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體

是領域概念及概念之間關係的規範化描述,這種描述是規範的、明確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明確”意味著所採用概念的類型和它們套用的約束實行明確的定義。

概念

領域概念及概念之間關係的規範化描述,這種描述是規範的、明確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明確”意味著所採用概念的類型和它們套用的約束實行明確的定義。“形式化” 指知識本體是計算機可讀的(即能被計算機處理);“共享”反映知識本體應捕捉該領域中一致公認的知識,反映的是相關領域中公認的概念集,即知識本體針對的是團體而非個體的共識。

附註

知識本體[1]的目標是捕獲相關領域的知識,提供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辭彙,並從不同層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給出這些辭彙和辭彙間相互關係的明確定義

簡介

20世紀70年代後期,專家系統、知識系統和知識密集型的信息系統的構建技術發展而形成知識工程,所建立的系統簡稱為知識系統(knowledge-basedsystems)。知識系統是人工智慧學科最重要的工業化和商業化產物。知識系統用於輔助人們進行問題求解,如檢測信用卡詐欺、加速船舶設計、輔助醫療診斷、使科學軟體更加智慧型化、向全體決策人員提供金融服務、產品質量的評價和廣告宣傳、支持電子網路的服務恢復。
本體在Web上的套用導致了語義Web的誕生,其目的是解決Web上信息共享時的語義問題[8]。1999年,Web的創始人伯納斯-李(TimBerners-Lee)首次提出了“語義Web”(SemanticWeb)的概念。2001年2月,W3C正式成立“SemanticWebActivity”來指導和推動語義Web的研究和發展,語義Web的地位得以正式確立。
語義Web提供了一個通用的框架,允許跨越不同應用程式、企業和團體的邊界共享和重用數據。語義Web是W3C領導下的協作項目,有大量研究人員和業界夥伴參與。語義Web以資源描述框架(RDF)為基礎。RDF以XML作為語法、URI作為命名機制,將各種不同的套用集成在一起,對Web上的數據所進行的一種抽象表示。語義Web所指的“語義”是“機器可處理的”語義,而不是自然語言語義和人的推理等目前計算機所不能夠處理的信息。
知識管理是一種對知識的組織和再組織,以及對人的顯性和隱性知識進行管理,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組織、分發、套用,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反應能力、生產率以及技術技能,增加核心競爭力。在今天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知識管理有助於企業整合自身知識,實現知識流程化、企業化;使企業能夠快速有效地對外界進行回響,提高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擴大知識利用的程度與範圍,增強創新能力和商務智慧型;打破原有管理等級邊界,拓展組織發展的空間。
本體是語義Web的基礎,本體可以有效地進行知識表達,知識查詢,或不同領域知識的語義消解。本體還可以支持更豐富的服務發現、匹配和組合,提高自動化程度。本體知識管理(ontology-basedknowledgemanagement)可實現語義級知識服務,提高知識利用的深度。本體知識管理還可以支持對隱性知識進行推理,方便異構知識服務之間實現互操作,方便融入領域專家知識及經驗知識結構化等。

條件

本體知識管理一般要求滿足以下基本功能:①支持本體多種表示語言和存儲形式,具有本體導航功能;②支持本體的基本操作如本體學習、本體映射、本體合併等;③提供本體版本管理功能,支持本體的可擴展性和一致性。

目標

知識本體的目標是捕獲相關領域的知識,提供對該領域知識的共同理解,確定該領域內共同認可的辭彙,並從不同層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給出這些辭彙和辭彙間相互關係的明確定義。

方式

●本體的自動進化。即由研究專家採取一定的方法與技術,實現本體的自豐富。如通過機器學習、抽詞算法、知識發現等方法發現新的概念和關係,然後定位到本體中去。
●本體的手工進化。即由通過了解領域本體建設情況的專業人員,以手工或半自動的方式獲取新的概念和關係,將其補充到本體中去。這種進化過程比專家定義容易操作,比機器學習準確規範。但是它需要有合適的工具支持。
●上述兩種方法的結合。本體的自動進化難以達到較高的準確度,而本體的手工進化存在成本高、速度慢等不足,同時對專業人員的知識性要求也高。怎樣將兩者在本體建設過程中有機結合起來,是領域本體建設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重要課題。
從理論上說,本體進化是必須的,也是可行性的。但在本體的實際建設過程中,本體的進化是一個比較複雜、難度較大的問題,是包含了眾多方面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複雜過程。需要對領域本體進化的模式、機理、過程、路徑和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