矰繳

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矢、茀矢,用諸弋射。”系有絲繩、弋射飛鳥的短箭。晉陶潛《歸鳥》詩:“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奚施,已卷安勞。”程善之《贈陳子松藤》詩:“有時化作比翼禽,無奈矰繳長相尋。”比喻暗害人的手段。《後漢書·袁紹傳》:“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矰繳充蹊,阬穽塞路。”《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嗟憂患之易結,嘆矰繳之難違。”清吳偉業《哭志行》詩:“要路示指蹤,黨人罹矰繳。

矰繳 zēng zhuó
 (zēng)
◎ 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矢、茀矢,用諸弋射。”
◎ 泛指短箭:“帝俊賜羿彤弓素~,以扶下國。”
(zhuó)
⒈拴在箭上的生絲繩,用於射鳥。
《孟子·告子上》:“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本詞見於崔塗
孤雁》詩:“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矰繳1.亦作"矰?"。 2.系有絲繩﹑弋射飛鳥的短箭。 3.比喻暗害人的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