矰

矰,是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後來泛指短箭。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第八十二回:“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皆赤輿,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太宰嚭主之。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拼音】zēng

【注音】ㄗㄥˉ

分析:本字從矢從曾。“曾”義為“重複利用的”、“二手的”。“矢”與“曾”聯合起來表示“重複利用的箭”。本義: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的箭。

引證解釋

◎ 矰zēng

〈名〉

(1) (形聲。從矢,曾聲。矢指箭。本義:古代射鳥用的拴著絲繩的箭)

(2) 同本義 [arrow for shooting birds]

矰,矰射矢也。——《說文》

矰,箭也。——《廣雅》

矰矢矰矢用諸矰射。——《周禮·司弓矢》

宛路之矰。——《呂氏春秋·直諫》

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史記》

(3) 又如:矰矢(箭名。古代八矢之一,用以射飛鳥);矰矰(用絲繩系住石制箭頭的射鳥工具)

(4) 短箭 [short arrow]

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國語》

第八十二回:“左軍面左,亦百二十行。皆赤輿,赤旗,丹甲,朱羽之矰,一望若火,太宰嚭主之。”——《東周列國志》

(5) 又如:矰弋(矰矰,矰繳。系有絲繩、弋射飛鳥的短箭。比喻暗害人的手段)

拼音是zeng的漢字

拼音是zeng的漢字共有19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