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魯聯軍

直魯聯軍

直魯聯軍,原包括直隸督辦李景林、山東督辦張宗昌兩部。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5年12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了。為了共同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在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李景林任總司令,張宗昌任副總司令。除褚玉璞七軍團主力,由徐源泉率領,在天津經何成濬收編,歸蔣介石;方永昌殘部,由劉珍年率領,在膠東投蔣介石外,其餘所有張、褚殘部,均被張學良和白崇禧派兵繳械。

沿革

1924年直奉軍閥重新開戰,李景林與張宗昌兩部均屬雜牌,急於立功以取得張作霖的信任,故作戰極其奮勇。李景林、張宗昌各率奉軍一部搶先入關,沿途大肆收編直系殘部,擴充勢力,迅速成為奉軍中實力最強的兩個。不久,李、張先後被臨時執政府任命為直隸軍務督辦和山東軍務督辦,並將部隊改稱直軍和魯軍。

李景林李景林

為了共同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在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李景林任總司令,張宗昌任副總司令。不久李景林被國民軍打敗,退守山東。1926年李景林下台,張宗昌任總司令,張部褚玉璞任副司令,徐大同任參謀長。

1927年初,直魯聯軍南下,進駐上海鎮壓了上海工人第二次起義。同年3月,上海工人發動了第三次武裝起義,直魯聯軍被趕出上海,張宗昌和褚玉璞狼狽逃回濟南。

1928年4月,國民黨新軍閥沿津浦路北上;馮玉祥集團軍由豫東攻入魯西。雖然日本軍國主義者公然出兵侵入濟南支持張宗昌,但已不能挽回敗局。於是張宗昌、褚玉璞率敗兵由濟南很快潰退,經德州、滄州、天津,一直退到灤河東岸。張、褚曾要求班師回奉,張學良因他們的軍隊紀律太壞,不準退回關外。張、褚的幾萬殘兵分駐灤東五縣。除褚玉璞七軍團主力,由徐源泉率領,在天津經何成濬收編,歸蔣介石;方永昌殘部,由劉珍年率領,在膠東投蔣介石外,其餘所有張、褚殘部,均被張學良和白崇禧派兵繳械。張褚二人在軍隊繳械後,逃往大連,受到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庇護。後褚玉璞又由大連返回膠東拉隊伍,被劉珍年活埋。

所轄各部序列

陸軍:

第一軍,軍長 張宗昌(兼)、 張敬堯,駐濟南,轄暫編第三、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七、第二十二、第六十四、第六十九、第七十、第七十一、第七十二、第七十四師;

第二軍,軍長施從濱、 張敬堯,轄中將、少將支隊各1個;

第三軍,軍長程國瑞,駐泰安,轄第二十六、第四十六、第五十六師;

第四軍,軍長 方永昌,駐嶧縣,轄第二、第八兩個少將支隊;

第五軍,軍長王棟,駐魯東南一帶,轄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六軍,軍長 褚玉璞(兼)、 徐源泉;

第七軍,軍長許琨,駐 韓莊,轄第五、第二十七、第四十七師和第一四三、第一五七旅;

第八軍,軍長 畢庶澄、柴永升,駐壽張,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八十師;

第九軍,軍長朱泮藻、姜明玉;

第十軍,軍長杜鳳舉、吳樽卿,駐臨城,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上校支隊;

第十一軍,軍長張宗輔、王翰鳴,駐沂州,轄第一一四、第一一七、第一六三旅;

第十二軍,軍長魏聯珉、馬玉仁、寇英傑、萬選才;

第十三軍,軍長劉志陸,駐濟寧,轄第六十一、第六十二師;

第十四軍,軍長馬濟、孫殿英;

第十五軍,軍長徐光志、袁振青、陳文釗,駐濟寧,轄兩個少將支隊;

第十六軍,軍長謝玉田;

第十七軍,軍長曲同豐、謝文炳;

第十八軍,軍長王普;

第十九軍,軍長劉鳳園;

第二十軍,軍長李藻麟;

第二十一軍,軍長王維城;

第二十二軍,軍長李征五;

第二十三軍,軍長楊清臣,駐鄆城;

第二十四軍,軍長潘鴻鈞;

第二十五軍,軍長毛思忠;

第二十六軍,軍長張萬信;

第二十七軍,軍長李耀昌;

第二十八軍,軍長紀元林;

第二十九軍,軍長張繼武;

第三十軍,軍長毛思義;

第三十一軍,軍長武衍周;

挺進軍,總指揮王振、賈濟川;

騎兵軍,軍長張沁元;

預備軍,軍長許琨;

直魯豫聯軍第一軍,軍長王兆中;

直魯豫聯軍第六軍,軍長王月修;

第六十七師,師長張克瑤;

獨立第六旅,旅長張俊;

炮兵獨立旅,旅長林泰;

騎兵旅,旅長吳致臣;

工兵旅,旅長王砥周;

工兵總監宋保善;

衛兵司令程祥本;

運輸司令韓文友;

憲兵司令田友望;

鐵甲車司令車合夫(白俄羅斯人)、米洛夫(白俄羅斯人)、劉世安;

白俄軍,司令聶卡耶夫(白俄羅斯人);

工兵集團長張震寰;

騎兵集團長吳樽卿(兼);

幼年學兵團,團長張幼卿;

義威軍衛隊旅,旅長周鴻昌;

義威軍第一團,團長鍾震國;

軍事實習所,所長曲同豐;

將校實習學校,校長曲同豐(兼);

軍需學校,總辦朱泮藻。

海軍:

一、渤海艦隊

1925年 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後,派其第八軍軍長 畢庶澄率部於當年10月進駐青島,併兼任渤海艦隊司令,吳志馨為副司令。畢到任後,將“肇和”艦改名“澄和”艦,“同安”艦改名“效安”艦。

二、東北渤海艦隊

1926年11月,東北海軍司令 沈鴻烈率東北海防艦隊抵青,與渤海艦隊合編為東北渤海艦隊, 畢庶澄任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1927年3月 畢庶澄以“謀叛”罪被 張宗昌處死後,張宗昌兼任東北渤海艦隊總司令, 沈鴻烈為第一艦隊司令,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

三、海軍總司令部

1927年7月,張作霖改組陸海軍隊,將東北渤海艦隊改番號為海軍總司令部, 張宗昌兼任總司令。原東北海防艦隊為第一艦隊,駐青島;原渤海艦隊為第二艦隊,駐長山列島。 沈鴻烈任第一艦隊司令兼兩艦隊總指揮,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後凌霄)。

四、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

1927年11月, 北洋軍閥政府將設於青島的海軍總司令部改為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委 沈鴻烈為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公署設軍衡、軍需、軍械、軍醫、輪機、秘書、參謀、副官8個處。轄:

第一艦隊,艦隊長凌霄,駐青島。轄海圻、海琛、肇和、鎮海、同安、華甲6艦。

第二艦隊,艦隊長袁方喬,駐長山列島。轄定海、永翔、楚豫、江利、海鷗、澄海、海霆、海燕等10艦。

駐青島部隊尚有海軍陸戰隊兩個營和教導大隊、飛機大隊、保全大隊、海軍陸戰隊初級軍官養成所、海軍陸戰隊軍士訓練所等。

1928年7月日軍出兵膠濟線後,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於當月由青島移駐瀋陽。

空軍:

設有山東航空司令部。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 張宗昌將其由東北帶來的航空隊(“飛豹”隊)擴編為山東航空司令部,趙翔陸任司令,袁振銘任副司令,崔黃初任參謀長,下設3個隊。“飛豹”隊長盛建莫,“飛雁”隊長王秉傑,“飛雕”隊長袁佩倫。

另有山東航空學校,1926年在濟南建校,趙天豪任校長,張蝶村任教育長,共有學員18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