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兒媚·中元夜有感

《眼兒媚·中元夜有感》是由納蘭性德(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所創作的一首詞,創作年代為清代。

作品慨況 

 【作品名稱】眼兒媚·手寫香台金字經【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納蘭性德【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

眼兒媚·中元夜有感手寫香台金字經②,惟願結來生。蓮花漏轉③,楊枝露滴,想鑒微誠。 欲知奉倩神傷極④,憑訴與秋擎。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1]

作品注釋

①中元: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民間於此日有祭祀亡故親人的活動,是日於水上放荷燈,以奠亡靈。道觀作齋醮,僧寺作盂蘭盆會,唐韓鄂《歲華紀麗·中元》:“道門寶蓋,獻在中元。釋氏蘭盆,盛於此日。” ②手寫二句:謂親手寫佛經,為的是乞求與亡故的愛妻再結來生。香台,佛殿之別稱,即燒香之台。《維摩詰經》:“有國名眾香,悉以香作亭台樓榭。” 金字經,佛經。《南史·何敬容傳》:“大同元年三月,武帝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惠經。”唐元稹《清都夜境》:“閒開蕊珠殿,暗閱金字經。”③蓮花三句:蓮花漏,古代一種計時器;。唐李肇《唐國史補》:“初,惠遠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制器,狀如蓮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沉,為行道之節,雖冬夏短長,雲陰月黑,亦無差也。” 楊枝,楊柳之枝條。又,指佛語“揚枝水”,即喻指能使萬物復甦的甘露。《晉書·佛圖澄傳》謂:石勒“愛子斌暴病死,……乃告澄。澄取楊枝沾水,灑而咒之,就執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蘇。” 鑒,審察、辨明。此三句意謂想默數著漏滴、露滴來表明我的心意是否真誠。④欲知二句:意謂想要知道我供奉神明,又傷心至極的心情,惟有這秋日裡的荷燈可以證明了。 憑訴,即憑說,辨明之證據。秋擎,指所放之荷燈。[2]

作品鑑賞

“手寫香台金字經”,香台,就是佛殿里燒香的台子,代指佛殿。金字經,是用金泥來抄寫佛經。按說佛祖不會稀罕金銀珠寶,但人心如此,金泥寫經和金泥漆佛像這類事情便長久以來形成了傳統。有史家曾經疑惑過:史料上記載的那么多金子怎么後來都不見了?答案是:大部分都被用來抄寫佛經和漆抹佛像了。一次用的金子雖然不多,但架不住蔚然成風、年深日久呀。時至近代,為亡人抄寫金字經的傳統還在,還不是只抄一遍,要多多抄寫的。迷信不迷信的另說,這畢竟是人的心意所在,精誠所至。接下來的“蓮花漏轉,楊枝露滴”,也都是佛教的典故。蓮花漏,是一種雅致的時鐘,具體的說法就很不一致了,一說惠遠和尚因為山中不知更漏,所以用銅片做成蓮花形的容器,底下有孔,放在水盆里,水從底孔里慢慢滲入,滲到一半的時候容器就會沉下去。一晝夜會沉十二次,是為十二個時辰。楊枝,就是楊柳枝,我們最熟悉的佛教當中的楊柳枝應該就是觀音菩薩手持淨瓶,瓶中插著的那一枝楊柳枝了。觀音菩薩有時會把楊柳枝從淨瓶里取出來,滴上幾滴瓶中的甘露,馬上就可以起死回生。——這樣的事在正史里都有記載,《晉書》里說石勒的愛子石斌暴病而死,石勒請來高僧佛圖澄,佛圖澄用楊柳枝蘸了些水,灑在石斌身上,又念了一段咒語,然後便一拉石斌的手,說:“起來吧。”死去的石斌果然就起來了。納蘭容若(納蘭性德)用這兩則佛門典故,語帶雙關,既點明自己此刻身在佛殿,一心向佛,也是在向佛祖袒露自己的心意。“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想想這個畫面,確是感人的一幕。“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下片開始,語意轉折。奉倩,即荀奉倩,也就是“不辭冰雪為卿熱”那個典故的主人公。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有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體溫總是降不下來,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裡,讓風雪凍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如是者不知多少次,但深情並沒有感動上天,妻子還是死了。荀奉倩的妻子死後,大家前去弔唁,只見荀奉倩“不哭而神傷”。這五個字真是傳神的描繪,最適合為之作注的也許要算晚年的約翰·克里斯朵夫聽說葛雅麗齊之死的那一幕了:葛雅麗齊的死,使所有的朋友們產生了對一向感情奔放的克里斯朵夫的強烈擔心,但是,“一天晚上,在高蘭德家裡,克里斯朵夫在琴上彈了差不多有一個小時,他儘量地發泄,忘了客廳里都是些不相干的人。他們都不想笑他,這些驚人的即興把大家聽得惶惶然不知所措。連那般不懂其中意義的人,心裡也難過極了;高蘭德甚至含著眼淚……克里斯朵夫彈完了,突然轉過身來,看到大家激動的情形,便聳了聳肩膀,大聲笑了出來”。葬禮上的哭,既是心裡的悲傷流露,也是一種禮的儀式。忘記了儀式,超出了悲傷,這種情緒便已經到了極至,是會成為殺手的。笑的人很快就死了,神傷的人很快也死了。他們的哀慟也許難以被人們理解,但他們就是那樣地哀慟著。“憑訴與秋擎”,擎通檠,是燈柱,代指燈燭。秋擎,即秋燈,宋詞有“又怕便、綠減西風,泣秋檠燭外”。“欲知奉倩神傷極,憑訴與秋擎”,這也是悲哀以至於無情的言語。結語更是無情:“西風不管,一池萍水,幾點荷燈”。荷燈,是荷花形的小燈,浮在水面,中元之夜民俗以荷燈祀鬼,這般景象現在已經罕見了。納蘭容若(納蘭性德)以西風、萍水、荷燈作結語,以“不管”二字冷冷帶出,見得人之神傷無感於物,花自飄零水自流,無悲無喜,哪管旁人的哀傷呢。以冷語結悲情,愈見悲慟。[3]

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2]

擴展閱讀

最強棄少http://www.7kwx.com/0/198/
妙手天師http://www.7kwx.com/0/210/
將夜http://www.7kwx.com/0/5/
天才相師http://www.7kwx.com/0/196/
求魔http://www.7kwx.com/0/170/
聖堂http://www.7kwx.com/0/99/
神煌http://www.7kwx.com/0/203/
楚漢爭鼎http://www.7kwx.com/0/19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