分析,該城的砌築時間應在隋唐之際。所以該山城被認為是目前國內已發掘的諸多高句麗晚期山城中的傑出代表。該山城的發現與發掘為研究高句麗晚期城址的基本特徵、文化內涵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對研究高句麗晚期歷史及其山城的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石台子山城位於高句麗西部防線的最前沿,地處遼東山地通往遼遼河平原“北通道”的衝要之地,其西為古遼河渡口,東北是催陣堡山城,東邊是高爾山山城,其間互為掎角之勢,是扼守遼河一線渡口和交通要道的重要城址,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